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坎坷创业:1999~2000(9)

作者:张刚 字数:1412 阅读:252 更新时间:2011/10/06

第13节:坎坷创业:1999~2000(9)



  当然,作为回报,马云也从侧面成就了孙正义--退出时获得超过70倍的回报,对于一个"网络投资皇帝"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不过,硬币也有它的另一面。在随后几年的融资过程中,马云几乎丧失了对公司的控股权,以至于"马云去留"问题曾一度被风传。那是后话。值得提醒的倒是,在"容易拿到的钱"面前,如果你立志做"百年老店",还是谨慎为妙。请注意:风险投资也被人称做"疯投",且其个性与"门口的野蛮人"无异。

  国际化冒险

  大把大把美金的投入,迅速激活了阿里巴巴,到1999年年底,阿里巴巴的会员数就一跃突破了10万。

  2000年3月,人员规模达到了"一百单八将"的阿里巴巴,告别了湖畔花园,搬进华星科技大厦。"当时就不是很好的楼,现在就更破了。"金建杭形容说,实际上,阿里巴巴即使在花投资人的钱时,也不像其他公司那样铺张,而是尽量"一分钱掰两半花"。

  进入华星的阿里巴巴,开始尝试摆脱过于浓厚的"草莽时期文化"--哥们义气再浓厚也抵不过"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而试图建立起规范的规章制度。

  马云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彭蕾。当彭蕾辛辛苦苦把制度搞出来之后,刚一实施就遇到了麻烦。一些对阿里巴巴初创时期满怀感情的员工抱怨说,还搞什么奖惩啊,太没人情味了。尽管彭蕾也备感为难,但制度规章还是硬性地实施了。

  但与此同时,巨额资金逐渐成为阿里巴巴"高烧"的始作俑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此时已度过"脱媒期",媒体自然而然地也成了"高烧"的推波助澜者。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流于简单化,比如,如何国际化?

  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也没能免俗。孙正义的投资到位之后,试图迅速国际化的阿里巴巴,很快在美国硅谷开了家分公司。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样做非常合理,国际化的网站就必须要到美国去做,毕竟,交流可以使用英文,吸引人才也方便,而且很有面子,这将让阿里巴巴的国际贸易如雨后春笋般顺利发展。随后,阿里巴巴还迅速在香港、伦敦等城市扩张地盘,而其员工,居然也来自13个国家。

  很快,阿里巴巴看起来就像一家"跨国公司"了!北京办事处由金建杭做首席代表(后升为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蔡崇信则坐镇香港,这与美国硅谷形成了"犄角之势"。为了国际化得更彻底一些,阿里巴巴甚至干脆把总部从杭州搬到了香港。

  有段时间,马云也乐颠颠地跑到香港上班去了--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嘿,我们来了!"

  去香港的一个意外收获,是让马云结识了金庸--他崇拜多年的偶像。为什么马云会喜欢金庸?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天生缺乏安全感的马云自幼瘦小,但他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找到了某种安慰甚至自我暗示。后来,他还喜欢在淘宝网上用"风清扬"(《笑傲江湖》中的剑宗高手)这个名字。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14节:坎坷创业:1999~2000(10) 下一篇:第12节:坎坷创业:1999~2000(8)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