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第十

作者:陶渊明传 字数:13181 阅读:509 更新时间:2011/08/29

耕读第十



  公元406年(晋安帝义熙二年)春,陶渊明举家从寻阳县城迁回到园田居。他在那里开了个私塾,春耕之余又做起了教书先生,从此开始耕读为生。正是在这个春天,他写出了《归园田居五首》,被后世誉为五言古诗的极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二十五岁那年,陶渊明成家后离开园田居,迁居到寻阳县城,游子现在回到家园,已经是五十五岁的白发老人,蓦然回首,整整过去了三十年!这三十年都是在尘世中打滚,现在终于明白:自己的天性就是喜欢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从来都不适应礼尚往来的世俗应酬。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来吧,我像笼中的鸟儿回到了往日的丛林,像池中的鱼儿回到了旧时的渊潭。我要到南山下开辟出新的田地,藏愚守拙隐居在自己的家园。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看我这家园还行吧?宽敞的宅地有十来亩,盖起的草屋有八九间。榆树柳树覆盖着房屋后檐,桃花李花盛开在堂前。隐隐绰绰的邻村似乎远在天边,但分明看得见飘飘袅袅的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入夜只有小狗在深巷中吠叫,清晨只有雄鸡在树顶啼鸣,除此之外寂静无声……在如此整洁幽雅的门户庭院中,我的心地是多么安闲明净,有时我真想登上高丘长啸一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这首诗,每一句都似随口道出的家常话,显得那么平淡无奇,但营造出的意境却达到了大巧若拙、反璞归真的极致,有一种豪华落尽的朴素自然之美。诗中暗用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典故,却没有一点用典的痕迹,真是天衣无缝。苏东坡说陶诗“质而实绮似瘦实腴”,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就可看出。试想一下,在半空中漂浮着几座影影绰绰的村庄,似乎远在天边,但分明听得见那村子里的鸡鸣狗吠,又似乎近在眼前;就连那村子里的炊烟,也依恋着家园,在空中盘旋摇曳,婆娑起舞,久久不愿升天,终于消散到极薄极淡的程度,不着痕迹地溶化在了蓝天里……到哪里去找比这更生动更完美的田园诗句呢?


                  2

  陶渊明只当了三个月的彭泽县令,就拿到了一年的俸禄,可保全家一两年内衣食无忧。但他毕竟有五个儿子,翟夫人已经在替大儿子阿舒张罗着纳采问名,其他几个儿子也快到成家的年龄。几年之内陶家要添多少张嘴?那三十亩薄田,养活现在一家七口都不济,将来可怎么办?翟夫人在陶渊明耳边老唠叨这个,陶渊明也不得不皱眉头。看来只有开荒辟地了。这一年春天,陶渊明带领着全家老小,到南山下开荒。

  南山下荒地有的是,但土质贫瘠,只能开辟出来种桑植麻。陶渊明毕竟是五十五岁的人,干重活已经力不从心,只能给几个儿子打打下手,干点轻活。几个儿子总是劝他歇着,许多时候他就坐在地头看着儿子们劳作。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野外少有交际应酬的俗事,偏僻的村巷难见车马来往。即使是白天也可以关上柴门,在幽静的庭院中断绝了尘缘杂念。“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偶尔有邻居从蜿蜒的小路过来,拨开草丛才能走到我的门前。见了面从不谈人情世故,无非是议论庄稼的生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庄稼一天天长高,开垦出的田地也日渐拓广。时常担心冰霜突然降临,田地里的庄稼要遭殃……彻底离开了官场的陶渊明,在辛勤垦殖中真正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对庄稼的那份深情,他已经是一个自食其力心安理得的农民了。

  除了种桑植麻,陶家也在南山下种了一点豆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刚开出来的荒地杂草丛生,比豆苗还长得旺实,陶渊明一家早起就去除草,直到傍晚才除完。全家人都累坏了,扛着锄头顶着星星回到家,脑袋一落枕就打起了呼噜。陶渊明却睡不着,他从辛勤劳作中体会到了淳淳的诗意……“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锄草回来走在狭窄的田埂上,田埂上的杂草长得老高,叶子上的露珠沾湿了我的衣带。衣裳沾湿了算得了什么,只求豆苗长得好,这一天的工夫没有白费……

  后世诗人学习仿效陶渊明,代不乏人,但没有一人能达到陶渊明那样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因为他们虽然嘴上说归隐,心里想的却还是做官,没有一个人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归隐到田园死心踏地做一个农民。陶渊明对宇宙人生的彻悟是学不来的,陶渊明的一片天机和满纸智慧也是学不来的,陶渊明真正作为一个农民所具有的对家园的依恋和对土地、庄稼的感情,更是学不来的。陶渊明真正是一个写诗的农民,而后世众多的田园诗人,只是观察田园景色、乡土风情和农民生活的文人,所以他们的作品自然有云泥之别。


                    3

  春天里有青山绿水,有暖日和风,也有莺歌燕舞。去田间耕作的路上有一片树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候都要经过。陶渊明每天走过这片树林,总要驻足观望。

  他看着鸟儿们离开栖息的树林,飞上蓝天,飞到高高的山岭之上,(“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在温暖的春风里翻卷着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就像他那颗超凡脱俗狂放不羁的心灵;飞累了再回到树林里享受枝叶间的那一派清凉,卿卿我我地互相和鸣(“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鸟儿不管飞得多高多远,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栖息的这一片树林,我陶渊明也是这样的一只归鸟,在这个春天才飞回自己的家园……

  他的目光随着一只只小鸟在林间跳跃,也随着它们飞驰到遥远的天边,此时此刻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而把自己真正当作了一只归鸟……我虽然向往到处遨游,但始终依恋着自己栖息的这片树林,一旦遇到了浮云遮碍,我就会鸣叫着飞回来(“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回来后才发现,昔日的旧友已经烟消云散,但又来了许多新朋,林间的啼唱依然和谐动听,早晚的空气依然清新爽朗,涤荡着我恬淡悠远的胸怀(“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陶渊明在这首《归鸟》诗的最后一段写道:“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我这只奋飞回翔的归鸟,敛起翅膀站在清凉的树梢。遨游在这片旷远的树林,栖息在最高的枝条。“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早晨的清风从林间兴起,动听的啼鸣互慰寂寥。我已经退隐在枝叶之间,猎人的弓箭怎能找到目标?


  既然不能做翱翔九天的大鹏,那就做一只在丛林间嬉戏玩耍的学鸠,也好躲避猎人的弓箭,自由自在地度过余生……这就是陶渊明此诗的深意。


                    4

  田间耕作非常辛苦劳累,但辛劳中也有悠闲。在一个春风骀荡的日子,陶渊明带着几个儿子,还有陶敬远的孩子们,去爬山踏青,欣赏家乡明媚的春光。(“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陶渊明记得南山的半山腰里住着一家猎户,他少年时曾经去过那里,跟猎户的儿子交上了朋友。何不趁此机会拜访一下呢?能够和儿时的小伙伴重逢,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想一想他也应该是须发斑白的人了……一路上陶渊明兴高采烈地向孩子们讲述猎户一家人的殷勤好客,讲述在他家吃到的野味喝过的山泉,也讲述自己和儿时的这位伙伴在山林间嬉戏玩耍的趣事……但越往前走,路上的荆棘和杂草越厚,终于看不出路的痕迹。陶渊明记得猎户一家还在前面,他心中有了不祥的预感:这条路似乎好久没有人行走了,不然荆棘和杂草不会这么厚……看来要扑空了。反正已经走到了这里,还是上前去看个明白,他让孩子们劈开荆棘杂草,继续前进……果然,再往前走了没多远,出现了一片废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在断壁残垣间可以看出水井和灶台的痕迹,废墟前还有几株残桑朽竹。是的,是这里,这些遗迹都和陶渊明记忆中的情景相符,能勾起他更多的回忆……房屋都成了废墟,树木都已经衰朽,人呢?是不是搬家了……

  这时过来了一个上山砍柴的樵夫,陶渊明急忙上前打听,这一家人搬迁到那里去了。樵夫摇头叹息,告诉他们这一家人都已经死了(“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三十年后回来,沧海桑田,故人已去,留在陶渊明心中的,只有绵绵的思念和美好的回忆。他不由在诗中感叹:“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啊,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大梦,最终都要回归到空虚寂寞的死亡中。何必为朋友的去世悲伤不已呢?他只不过比自己先走了一步。

  满怀着惆怅悲伤,陶渊明下山回家。上山时兴致勃勃,根本不觉得山路艰险,下山时才体会到崎岖难行,只好砍下一根树枝权充拐杖。正累得腰酸背痛骨软筋麻的时候,忽然听到流水潺潺,转过那一片林子,眼前是一条清澈透亮的山涧。陶渊明高兴坏了,急忙招呼孩子们一起来到涧边,脱下草鞋,将磨起了水泡的双脚放到山泉中浸泡,顿时浑身都清凉舒畅(“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回到家中,陶渊明让翟夫人取出刚刚酿熟的好酒,又亲自宰杀了一只鸡,把左右邻居都请来,一块欢叙畅饮。太阳渐渐落山,屋子里暗淡无光,他就让孩子们点起火把,大家继续高谈阔论,推杯换盏,一直闹到东方微明,才兴尽而散(“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把亲情友情看得很重,绝不离群索居。他在诗中虽然说“门虽设而常关”,“白日掩荆扉”,但他的家门只对那些热衷于升官发财结党营私的俗人关闭,对知心的朋友和邻里的农民则是敞开的。不仅敞开大门,还经常把他们请到家中做客,没有一点名士架子。在当时门阀森严的世族社会里,陶渊明能这样对待普通的农民,实在难能可贵。对于一个靠门第爵位博取功名的世族子弟,这样做是不可想象的,但对于陶渊明,这一切都很自然,因为他在骨子里就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农民。他热爱故乡,热爱家园,热爱土地,也热爱生活,所以他虽然下定决心隐居躬耕,却对当时王公贵族和清流名士们趋之若骛的玄学佛法,始终敬而远之。


                       5

  紧张劳碌的春天过去了,新开辟出来的田野,已经是一片葱绿。陶渊明终于有了闲暇。在这个夏天他读了不少书,最喜欢读的是《穆天子传》和《山海经》,还把读后感写成了十三首诗,就是《读〈山海经〉十三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的庭院里环屋种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到了夏天枝叶扶疏浓荫匝地,使整个院子都清凉舒爽。许多鸟儿都到枝叶间呼朋引伴,在屋檐下喧闹嬉戏,让陶渊明心中喜悦。“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春耕已经结束,该种的都种下去了,我可以回到家中读点书了。大热天的少有人来窜门,我家的巷子也深,朋友们想来一趟也不容易。这个时节不读点书干什么呢?“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高高兴兴地斟上一杯酒,品尝着从自家后园刚摘下来的新鲜蔬菜,小日子过得多么舒心惬意。最好是东方的浮云经过时再洒下一阵小雨,把我园子里的草木和蔬菜,都浇得绿油油的爱煞人。雨过天晴就有微风吹拂到身上,像无数只无形的小手在挠你的痒痒肉,浑身上下都舒服熨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搬一把胡床到门前的屋檐柳荫下,斜躺着身子读《穆天子传》,读《山海经》,俯仰之间就可以在宇宙中遨游几个来回,想不快乐只怕也没有办法……

  陶渊明读书,从不正襟危坐、横批竖点,他总是半躺着身子,随手翻开哪里就读哪里,读累了就搁下,只用来遣兴抒怀,决不拿书本伤脑筋。但他那颗敏感的诗人的心灵又很容易沉浸到书卷的情境中去,常常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也经常有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时候。一部《山海经》陪伴他度过了整个夏天,有多少次,他读着读着脑袋一歪就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飘飘忽忽飞升到书中记载的琼山仙岛之上,无数奇花异树、奇禽异兽、奇珍异宝都来到眼前,书中的神仙鬼怪也都和他交上了朋友……

  王母娘娘头戴太真晨婴之冠,脚穿玄玉凤文之履,驾着紫云车来邀请我。她看上去只是一位三十出头的美艳少妇,谁能知道她到底有多少岁呢?(“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我以为她要带我去玉山,可她却带我去了昆仑墟,又去了昆仑丘,又去了弇山,又去了墉城,原来她在这些地方都有殿宇,并没有固定的居所。最后我们来到瑶池,当年驾着八匹骏马周游寰宇的穆天子,就是在这里为王母娘娘高唱着新编的歌谣(“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一路上那三只羽毛鲜丽的青鸟往返飞翔,给我们送来山珍海味、琼浆玉液,一直要等到晚上,它们才能飞回到三危山去休息。(“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王母问我到底想品尝什么,我对她说,我并不要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只要活在世上的时候能够有酒喝,就心满意足了(“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这一路上我真是见识不少,我看到王母娘娘的老公玉皇大帝居住的玄圃,玄圃是在槐江岭上,山南可以望见昆仑山,昆仑山火光熊熊,气势磅礴。高高矗立的琅?鞴獠识崮浚?粘瑰居睿?宄旱难?刂??由较落??鞴?ā疤龅莼苯?耄?俏叫?郧稹N髂贤?バ妫?馄?延胭薄Mねっ鳙照,落落清瑶流)……我也见到了生长在密山南面的丹木,开的是黄花,结的是红果,吃了能延年益寿。丹水中的美玉是白色的乳汁凝成,凝固后就成了上好的瑾瑜,发出奇光异彩,不仅被世上的君子当作珍宝,就连轩辕黄帝都爱不释手(“丹木生何许?乃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辞别了王母娘娘我一个人在天宇中游荡,忽然想起来去拜访太阳。我来到太阳升起的无皋山,见到了扶桑树,却没见到太阳。那扶桑树长几千长,粗二十围,两两同根生,互相依偎,真让人流连。我又到了大荒之中,大荒山上也有棵扶桑树,那座山的山谷叫汤谷,汤谷里也有棵扶桑树,据说一个太阳刚刚回到山谷,另一个太阳就从扶桑树上升起,都由三只脚爪的神鸦驮着。但我去的时候很不凑巧,一个太阳也没有见到……(“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我又跑到东海之外的羲和之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她就是太阳的母亲,一共生了十个太阳。我去的时候看到羲和正在丹池里给太阳洗澡呢,太阳邀请我也到丹池里泡一泡,我怕被他烫着,没有答应(“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回来的时候我又去了赤水,在那里见到了三珠树。他们的枝干就像柏树,只是没有叶子,枝条上都生长着耀眼夺目的珍珠。我又去了桂林,桂林只是由八棵大树组成,却一眼望不到边际(“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我还到了有至之国,那里的百姓不用纺纱织布却有衣服穿,不用耕田稼穑却有粮食吃,那里有鸾鸟自由地歌唱,有凤鸟自在地舞蹈,百兽都和平共处,彼此亲善(“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我还去了赤泉和员丘,据说那里有不老泉、不死树,但我并没有多作流连。自古以来有生就有死,为什么人偏偏要万寿无疆?既不死也不老,就那么平平常常地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如果真有无尽的岁月,我也只想着和日月星辰一起在宇宙里翱翔,生或者死都无所谓(“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陶渊明从梦中醒来,张开双臂舞动了几下,才明白自己飞不起来……书已经掉到了地上。


                      6

  神人夸父要跟太阳赛跑,太阳可是被三只脚爪的乌鸦驮着,一天一夜就要在苍穹上飞个来回。可夸父就是不服,就是要跟他比赛,他跑啊,跑啊,跑得筋疲力尽,终于赶上了,也渴得不行了。他跑到黄河里去喝水,一下就把黄河里的水吸干了,还是渴得不行,又跑到渭河里去喝水,一下又把渭河里的水吸干了,还是渴得不行,他又向北跑到大泽里去喝水,还没跑到就渴死在了路上。他死时丢掉的手杖,化作邓林,使许多珍禽猛兽有了栖息之所,也使许多猎人樵夫得以谋生,算是功绩一件。(“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

  北方的发鸠之山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脚爪,鸣叫起来是“精卫精卫”的声音,被叫作精卫鸟。精卫本来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就变成了精卫鸟,它们世世代代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要填塞东海。神人刑天跟玉皇大帝争夺帝位失败,玉帝砍掉了他的头,他就把乳头变成眼睛,把肚脐变作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持大斧,向着苍天不停地挥舞,似乎还在和玉帝抗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夸父、精卫和刑天,都是神人中的傻子,都做着毫无意义的傻事,但正是这三位傻子最让陶渊明感动。夸父为了理想而殒身不恤,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精卫和刑天都是抗争中的失败者,他们的抗争是微不足道的,但决不是没有意义,它意味着气节和尊严。想一想年轻时的理想和抱负,陶渊明不得不承认,他也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归隐何尝又不是对世俗的抗争,何尝不是在理想失败后保持自身气节和尊严的方式?“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晨讵可待!”万事万物本来都在相互转化,生死祸福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神人尚且有生有死,我的青春岁月又怎能回转?青年时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只要保持住自己的气节情操,善始善终,这一生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

  《山海经》记录的都是神仙鬼怪之事,但陶渊明读它的时候,思绪还是常常回到人间。他想起了上古时候的一些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因为时代久远,也被渲染上了神话色彩。传说洪荒时代到处都是漫天大水,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去堵塞洪水,反而使洪水更加泛滥。舜将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禹就是从鲧的遗体的肚子里生出来的,禹采取了疏导的办法控制住了洪水,这样才出现了天下九州的模样。(“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可叹春秋时的齐桓公就没有舜这么英明,管仲在临终时要他杀掉易牙、竖刁这些小人,他没有依从,后来果然被这些小人所害,饥渴而死后尸体上爬满了蛆虫,都没有人理睬。历史的教训啊,真值得深刻记取。(“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南方的柜山上有一种鸱鴸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个地方就有文人被流放。我想它在楚怀王流放屈原的时候,一定在楚国的都城上出现过多次。(“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东方的青丘山上有青丘鸟,形状像斑鸠,鸣叫的声音如同人在互相斥骂,把它的羽毛插在人身上就能使人不迷惑。这鸟儿本来是为糊涂人降生的,像屈原那样的君子,难道还需要它吗?(“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陶渊明无疑是把屈原引为自己的楷模,他想自己如果身居高位,终有一天也要像屈原那样被放逐。他虽然没有身居高位的机会,但也要像屈原一样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生逢乱世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白的节操,决不与世俗小辈同流合污!


                      7

  那年秋天,无论是以前的熟田还是开垦出来的新地,都有不错的收成。有一天刘遗民从庐山给他寄来一包草药,还附上一首诗,陶渊明当然要和诗酬答。他在这首《酬刘柴桑》的诗中表达了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我现在住在偏僻的郊野,你们这些老朋友都不爱来了,我也从不出门,有时候把一年四季的节候都忘了。等到巷子里、庭院里铺满了落叶,我才大吃一惊,原来已经到了秋天!“新葵郁北牖,嘉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发远游。”告诉你老朋友,今年可是个丰收年呢,新生的葵菜在我的北墙下蓬勃生长,田地里饱满的株穗都颤颤悠悠。我们这把年纪的人,今天还不及时行乐,谁知道有没有明天?你也不要老给我送药来了,我已经把生死看得很淡,只想活着的时候能够无忧无虑、舒心快活。这不,我今天就要带上老婆孩子,在浩荡的秋风中登高远游!

  但陶渊明的心情并不总是舒畅愉悦的,一旬之中总有那么一两天,情绪无缘无故地低落消沉。宿醉酒醒他感到莫名的惆怅,夜幕将至他感到难言的苦涩……青年时的理想彻底破灭,平生的抱负难以施展,毕竟是陶渊明心中永远难以消弭的伤痛。他在给私塾里的学生们授课的时候,读到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心灵中尚未愈合的伤口,又被撕扯得鲜血淋漓……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悲。”自从淳朴的世道消逝,伪诈的风俗大起,民间里巷忽视了廉洁退让的操行,朝廷上下滋生出钻营投机的心理。心怀正义、循规蹈矩的士人,有的正当有为之年就隐居起来;洁身自好、操守清高的贤者,许多白白劳苦一生默默地死去。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都有“安归”的叹息,三闾大夫屈原发出“已矣”的哀鸣……为了表达对古往今来所有怀才不遇的志士仁人的崇敬和怀念,为了总结自己大半生的坎坷和遭遇,为了刺世嫉邪控诉忠奸不辨、是非不分的社会现实,他写下了《感士不遇赋》,抒发心中的悲愤和惆怅。

  在陶渊明看来,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三皇五帝的古代,那时的人们“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有的辛勤耕作自食其力自由自在,有的大展雄才拯救众生,不论隐居还是出仕,都没有非分之想,傲然自得;其二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现代,“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人类社会有了等级贵贱之分,古代淳朴善良的世道人心一去不复返了。在伪善的现代社会,“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而善觉,乃逃禄而归耕”,败坏的社会风气像一张天罗地网,让正直善良的士人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他们只好逃离溷浊不堪的官场,回到家园耕作为生。他们“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遵奉亘古不变的真理,学习圣人流传下来的著作,忠于君主,孝敬双亲,在乡里间以正直守信的原则做人,凭自己的诚心赢得人们的尊重,不靠伪装欺骗去希求荣誉,这样的人就被称作圣贤之士。

  其实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田间地头,又何尝是心甘情愿?只是这个世道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官场实在是无法容身。“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人们习惯于人云亦云,喜欢攻击不同的意见,也习惯于嫉妒别人在自己之上。深谋远虑的人被认作糊涂虫,正直勇敢的人被称作自大狂。襟怀坦白不去猜疑别人,却要蒙受耻辱受到诽谤,虽然如怀抱琼玉手握香兰般洁身自好,又有谁来认同赞赏?

  古往今来多少才俊之士都被埋没,真有机会施展抱负的是凤毛麟角。“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张释之做官十年一直默默无闻,假使没有袁盎举荐当面向汉文帝奏对,他的才能永远都要被埋没;冯唐年近花甲还只做到郎中署长,如果不是靠着替魏尚论功的建议被汉文帝采纳,终生都会人微言轻。“悼贾生之秀明,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贾谊聪慧过人,有远见卓识,却终生郁郁不得志,就像千里马始终被拴在马厩里;董仲舒知识渊博,学问精深,却多次身处险境,靠上苍保佑才侥幸逃脱……想到这些人的悲苦命运,陶渊明禁不住老泪纵横,沾湿了衣襟。

  在陶渊明看来,历史上正直高尚的士人,只能有两种悲惨的命运:或贫困潦倒而死,或遭嫉被谤而死。“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伯夷叔齐不食周黍,跑到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活活饿死;颜回那么年轻就一命呜呼,因为家境太贫寒,他父亲只好请孔子给他们车乘作棺椁。“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李广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即使封他万户侯也当之无愧,雄心壮志却受到小人摧折,连一尺土地的封赏都没有得到。“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汉成帝时的王商尽心规划拯救时弊,他的言论虽然被采纳,但祸患也接踵而来,得到的信用那么少,而受到的残害却是那么多那么急!

  有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为什么这么多士人都命运悲惨?“苍旻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苍天实在太遥远,人事变化也没有穷尽,有时老天能显灵,有时又昏昧无知,谁能揣测其中的道理?在这两种悲惨的命运中,我该选择哪一种呢?“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无荣,岂缊袍之为耻?”我宁可坚守贫寒的生活求得舒心惬意,也不在官场委曲求全糟蹋自己,既然高官厚禄并不值得荣耀,身披破衣旧裳又有什么丢人的?“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诚然是有太多的坎坷挫折才决心永不出仕,姑且高高兴兴地归隐田园。怀抱独善其身的情怀度过我的余生,即使有人许以高官厚禄也绝不动心!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遗疏第十一 下一篇:归隐第九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