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革命导师
伟大的革命导师
共产主义的发端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养成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生活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整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欢乐。
马克思先后就学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重点学习历史和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主张激进的无神论。1842年起他担任《莱茵报》撰稿人,10月任主编,在此期间通过写报纸评论,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深刻揭露,思想开始从唯心主义立场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和燕妮·威斯特华伦结婚并迁居巴黎,开始同德国、法国秘密工人社团建立联系,经常参加工人、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开展对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历史的研究。1844年初创办《德法年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惟一能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工人运动必须与科学的世界观相结合;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这些文章和当时给阿·卢格的几封信,标志着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已经完成。
1843年深秋,马克思离开了德国,来到了法国巴黎。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不断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以便了解工人阶级的愿望,更好地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工人阶级的实际思想结合起来。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从此他们开始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直到终生。他们首先共同系统地研究科学的新世界观。第一个成果是《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等的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4年,马克思又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他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写出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久,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基础上阐明了新世界观的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6年,与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批判了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同年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参加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伟大的《共产党宣言》。
欧洲1848—1849年革命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同人民一起参加了斗争。在科伦创办《新莱茵报》声援各国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于1849年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直到逝世。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和1851年路易·波拿巴复辟后,马克思先后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历史经验,深刻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著名论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及工农联盟等思想。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论》在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出版)。
《资本论》这部不朽巨著,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和经济运行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
1864年9月,马克思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期间,他高度评价了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并撰写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公社经验教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一文中更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马克思继续以主要精力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抱病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一文,对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