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在新千年的火热的夏季,我们母女俩怀着同样火热的心情,走近袁隆平。
走近袁隆平,如同翻阅我国一部杂交水稻的历史。袁隆平作为一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是新中国诞生以来,几十年铸造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袁隆平的名字,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袁隆平的故事屡屡见诸于报端。我们在这本书里,无疑又是讲了许多妇孺皆知的老故事。老故事说了又说,我们依旧说得津津有味儿。不过,能够这样不厌其烦地叙说一遍人们所喜欢的老故事,当说是作者的一痴;读者不厌其烦地愿意听这些老故事,也当说是读者的一痴。这个“痴”字,自然来自于传奇伟人的人格魅力。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院士创造的杂交水稻,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同样,我们创作的这部《袁隆平传》,也是为了满足人们自身的精神需求。因为,平民科学家袁隆平以他的业绩,为我们,特别是为青少年一代树起的是一座崇高的人格的丰碑。
如今,袁隆平已是年逾古稀,他的古铜色的雕塑般的脸庞,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的剪影。但是,他的一颗心还是那么清新纯真,那么明净透彻;他的讲话,仍然那样风趣幽默;他的为人,依旧那样亲切随和。
人生是短暂的,仅仅那么七八十年,八九十年,多则百十来年。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有多少人真正找到了自我?我们以为袁隆平院士是一位真正找到自我的人。
试看,中华大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便是一部硕大的书卷,上面记载着华夏儿女向贫困挑战的手迹;那层层稻田里,书写着讲不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整个地球村都有袁隆平的传人,袁隆平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袁先生实践着这样的哲理:
“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是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同样,我们写作《袁隆平传》,也是洞悉其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我们以为,从事这样的写作,也是我们生命价值的所在。所以说,这是一桩值得庆幸的事业。
我们在写作这部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得到了原党委副书记谢长江的全力支持,得到了袁隆平的助手罗孝和、尹华奇、朱运昌等诸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积极帮助和支持,得到了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的鼎力相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在此之前,谢长江同志曾两度为袁隆平院士作传:他以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朴实而老练的文风,为把一个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形象介绍给广大读者,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可是,谢先生为了帮助我们再度写作《袁隆平传》一书,以同行相助的情谊,源源不断地寄来大量丰富的资料,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此,我们再一次表示深深的谢意!
对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来说,我们是地道的门外汉。但在这本书里我们不是探讨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本体,而是力求将一个活生生的“杂交水稻之父”介绍给读者,揭示给读者。所以,由于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有关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轨迹,从而也就难免纰漏百出,还望袁隆平院士本人以及热心的读者多多批评指正。但无论如何,当我们拿起笔来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们感到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在写作和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过程中,我们与袁隆平院士一道经历了千年之交替,我们能够在新千年里,将一位全新的科技伟人介绍给读者,我们可称之为幸运儿!
的确,我们是幸运儿,我们居然可以在写作中同一位举世瞩目的科技伟人共同跨越两个世纪!
作者
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