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作者:未知 字数:1406 阅读:136 更新时间:2011/03/24

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二战档案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下面这个故事。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矛盾就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的场景,揭示的正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真实历史。在危机席卷美国时,一吨吨的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使之成为一条白色河道;一车车的大肥猪被赶下河。据历史资料记载,仅1933年一年之中,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付之一炬。经济危机似乎是传染性的,同样的场景在英国、法国、丹麦、荷兰也随处可见,整箱的水果、整船的水产品、整袋的咖啡豆被直接倒进大海,无数的畜牧产品被焚烧或掩埋。看到这样的场面,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人类供应如此之多的物质产品已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消费的量,所以只能采取销毁的方式。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有过深刻的论述和经典的回答。

  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只要关注一下那个时代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相信所谓“生产过剩”的提法自然会不攻而破。如同前面故事里的工人家庭一样,广大的劳动者还是正缺衣少食,忍饥挨饿,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当时的欧美,失学儿童数以十万计,营养不良的儿童比例竟然高达90%以上;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关门倒闭,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失业。
  这就构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劳动大众;另外一边则是大量的粮食肉奶和棉花羊毛被白白地毁掉。
  这种过剩并非“真正过剩”,而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过剩。这种过剩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因为资本家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在生产制造环节,加紧进行扩大生产和密集生产,大规模增加了产品供应;而另一方面则加强剥削,广大劳动者却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所以所谓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于广大劳动者的实际购买力过剩,而非消费需求量过剩。
  在利润与道义面前,资本家选择了追求利润。资本家“暴殄天物”的行为使得可消费的产品大为减少,而“物以稀为贵”就能维持产品一个高价,保证高额利润的创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次经济危机,从1929年秋天开始,发源于美国,随后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蔓延。据估计,这次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933年,危机造成了总计约2500亿美元的损失,国家经济瘫痪,社会生产倒退。经济危机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意大利的尴尬遭遇 下一篇:朝鲜三·一运动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