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观会议

作者:未知 字数:1210 阅读:178 更新时间:2011/03/26

白虎观会议

公元79年,汉章帝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讨论儒经异同的一次会议,史称白虎观会议。会后,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以国家的力量促成了儒学经典与迷信的结合,影响深远。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经政府的倡导,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而且越传越多,越传越繁琐。一部经书的解说就达到一百多万字,书,连统治者都感到需要加以减省。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鉴于当时诸经各派分支太多,对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的状况,宣帝乃聚集儒生召开石渠阁会议,初步解决了今文经学派内部的争执。到西汉末年,儒家哲学内部又发生经今、古文派之争,刘歆于皇家图书馆秘室中发现的古字体《春秋左氏传》、《毛诗》、《易礼》等在王莽时代就被立为官学。自此以后,经今、古文二派斗争激烈,你消我长。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把儒家经义与谶纬图书等迷信东西结合起来,完成了东汉国教的形式。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般现象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
  章帝建初四年诏引光武中元元年诏书云:五经章句繁多,议欲省减。于是,章帝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集会白虎观,讲义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章帝亲临现场,裁定对错,决定取舍。这样一连数月,问题才得以解决,这就是白虎观奏议。钦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会议讨论的结果由古文经大师班固整理撰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白虎通》极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诗》、《书》、《春秋》(包括各家的《序传》)、《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逸文)和图书混合在一起,概括了西汉以来今文经学的主要观点,在某些方面也包括了正当鼎盛之时的谶纬之学和古文经学的观点。形成三者调和的产物。东汉以后,经学逐渐衰亡,但《白虎通义》的基本思想和许多具体的规定,却为历代王朝遵循,历两千余年而不衰。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百家争鸣 下一篇:《四库全书》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