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抗外侮斗敌顽苏北展才志

作者:佚名 字数:23604 阅读:533 更新时间:2011/04/17

第九章 抗外侮斗敌顽苏北展才志

隆冬季节,寒风呼号。

  《盐阜报》的一位记者,来到新四军三师师部,想要来访黄克诚师长。

  “我没有什么可写的,你不要来访我。如果非要写,你就到我们连队,去采访我们的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黄克诚婉言相拒,“对不起,今天我有事。”记者碰了个软钉子,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呆在师部,搜集了一些素材。

  下午,灰濛濛的天空中,太阳显得黯淡高远。

  记者采访不到黄克诚,有些扫兴,走在村外的小路上,准备返回《盐阜报》驻地。

  几个身穿新四军军装的人,在寒冷的野外晃动,不时地猫腰,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

  记者有些好奇,走上前去观看。

  其中一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身穿破旧军装的人,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腰弯得特别厉害,几乎贴近地面,寻找着什么东西。

  记者驻足仔细一看,原来是三师师长黄克诚!

  他正在俯身检拾路边的粪团。黄师长是高度近视,看不清地面的东西,所以弯腰驼背,免得把土块当作粪团拾起来。

  记者悄声问黄师长身边的一个战士:”黄师长为什么亲自出来拾粪团?”

  “这是我们师长的规定,每人每天都要拾一簸箕,给村里庄稼压肥。师长说,现在春节期间马车路过的多,粪又没人拾,就叫着我们一起出来了。”

  记者禁不住心头一热,再看黄师长,仍然那么目不斜视,一丝不苟,埋头拾粪。

  不几天,《盐阜报》刊登了一篇《黄师长访问记》,让人们一睹拾粪师长的风采,引起了根据地军民的强烈反响。

  自从踏上苏北这块富饶的土地,黄克诚就时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关心爱护部队干部战士的成长,经常与老百姓接触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因而赢得了苏北根据地广大军民的爱戴。

  干部战士们说,师长没有架子,以身作则,有口皆碑,大家亲热地尊称师长为“老头子”。

  根据地老百姓说,黄师长关心老百姓,谁遇到难处,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老百姓把黄师长看作“我们的长官”,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尽管黄克诚不喜欢抛头露面,更反对宣传自己,但是关于他的很多事迹总是像长了翅膀,不胫而走,流传开来。

  在苏北军民的心中,留下了有关黄克诚的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新四军扎根苏北,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心,黄克诚深深懂得这一点。

  为此,黄克诚始终注意要求部队严守组织纪律。他给部队订立了“三不动禁令”:家具财产一律不动,粮食一粒不动,院内树木花草一律不动。他严令各驻村部队认真遵守。同时,加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干部战士牢记在心,自觉遵守。

  一天,黄克诚从淮海区到盐阜区去,他与随行的战士一边聊天一边沿着田间小道往前赶路。

  突然,他停下脚步,目光盯向前方,拧紧了眉头。

  战士们顺着师长的目光看去,原来一个身穿新四军军装的马夫正坐在路旁抽烟,他的旁边,一匹战马正在悠闲自得地啃着田里的麦苗。

  师长肯定要训人了,战士们不约而同地想。因为师长最看不得这种事,分队的马匹吃了群众的麦苗、蔬菜,他都要求如数赔偿,并责成分队干部向群众道歉。黄师长对于违纪行为,一向是严肃处理,不循私情的。

  战士们都记得,有一次,黄师长自己的坐骑小红马在南窑村啃坏了朱立地老汉一棵杨树树皮。师长知道了,就拿出两块钱,交给马夫小李,送去给朱老汉作赔偿,朱老汉不收,师长亲自上门送赔款,朱老汉坚持拒收。后来,三师奉命开拔,黄克诚委托村长给朱老汉送去两块钱和一封信,信中写道:

  “朱大伯:数月前,小红马啃坏你的一棵树,两块钱赔偿款望你如数收下。黄克诚。”

  如今,这位马夫同志,战马啃吃麦苗,竟然熟视无睹,不挨批才怪呢。

  果然,黄师长脸色一沉,急步走到马夫跟前,严肃地说:“你的马吃老百姓的青苗了,你知道吗?”

  那马夫抬头一看,是黄师长!猛然一怔,急忙站了起来。

  “快把马牵回来!”

  “是!”马夫二话没说,几步跑过去,把战马牵了回来。

  “你当兵前种过地吗?”黄师长又问。马夫心中有愧,低下了头:“种过!”

  “你们指导员讲过要处处注意群众利益吗?”黄克诚追问。“讲过。我大意了。”马夫的脸通红。

  “你晓得种田不易,也晓得注意群众利益,为什么还放马吃青苗?”黄克诚一指战马。

  马夫不再吭气了,不知所措,把头埋得更深了。黄克诚随马夫来到他所在的团队,把这件事告诉了这个团的负责人,要求他们迅速处理,对马夫批评教育,同时要他去向老乡道歉赔偿。

  第二天,团里向黄克诚报告,马夫承认了错误并及时向老乡认错赔偿,老乡很受感动。

  黄克诚一听,满意地笑了。

  一天,黄克诚正在师部处理军政事务,窗外传来一阵吵吵嚷嚷声。

  不一会儿,供给部宋部长走进了师部,两个战士紧跟其后,把一筐梨抬了进来,放在屋里。

  黄克诚一见,奇怪地询问:“这筐梨是哪里来的?”宋部长连忙解释。

  原来,这一段时间,黄克诚经常熬夜,患了咳嗽,咳嗽声半夜里传出老远,当地乡亲们知道了,心疼“黄老头”,就送来一筐梨。

  宋部长深知部队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再说“黄老头”的脾气他也知道,这筐梨他是绝对不收的。于是,再三表示谢意,但拒收这筐梨。

  大家推来搡去,刚才那阵吵嚷便是双方在推让。乡亲们一见宋部长不收,干脆把梨往地上一放,脚底下抹油,都溜了。

  黄克诚一听,立刻严肃起来:“如果师部每个人都这么干,部队应当如何去遵守纪律?我如果开了头,如何服众?你呀!老百姓已经够苦了,你怎么还能收下!”

  宋部长一脸为难的样子,示意那怎么办?

  “那好吧,下不为例。”黄克诚终于松口了。

  宋部长一脸高兴,以为师长要收下这筐梨了,心想:你只要吃,训我一顿,我也高兴。

  谁知,师长又发话了:“我看这样吧,这梨每人发一个,从战士起,再班长、排长、连长,一级一级往上发,多下来的归我。”

  宋部长一听,哭笑不得,光师部警卫连就有一百来号人,师部参谋都发不到手,这梨还有多下来的给师长?但是,师长下了命令,宋部长只好去照办。

  像这样发生在黄克诚身上的“闪光点”太多太多了。有一天早晨,雾特别大,一米以外不见人影,八里滩的王二老汉挑粪上路,与黄克诚恰好撞了个满怀,警卫员忍不住对王老汉发了脾气。事后,黄克诚亲自上门给王老汉赔了不是,使老汉感动不已。

  还有一次,师部驻在阜宁南窑,村里一户人家的小女孩整日高烧不退,黄克诚知道后,就喊来这家一个小伙子,交给他一封信,让他骑上自己的小红马,到四甲陈办事。

  小伙子一听,十分乐意地走了。

  到了四甲陈,卫生员的同志们看了来信,就把一包东西交给了小伙子。

  小伙子骑马飞快地赶回师部。

  到了师部,黄克诚接过那包东西,这才说道:“这里面包的是药,专门给你妹妹治病的,快拿回去吧!”

  小伙子这才明白黄师长让自己去四甲陈的原因。后来,小女孩的烧退了,那户人家念念不忘黄师长。

  阜宁县益林镇大东庄。夜深人静,天寒地冻。

  一阵“嚓、嚓、嚓”的脚步声,划破村庄寂静的夜空。村民们一听,准是来了队伍!于是家家户户慌忙拴门,熄灯上炕,屏住呼吸,心惊胆颤地倾听外面的动静。

  这一段时间以来,日本鬼子三天两头来“扫荡”、“清乡”,伪军匪顽又趁机频繁出动,任意糟塌,搞得全庄百姓粮尽财空,有家难归,青壮年不是逃荒要饭就是躲避抓壮丁,整个庄子只剩下些孤寡老幼,白天提心吊胆,晚上闭门不出。

  这一阵“嚓嚓”脚步声,将全庄人吓得关门闭户,大气也不敢出。

  然而,奇怪的是,这脚步声停下来后,接着便杳无声息了。他们哪晓碍,这次来的不是鬼子伪军,而是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三师。

  部队来到大东庄,黄克诚眼见天色已晚,便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

  西北风吹起黄沙尘土,肆意飞舞,搞得战士们浑身是土。面对大东庄低矮的茅屋群,不少人小声唠叨开了:“今晚在哪里宿营呢?”

  “天这么冷,风又这么大,不知怎么办呢?”

  黄克诚脑子里早就琢磨这个问题了。部队已经行军整整一天了,除了吃点干粮连水都没能喝上,天寒风烈,应该让战士们好好歇一歇才是,黄克诚是一向十分关心战士们生活的。但是,部队初来乍到,老百姓让鬼子害苦了,闭门锁户,而且夜深了,深更半夜去敲老百姓的门,是否合适呢?

  黄克诚自忖片刻,拿定主意:宁可挨饿受冻,也不能打扰老百姓,影响军民关系。

  很快,一道命令下达各部队:进村后,一不准敲群众的门,二不准动群众的一草一木,三不准大声喧哗,各部队按班排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草堆旁,寻找避风处就地休息,天明后另行分配住地。

  一声令下,部队悄无声响,进庄后散开了。

  警卫员小陈可犯愁了:黄师长身体不好,他爱人唐棣华秘书还带着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首长和小孩子冻出毛病来怎么办?小陈一转身,正好看见有户人家亮着一丝微弱的灯光。他赶忙问黄克诚:“啊!师长,你看那户人家还没睡,我们是不是借个宿,给你和唐秘书住?”

  说着,小陈用手一指。

  黄克诚看了一眼,斩钉截铁他说道:“不行,不等到天亮,不等群众自己开门,决不能到群众家去。”

  “小陈,”黄克诚叮嘱道,“找个避风处让他们母子住下,我和你去工作。”

  小陈只好先把唐秘书和孩子安置在一个避风的草堆旁,拿出被子给小孩盖上。然后,小陈随同黄克诚,就着已经发红的手电光,开始在村前村后挨家挨户巡视各部队宿营情况。东方渐渐出现鱼肚白,一轮红霞进而映红天边。

  老百姓从睡梦中醒来,打开门窗,不禁都愣住了:茅屋下、草堆旁,全是身穿灰布军装的士兵,你靠我,我靠你,睡意正酣,他们的衣服上、军帽上挂着一层厚厚的白霜。“新四军来了!”老百姓终于回过味来。

  “共产党的队伍打鬼子来了!”

  乡亲们奔走相告,不约而同向战士们围去。

  黄克诚已经集合起队伍,站在队前讲话。

  “长官,你们怎么不到我们家去,在外面冻了一夜啊?”一个老汉颤声问道。

  “没关系,战士们钢筋铁骨冻惯了。”黄克诚诙谐地说。“快、快!赶快到家里歇歇,烧口开水!”

  老百姓一边说着,一边争先恐后,把战士们接进自己家中。有这样的老百姓,新四军怎么会在苏北扎不下根,打不败日本鬼子呢?黄克诚心中感慨万千。

  在苏北,黄师长的感人故事,多得几天几夜说不完,苏北的乡亲们忘也忘不掉。

  春暖花开的时候,在中央、华中局的统一部署下,苏北根据地开展了整风运动。

  苏北根据地一直是新四军与日、伪、顽争夺的焦点,战事频繁,因而黄克诚经过与其他领导人商议,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进度,整风时间延长了近一年。

  苏北整风,在区党委书记黄克诚的亲自领导下,正确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坚持和风细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来帮助广大干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增强党性。黄克诚在整风过程中慎重、严谨、和风细雨,对此,刘震上将深有感触:

  黄克诚同志来淮海地委参加了一二十天的整风,进行具体指导,并带头作检查,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历史上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的批判、打击,但始终保持刚直敢言、无私无畏的坚持真理的高尚风格。他胸怀坦荡,顾全大局,为了党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的利益。他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作风民主,知人善任,关心群众疾苦,热忱爱护干部。我们都愿意在他面前讲真心话。我校长时期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他的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和实事求是地处理作战、工作的方法,使我受到很深的教育。

  在黄克诚同志的带动下,我在整风中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以往在军事指挥和执行政策方面的问题作了检查,在认识上有了提高。然而,华中局、新四军整风开始以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

  华中局驻地。华中局的扩大会议,讨论整风问题。华中局代理书记饶漱石主持会议。

  会议上,黄克诚“直言犯上”,当着所有与会同志的面,向饶漱石开了一炮!

  黄克诚说:“无论如何,让陈毅军长离开华中,是个很大的损失,这对华中整个工作,对敌斗争,都很不利!”“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在一起工作多年,彼此也有过不同意见和分歧,但他们却始终团结合作得很好。你刚来不久,就把陈毅同志挤走,实在不应该!”

  黄克诚最后这一句话,十分尖锐地指向了华中局代理书记饶漱石。

  饶漱石是于1941 年4 月受派遣,来到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的。在刘少奇返回延安后,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并兼任了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饶漱石曾留过学,在法国办过报纸,理论水平比较高。但是,此人惯用理论压人,而且城府很深,性情孤僻,心胸狭窄。无论在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总是不苟言笑,威严之相,令人生畏。据传,在新四军里有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饶主任找谈话。饶漱石态度之严厉,可见一斑。

  饶漱石来到新四军、华中局后,一直对陈毅心存芥蒂。所以,当中央电示新四军整风时,饶漱石竟然利用军部整风之机,编造了陈毅十大罪状,蓄意打击陈毅。

  尤其令黄克诚愤慨的是,陈毅前脚刚走,饶漱石后脚即召开华中局扩大会议,宣布陈毅十大罪状,并告知大家陈毅调离军部回延安。

  这次会议,使黄克诚对饶漱石的为人和工作作风极为不满。在抗战进入最为艰苦的时刻,像陈毅这样有雄才大略的人离开新四军,仅仅因为与他饶漱石意见相左,实在是不顾全大局!尤其是为了挤走陈毅,饶漱石竟精心罗织出了什么十大罪状!黄克诚闷了一肚子气,终于在这次会议上释放出来。

  他仗义执言,当面指责了饶漱石。

  然而,奇怪的是,饶漱石只是用两只大而凸的眼睛,瞪着黄克诚,居然没有反驳一句。

  或许,饶漱石对于这个天不怕、地不怕,敢于直言犯上的黄克诚有所顾忌吧,所以,他心里虽很不舒服,终于没有表现出来。

  一股恶风袭向浴血奋战的新四军、华中局。

  中央情报部兼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一手主持的“抢救”运动也波及苏北。

  新四军第三师驻地。寂静的夜空,群星闪烁。

  美丽的夜晚并没有给黄克诚带来一点轻松。

  华中局和军部专门召开会议,布置如何开展“抢救”运动。黄克诚当即在会上提出建议:不要搞“抢救”运动,应该接受中央苏区打“AB 团”的历史教训,避免发生逼供信,伤害无辜,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但是,中央已经布置下来,华中局、军部不能不予执行,因而黄克诚的建议自然被否决,代之以“华中各区和各部队都要开展‘抢救’运动”的命令。

  回到三师驻地,黄克诚心潮澎湃,一幕幕往事从脑海中闪过。他想起党内每次搞肃反,总是出现扩大化的偏差,以至留下多少沉痛的教训。中央苏区打“AB 团”,有多少同志被冠以“AB 团”分子的罪名而错杀?特别是由于滥捕错杀,搞得一些地方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严重损害了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回想自己那次在寻乌调查打“AB 团”,群众基础本来很好的老根据地,竟然对他唯恐避之不及,惊慌逃避!记得自己回到军团部,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再搞自相残杀的事情了,要不然,我们会变成孤家寡人!

  眼下,新四军在苏北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日寇不断“扫荡”、“蚕食”,伪军认敌为友,助纣为虐,鱼肉百姓,国民党顽军趁火打劫,制造“磨擦”,苏北根据地军民生活发生了困难,甚至出现没盐吃的情况,要知道苏北地处海边产盐区呀,但是日本鬼子企图置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于死地,因此控制产盐区,严禁把盐运往根据地。在这种大敌当前,广大军民浴血奋战,齐心协力反“扫荡”、反“蚕食”,准备战胜严重经济困难的关键时刻,开展什么“抢救”运动,搞不好会给革命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因而,黄克诚一直觉得,“抢救”运动不应该搞。但是,上级已经布置下来,碍于组织原则,又不能不执行。

  这一夜,黄克诚想了许多事情,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几天过后,三师及苏北区的“抢救”运动开始了。

  一批干部被抽调出来,在师部办起了训练班。然后,三师在第七旅进行实地考察,及时掌握动向。好几天过去了,黄克诚觉得有些不对头。

  那几个被“抢救者”,在软逼之下就有点表现不正常了,后来再被抓捕审讯,更是有失常态,乱供一气,简直不着边际。黄克诚一看这种情况,急忙下令:第七旅停止“抢救”,将被“抢救”的人统统释放,并且搞好善后工作!

  在第七旅搞“抢救”试点,是黄克诚苦思良久作出的决定,目的在于谨慎稳妥,先小范围试行,观其成效,再作打算,以免收拾不了局面。

  如今一见这种情况,黄克诚就明白,在思想教育中,大搞肃反这类事,就会出现扩大化偏差,这种老毛病一下子是改变不了的。于是,他认定:搞“抢救”运动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心里有了底,黄克诚果断作出抉择,立即通知第三师各部队以及苏北地区各地委,一律不开展“抢救”运动!黄克诚特别重申,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可按照正常工作程序,交给主管部门解决处理。在整风过程中,各部队及各地委只搞正面教育,和风细雨,不准进行逼供、诱供。这样,黄克诚为革命事业着想,顶住压力,在苏北整风过程中,没有搞“抢救”运动。

  苏北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中央证明,黄克诚没有开展“抢救”运动是经过实事求是考虑之后作出的正确决断。

  华中局驻地。

  各区党委和新四军各部队负责人前来汇报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的情况。

  会议期间,黄克诚恰巧与曾希圣住在一起。

  曾希圣与黄克诚是老相识了。当年,他们两人在衡阳读书时就是同学,后来又同入国民党广州政治讲习班。在中央苏区时,他们一个在红三军团,一个在中革军委工作,如今,曾希圣是新四军第七师政治委员,又和黄克诚共同战斗了。他们彼此熟识,一见面无话不谈。

  这次,黄克诚发觉曾希圣有点不对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也不太爱说话了。

  黄克诚敏锐觉察出他一定有什么心事。

  黄克诚待人宽厚体贴,何况曾希圣是同窗故旧、亲密战友,因而,黄克诚就向他询问出了什么事情。

  曾希圣只是拼命抽烟,不肯说。

  后来,在黄克诚刨根问底,再三追问之下,曾希圣才向老朋友说了实话。

  原来,他爱人在“抢救”运动中,被指认为特务!“什么?!”黄克诚一听,几乎跳了起来,忍不住大声说道,“这不可能!决不可能。她们这批从上海卫校参军的女兵,都是些单纯的学生,怎么可能是特务?这不是胡闹吗?”“人证、供词都有,不相信又有什么办法?”曾希圣闷声道。“什么人供出来的?”黄克诚又问。

  “二师政治部工作的一个女干部供出来的!”

  黄克诚仔细一向,才知道那个女干部和曾希圣的爱人是同学,在“抢救”

  运动中,那个女干部不仅供认自己是特务,还供出了曾希圣的爱人也是特务。

  黄克诚听完曾希圣的陈述,觉得事出蹊跷,这事情不大靠得住。

  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古道心肠,遇见不平之事,更爱拔刀相助。

  于是,黄克诚找到第二师政委谭震林,将二师政治部那个女干部找了过来,自己亲自同她谈话,了解实情。

  黄克诚一见那个女干部,很年轻,像个单纯的女学生,内心更加坚信其中有问题。

  黄克诚问那个女干部:“你是如何加入特务组织的?”那个女干部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大讲一通。

  “你都搞了哪些特务活动?”黄克诚又问。

  她又讲了一大堆,神乎其神的。

  黄克诚听得直叫玄,这么小的年轻人,竟然讲出那么一大套让人眩晕的特务活动来,难以置信。

  黄克诚最后问她:“你讲的这些是不是真话?”“千真万确。”她一口应承下来。

  黄克诚不慌不忙,耐心做起了她的思想工作,以期打消她的顾虑。

  最后,黄克诚见她心有所动,便说:“向党组织要讲实话,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既对革命事业不利,又害了自己和别的同志..”

  看着黄克诚和蔼可亲的面孔,那个女干部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她向黄克诚说了实话:“刚才讲的那些话,全是编造的。”“为什么要讲那些假话呢?”黄克诚和蔼地问。“起初搞‘抢救’时,我讲的是真话,可是人家不相信,反而对我进行‘抢救’,开大会小会,进行斗争、逼供,我被整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瞎说一气,问什么就说什么,说得有鼻子有眼。

  这一来,我反而受了表扬、优待,还受到欢迎..所以,我就索性乱编乱说起来。”那个女同志一边哭,一边说。黄克诚听完这一切,真是哭笑不得。

  他赶紧将情况告诉了二师政委谭震林。他感慨地说:“这种‘抢救’法真是害死人呀!”

  接着,他问谭震林:“你们二师搞出了多少特务?”“每个团都数以百计吧。”谭震林毫无保留地坦言道。

  “哎呀!谭老板,你一个团里有那么多特务,部队又离敌人这么近,你又在审查他们,部队还不乱了套,全跑光了?”黄克诚又问。“谭老板”是大家对谭震林的亲切称呼。

  谭震林老实回答:“没有啊,一个也没跑过去。”

  黄克诚这才说:“老兄,你快回去给人家平反吧。你那么整人家,人家都不跑,哪里有这样的特务?”

  一句话,点醒了谭震林。

  黄克诚专门针对此事,与饶漱石进行了交谈,向饶漱石谈了自己对搞“抢救”运动的意见。

  饶漱石也觉得这样“抢救”不对头,因而他同意黄克诚提出对被“抢救”

  干部进行甄别平反的建议。

  祸不单行。

  黄克诚开完会后,刚返回驻地,华中局发来电报,指示三师立即将三师政治部保卫部长杨帆抓捕,押送华中局,并且特别说明,延安有人供认杨帆是特务,需要逮捕审查。

  黄克诚又是一愣,觉得难以置信。

  杨帆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曾经受党的委派,在南京从事左翼文化的领导工作。后来,调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担任叶挺军长的秘书。“皖南事变”发生后,杨帆历尽艰险,从皖南突围,来到苏北。杨帆这个人,意志坚强,才华出众,工作能力强,陈毅对他十分信任。当然,他也有点清高傲气,遇到不大顺眼的事,总爱出面抱打不平,不免得罪一些人,而且遇到不顺眼的人,杨帆也不隐藏自己的半点怒气,白眼视之。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绰号“怪才”。

  但是,这样一个人,也不见得是什么特务呀!

  黄克诚绝对不相信杨帆是特务。

  情况未经证实,我决不能在三师逮捕任何一个毫无真凭实据的人!黄克诚下定决心。于是,他叫来杨帆,告诉他华中局让他去开会,并派了部队护送他前往。

  杨帆来到华中局驻地,当即被逮捕关押。

  不久,经过审查核实,杨帆的确受了冤枉,于是饶漱石释放了他,并向他道了歉。

  “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杀!”黄克诚诤诤誓言,历史将会永远铭记。

  1944 年初。

  为了战胜日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黄克诚主持并颁布了《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

  发展生产是党中央十大政策之一,是我师当前中心工作之一,是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继续坚持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师政(治部)特号召全体主力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生产运动,并有如下决定:

  一、部队年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改善大家生活,解决部队部分困难,在目前敌后环境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解决全部困难。至于私人生产,为解决大家困难,并往往流为浪费者,应加禁止。

  二、生活方针。(略)

  ..

  三、动员与组织为发展生产中之重要关节,各级首长要负责推动,亲自动手,提高生产积极性,研究改进生产方针,调查土质种子等及地方经验,总结生产中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在生产运动中须严格注意爱护群众利益,如租地借工具等,不得对群众有所妨害!

  此令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副师长张爱萍

  参谋长洪学智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副主任杨光池

  大生产运动在苏北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黄克诚严以律己,不但想主意,出办法,而且亲自动手种菜、拾粪,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发展生产的同时,黄克诚也十分注重厉行节约。

  一天,新军装下发到了三师和苏北军区各部队。

  许多同志一看今年的新军装,全都愣住了。只见军装根本没有往上翻的衣领,军帽也去掉了折起的布圈,不像多少年来大家穿着的军服了。

  “这还像军装吗?”不少人发起牢骚。

  后来,大家逐渐了解到这全是黄师长的主意,是为了节省布料。

  有些人心里琢磨开了:这个黄老头,这样节省,才省几寸布啊?

  听到下边同志的反映,黄克诚专门召开了一次大会,向大家做工作。

  他穿上新发的军装,走上讲台,捡掏心窝的话讲开了:“同志们,我们生产自救运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节约,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大家都晓得。就说我们的军装吧..”

  说着,黄克诚一指身穿的新军装,“改这么一下,并不影响穿着,有的同志说,这才节约几寸布呀。同志哥,可别小看这几寸布啊。我们全师几万人,合起来要节约多少匹呢!减轻了老百姓多少负担呢!我们节省一点,老百姓担子就轻一点啊!..”一席话,赢得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黄克诚一看大家想通了,指着台下一个小战士说:“也许你不习惯,以为不好看,但是慢慢会习惯的。小同志,你说是吗?”小战士一个立正:“师长,开始我真嫌它难看,现在想通了!”

  台下哄然响起一片笑声。

  1944 年春,日本侵略军为集中兵力向我抗战正面战场进攻,加强太平洋战场的力量,从苏北抽走一部分兵力。这样,为苏北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向八路军、新四军发出指示:世界大变化的局势即将到来,解放区军民应保持高度警惕,壮大人民力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准备在任何情况下把日本侵略军打出中国去。

  1944 年3 月,华中新四军第一师发起车桥战役,拉开华中抗日战场局部战略反攻的序幕。

  4 月,黄克诚指示刘震第十旅及第七旅一部,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开始对日伪军展开反攻。

  高沟、杨口是灌云、新安镇之敌伸向西南的主要据点,筑有坚固工事,是淮海、盐阜两区交通线上的一颗钉子。刘震根据上级部署,率领淮海区所属部队向高沟、杨口之敌发起猛烈进攻。

  针对敌人工事坚固、可能有敌增援的特点,刘震果断下令以一部首先打高沟据点,以另一部钳制杨口等地,然后集中兵力会攻杨口,全歼该处之敌。

  在刘震指挥下,新四军拔除了高沟、杨口中心据点,攻克大小据点十四处,取得辉煌战果。

  消息传来,黄克诚十分高兴。

  接着,黄克诚率领三师将士在5 月至10 月间,又发起滨海地区连环攻势, 把淮海区之敌分割在几个孤立区域,将根据地边沿区一举推进到了陇海路。

  尔后,第三师重创南下增援的伪军孙良诚部,局部战略反攻取得成效。

  1945 年初春,苏北。春寒料峭。

  阜宁,位于盐阜区东部,射阳河从它东面出海,串场河与通榆线从其南面穿过,因而阜宁成为水陆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自从1943 年春,敌伪在“大扫荡”中占据阜宁城及其附近乡镇后,不断增兵阜宁。1944 年冬,敌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又从河南调来盐阜一带,孙良诚特派其四十一、四十三师共七个团驻扎阜宁一线。

  敌人重兵屯驻阜宁,时刻威胁盐阜区根据地。

  在黄克诚的头脑里,这个盐阜区根据地边上的钉子,早已被列为歼灭的对象。

  不过,黄克诚用兵老成持重,鉴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他一直等待有利战机,没有轻易下手。

  随着华中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攻打阜宁的条件日益成熟。于是,黄克诚召集张爱萍等师部领导,分析敌情。大家一致认为,此非彼时,在兵力对比上,我众敌寡,在战斗意志上,我盛敌衰,攻克阜宁城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商议,黄克诚果断作出攻打阜宁城的抉择,遂决定集中八旅、十旅、师特务团,以及盐阜区的阜宁、阜东、建阳、射阳、盐东五个独立团,共约十一个团的兵力,准备发起阜宁战役,整个战役由黄克诚亲自指挥。

  准备工作开始周密安排,紧锣密鼓地进行。

  黄克诚身披一件破旧军大衣,一个团一个团地检查备战工作。

  与敌作战,不仅斗勇,还要斗智,黄克诚十分注重后者的作用。

  不几天,射阳河上游出现了许多小木架,上面贴着各种抗日标语,顺流而下,漂向敌伪驻守的阜宁城。

  守城敌人不知何物,伸头观看。来到近前,大家都看清了:“日军必败,我军必胜!”

  “中国人不要为日本军卖命!”

  “欢迎弃暗投明!”

  小木架上硕大的黑字标语直入敌军士兵的眼帘。不仅如此,敌人各据点附近,新四军也频繁出没。奇怪的是,他们也不开枪打仗,只是向据点大声喊话,说日军必败,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老百姓丰衣足食,号召伪军兄弟弃暗投明。

  阜宁守敌多是冀、鲁、豫人,这些天来,他们发现新四军里有很多自己的老乡,操着本省方言,向自己喊话,不禁怦然心动,思念家乡。

  他们哪里晓得,这一系列的政治宣传攻势,都是黄克诚用来瓦解其斗志的。黄克诚专门让人从三师战士中挑选出一些冀、鲁、豫籍的战士,组成喊话队,向伪军兄弟喊话。攻敌先攻其心,在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敌人军心发生了动摇。开始时,伪军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跑过来,后来竟出现一个排一个排投向新四军,引起日伪军长官的震惊,严重挫伤了敌人的斗志。

  阜宁战役马上就要打响了。作战命令已经草拟并交给了师长黄克诚。

  黄克诚仔细审阅完,又会同作战部门进行详细审核。在作战命令中,黄克诚在“攻占阜宁”四个字前面凝重地加上了两个字——相机。

  黄克诚知道,战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必须根据战场形势变化,随时机断指挥。加上“相机”二字,一方面是要提醒作战部门,在战役指挥中,随机应变,要从最坏的情况着眼,多作几手准备;另一方面,赋予作战部门以相机决断的自主权。准备工作充分而周密。

  4 月25 日深夜,战斗打响了。

  黄克诚指挥八旅二十四团以及特务营,一夜之间连续攻克了大顺庄、头灶、九灶等据点,拔除了阜宁城外围的障碍。守敌一见,惊慌失措,急急忙忙派出一支千余人的队伍从北城门冲出,企图反扑,夺回据点。

  翌日正午,敌人蜂拥而来。

  新四军早有准备,打蛇打七寸,猛然给予迎头痛击。“噼哩啪啦”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敌人丢下一片尸首,退缩回去。

  说时迟,那时快,机不可失,新四军乘胜追击逃敌,尾随敌人,直入阜宁城。

  “嘀嘀哒哒”,响亮的冲锋号声四起。

  新四军指战员奋不顾身,冲进了城门,并抢占了阜宁城北门的四座炮楼。

  敌我双方暂时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黄克诚听到这个好消息,亲自来到了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总攻开始了。在炮兵配合下,新四军三师主力从故壕中一跃而起,杀向敌阵。

  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硝烟四起。

  敌人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脚,四处逃窜。

  新四军指战员斗志旺盛,多少年来总是打游击战,避免伤亡,伺机反攻。

  如今打起了攻坚战,不免群情振奋。在长达五十里的战线上,新四军以无畏的气势压向敌人。阜宁城头,敌人顽强抵抗。

  新四军战士搭起云梯向城头攀登。

  敌人不断向城下投掷手榴弹。

  轰然巨响,硝烟过后,云梯被炸成数节,战士们倒在血泊之中。

  又有一批战士搭起云梯,冲上前去。有的地方,新四军战士冲上城头,与敌人展开了肉搏。

  五个多小时过去了,新四军前仆后继,终于攻占了敌第四十三师司令部,控制了阜宁城中心,红旗插上阜宁城头。日落西山,旌旗飞舞。

  然而,城内天主教堂里,一股敌人仍然负隅顽抗。黄克诚当机立断,命令集中炮火轰击。

  翌日凌晨,天主教堂守敌被全歼,阜宁城全部解放。阜宁一役,在黄克诚运筹帷握、亲自指挥下,历经三十六个小时,摧毁敌人碉堡一百四十三个,解放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收复五百六十多个村庄,共歼灭敌人七个团,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新四军在苏北战场上第一次攻占有坚固工事的城市。

  阜宁解放,三师驻地锣鼓喧天,一片欢乐的海洋。

  1945 年8 月8 日,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

  8 月9 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地八路军、新四军发出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全国抗日力量举行大规模的反攻,收复失地。

  8 月10 日24 时始,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根据中共中央的电令指示,连续发出七道命令,命令解放区我军限令敌伪投降,进占所有城镇交通要道,实行军事管制,如遇敌伪拒绝投降,即应予以坚决消灭。

  根据上级指示,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进入战略反攻。

  战局发展异常迅速。8 月15 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 苏北敌伪已经被压缩于一些孤立的城镇据点里。

  日寇投降,这些伪军摇身一变,被改编成了国民党的部队,据守淮阴、淮安等几个据点,拒绝向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缴械投降。

  针对这种情况,黄克诚决意集结三师主力首先攻取淮阴、淮安两县,尔后取盐城,横扫苏北根据地残伪势力,解放苏北全境。

  就在紧密筹划之时,黄克诚接到军部命令,要求三师主力挺进淮南津浦路西,与第二师会合,阻击东犯之国民党军队。

  军令如山。黄克诚立即暂时搁置攻取两淮、横扫苏北残敌的计划,率领七、八两旅进军淮南津浦路西。

  同时,黄克诚胸怀全局,留十旅进驻临近两淮的高良涧、蒋坝一带,以便根据情况变化既能西进作战,也可回师东返,适时肃清苏北根据地内的残敌。

  当黄克诚率部赶赴津浦路西以后,他发现情况有变,国民党军队已经抢先接收了津浦路沿线城市,并且徐州、蚌埠等城市有重兵驻守。三师来到津浦路两侧半月有余,未见国民党军队东犯的迹象。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黄克诚根据敌情迅速作出判断:国民党军队正忙于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故而一时不太可能向我根据地进攻。如果我军旷日持久集结兵力于津浦路两侧,势成守株待兔,失去肃清根据地内部残敌,巩固我后方的有利时机。因此,黄克诚与第二师政委谭震林经过再三商量,决定联名向军部、同时也向中央发报,建议敌变我变,因变制敌。9 月3日,电报发出。他们建议:

  二师主力回津浦路东,夺取铁路一段,三师主力一部回师肃清苏北、苏中各城市伪军,创造连成一片的苏北、苏中大块根据地,为尔后长期作战准备战场。

  当日,华中局饶漱石等回电,指示黄克诚“三师不宜调返苏北”。

  9 月5 日,刘少奇从中央电示华中局:

  顽军进占大城市与交通要道,我欲阻止顽军前进已很困难或不可能,而桂顽进占城市与要道后,暂时亦不会向我根据地深入进攻我军。因此,我欲求歼灭顽军一路,暂时恐无机会,以此配合谈判更不可能,在此情况下,请你们考虑黄、谭意见,将三师部队抽调(或再加二师之一部),向东肃清苏北敌伪据点,造成将来作战的有利条件,似乎是必要的,否则主力部队将陷于无事可做的地位,以前黄克诚主张三师部队首先肃清苏北敌伪后再西调的意见似乎也是对的。

  这时,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刘少奇留守中央,因而刘少奇的意见自然是代表了中央的意见。

  未几,黄克诚率三师主力迅速开拔,昼夜兼程,回师苏北。

  其实,早在西进津浦路途中,黄克诚便从长远计较,考虑肃清苏北残敌的需要,将师参谋长洪学智先行派返苏北,相机组织准备攻取两淮的作战。

  苏北。新四军第三师驻地。

  黄克诚汇集各方搜罗来的情报,分析敌情,准备发起两淮战役。

  淮阴、淮安,苏北历史名城,还是苏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一度迁移至淮阴。日本侵略军后来又占领这两座县城,作为其屯兵要地,用以分割我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两城经过日军几年的苦心经营,工事完善坚固。日寇投降后,长期盘踞苏北的伪军潘干臣、吴漱泉接受国民党政府加委,分别被改编成国民党第六军第二十八师和淮安独立旅,他们会同伪保安团、常备旅等地方武装,据守淮阴、淮安两城。

  淮阴、淮安两城相距仅十七公里,面对运河,水深城固。其中淮阴城高八米,淮安城高达十二米,两城之上有日军构筑的坚固工事,在城四角和城门上则筑有炮楼,城内主要街道路口也修筑了地堡。两城四周皆在运河、护城河基础之上,增设鹿砦、铁丝网等,在城外还附设了卫星据点,由此两城皆构成了以城墙为骨干的严密防御体系。

  黄克诚认真分析了敌我态势后,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歼灭淮阴之敌,尔后移兵淮安,予以各个击破。

  根据地群众听到新四军要打两淮的消息,欢呼雀跃。他们自愿组织起来,踊跃支前。各地方都组织了担架队、“反攻动员委员会”、运输队、工程队等,光是担架队员就达数万人之多。听说部队翻越城壕有困难,上万民工立刻云集一处,在三天之内就挖通了三十里长的水道,将城壕里的水全部放完;为战时及时抢救伤病员,地方医院昼夜加班,增设了一千余张病床;广大妇女昼夜赶做军鞋,慰问子弟兵;文艺工作者也争先恐后,抓紧时间赶排节目,到攻城部队慰问演出..

  随着攻城时间的临近,民兵、老百姓从四面八方奔向两淮,赶牛车的,拉土炮的,推小车的,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海洋。

  早在8 月底,按照黄克诚的指示,洪学智和十旅旅长兼政委刘震率十旅以及淮海军分区新二团、师特务团已经逼近了淮阴城下。同时,苏北的地方① 见《黄克诚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第316 页。

  武装射阳独立团,淮阴、涟水警卫团,也从东、北两面配合,进逼淮阴。

  8 月27 日至31 日,新四军及地方武装首先扫清了淮阴城外围之敌,进而向守敌发出通牒,敦促其缴械投降,但守敌伪军二十八师潘干臣部拒不投降,双方暂时处于相持状态。

  潘干臣自恃已被改编为国民党军队,气焰极为嚣张,还求援到两架国民党飞机,在淮阴城上空飞来飞去,以示其威。

  黄克诚决定先拔掉这颗钉子,挫敌锐气。

  9 月6 日下午。淮阴县城。

  经过一上午时紧时松的炮火之后,守敌开始有些懈怠。

  这正中新四军攻城主力、十旅旅长刘震的下怀。原来,自围城以来,淮阴守敌最害怕新四军夜间攻城,因而每当黄昏、入夜、黎明时分,他们就严加戒备,时刻警惕新四军夜袭,敌人还专门在一些地段安置了照明灯。刘震知道了这种情况后,果断决定:出敌不意,将总攻时间定在下午两点,整个上午利用炮火麻痹敌人,待其疲惫松懈,再发动总攻。

  刘震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呈现松懈迹象,抑制住心中的兴奋之情。二时正,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淮阴城东北角被撕裂一个口子。那是主攻东门的二十八团通过地道埋伏在城墙下的重磅炸弹爆炸了!

  总攻开始了!巨响过后,东门守敌一个连全部被震昏,新四军突击队员们如猛虎下山,仅用五分钟就登上了城头,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激战。

  新四军各个阵地上机枪、大炮,齐声怒吼,枪弹雨点般倾泻在淮阴城内。

  各路突击队员们从四面八方冲向淮阴城下。

  在城东门,二十八团首先清除了城头守敌,将鲜艳的红旗插上东门城头,旌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二十八团再接再厉,全部兵力突入城内,三十团则紧随其后,直插城内纵深。

  在城东南,二十九团炮火也同样撕开了城墙一角,突击队员、投弹手、爆破手迅速冲入城内。

  二十八、二十九团并肩配合,向城西纵深发起猛攻。南门阵地出现了点麻烦。

  敌人火力太猛,部队奋勇冲杀,伤亡较大,师特务团一名营长当即壮烈牺牲。

  敌人机枪火舌猛吐,挡住了新四军去路。

  这时,七连尖刀班班长徐佳标不顾重伤在身,猛地扑上前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敌机枪枪眼!敌人的机枪哑了!突击队终于顺利登上城头,南门被突破了。

  西门攻城部队也冲入城内,一举活捉了敌教导营营长。就在这时,一个战士抓住了敌人的一个号兵。射阳独立团尖刀连二排长李云龙曾当过司号员,他灵机一动,命令敌号兵供出号谱,然后,他吹起了敌人的集合号,敌人懵懵懂懂跑了过来集合,结果莫名其妙做了俘虏。

  二十八团四连在一个向导带领下,首先冲进了敌二十八师师部,击毙敌师长潘干臣。

  下午三时十三分,淮阴守敌大部被歼,少数突围之敌也随后被截歼。

  淮阴城头,插上了鲜艳的红旗,宣告解放。

  淮阴攻坚战,共歼敌九千多人,缴获各种枪支六千多支、汽车十八辆、汽艇四艘,还有其他军用物资。

  黄克诚率师部移驻淮阴城内。

  新四军首长发来嘉奖电:

  淮阴之战,赖我指战员奋勇用命,于短促时间内突入敌伪坚固城防据点,击毙敌酋,解放淮阴城,使我苏北、苏中、淮南、淮北打成一片,殊堪嘉慰。

  淮阴刚刚解放,黄克诚又把眼光对准了淮安。

  淮安,由于历年战事频繁,地处要冲,因而城墙高大坚固,全部用巨大的青砖砌成,高达十二米。城西有运河沿城而过,其他三面则有护城河。

  淮安,古有“铁打淮城”之称,可见其城坚。

  的城防,自然壮了敌胆。

  淮安守军是吴漱泉部,抗战胜利后,其部摇身一变,从伪军变成了国民党“淮安独立旅”,吴漱泉任旅长,共有五千余人。吴漱泉在日军手下助纣为虐七年多,干了许多丧尽天良之事。如今,被国民党委任为“淮安独立旅旅长”,他心里高兴,更加趾高气扬,甚至夸下海口:“我这个淮安,天兵也难以攻破!”

  殊不知,黄克诚早就想好破城之计了。

  吴漱泉迸驻淮安城,增修了不少碉堡工事,城四角都有了炮楼,城墙上也增多了射击掩体,城内街道十字路口和司令部还修了地堡,表面上看来防守严密,无懈可击了。

  黄克诚率三师七、八两旅及淮安独立团、射阳独立团于9 月15 日逼近淮安城下,将淮安团团围住。

  如何攻城?

  黄克诚不慌不忙带领各旅旅长,沿城走了一圈,仔细观察地形及守敌城防情况。

  过了几天,黄克诚向各旅各团下达命令:在火力掩护下,用沙袋堆起十几个比城墙还要高的火力点,每个连队准备搭建登城云梯,同时派人在城西南挖了一条一百五十多米的地道,直达城墙底下。另外,黄克诚下令向守敌展开政治宣传攻势。淮安城墙高达十二米!用沙袋堆起比十二米还高的火力点谈何容易?

  但是,由于战士们齐心协力,攻城准备工作终于就绪。9 月21 日拂晓, 淮安守敌不仅毫不理会新四军的政治攻势,而且派出一支一百多人敢死队,从西城墙攀着绳索,悄然而下,向新四军偷袭,企图夺路突围。

  新四军指战员奋起反击,全歼了这股敌人。

  9 月22 日,旭日东升,天气晴朗。

  气温开始上升,不少新四军战士脸上渗出细细的汗珠,但是大家顾不得擦拭,手握钢枪,焦急地等待总攻时刻的到来。大战前的平静。

  总攻开始了。突然间,炮声隆隆,随着一股巨大的烟雾腾空而起,淮安城西南角的城墙轰然倒塌,城上的炮楼没了踪影!原来,黄克诚早就派人穿过一百多米长的地道,在城墙根预先放置不少炸药,总攻命令一下,有人立即点燃导火索,实施爆破。

  眼见西南城墙出现一个大缺口,新四军攻击部队立即突入城内。

  这时,城外堆就的各火力点也向城内实施火力袭击,掩护各突击部队攻城。

  在新四军强大的攻势面前,敌人斗志全失,无心恋战。

  新四军迅速搭起云梯,攀上城墙,突破了敌人前沿防御阵地,并攻占了淮安城四角炮楼,扫清了城墙上的敌人。

  紧接着,城门大开,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冲入城内,与敌人展开了巷战。

  中午时分,新四军攻城部队在城中心的鼓楼会师,并包围了敌军司令部。

  三十分钟后,新四军战士冲进司令部,吴漱泉被当场击毙。

  淮安攻坚战,仅用了几个钟头,干净利落地消灭了守敌,淮安城重见天日。

  是役,歼敌数百,生俘敌团长以下四千多人。这样,两淮战役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取得了彻底胜利,极大振奋了苏北人民的革命斗志。

  老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许多人伸出大姆指,称赞新四军英勇善战,称赞黄克诚多谋善断。

  两淮战役后,黄克诚又率三师横扫苏北残敌,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联成一片。

  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转战苏北,历时五年,作战五千余次,歼敌六万多人,第三师由二万多人发展壮大到了七万多人,本身仅伤亡一万多人。

  第三师除完成战斗任务外,还调出两个团、一个旅支援山东和皖江地区兄弟部队作战。第七旅则作为军部机动部队,转战苏北、淮北、淮南等地,拱卫军部、华中局,屡立战功。

  在苏北抗日战场,黄克诚以智驭力,巧妙指挥新四军第三师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成绩。抗日战争结束后,苏北根据地已经成为拥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八百多万人口的解放区。

  华中局为此向中央报告说:

  三师的战斗力较强,部队充实,基本上保持了过去优良作风和制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与反映部队的问题,保证一切,每一号召能很快地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地去推动执行。

  这其中凝结着黄克诚的多少心血啊!

  抗战胜利,苏北根据地完全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大家都沉浸在欢庆和喜悦当中。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十章 谋全局慎度势东北试锋芒 下一篇:第八章 保华中杀敌寇文武好身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