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分流下海(1)
八 分流下海(1)
八 分流下海(1)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机关就开始酝酿分流。在我下乡“社教”期间,领导就指示我拟订经济实体的章程及管理细则,默默做着前期准备工作。“社教”结束,我回机关不久,一名即将退休的副局长就带领着十多名老、弱、病、残者迫不及待地“下海”了。
这倒有点像赶着鸭子上架,或者公鸡穿上泳装下水学鸭子,首先是滑稽,其次担心会不会被淹死。
我是唯一一名心甘情愿下海者,倒不是为了淘金,捞一把,发笔洋财。我虽贫穷,对金钱却看得极淡,饿不着肚子就行。恼的是在单位最苦、最累,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宛如建筑工地上的民工,盖的高楼大厦,住的茅草窝棚,混到底也不过是个编外人士,打工一族,倒不如出去闯闯,说不定别有洞天。即使失败,个人损失亦不会太大,毕竟我是企业身份,泥饭碗,打碎了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不过,不用担心,工业局承诺:投资三百万,保证工资,原来一切待遇不变,直到企业成功产生效益。这倒如同穿着救生衣下水一般,保赚不赔,使得学鸭子游水的公鸡有惊无险,还有可能进化成鸭子,更有甚者,超过鸭子,取得游泳比赛的名次也是未知。
但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这个救生衣是用牛皮纸做的,见水受了潮,用力一吹,便破了。当时工业局的资金已经相当困难,职工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正常的办公经费难以为继,就连当年修建的办公楼工程款还尚未结清,十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几间办公室依然被建筑队占领着,与建筑队合署办公,搞得机关不像机关,工程队不是工程队,不伦不类的,不知出出进进坐着高级轿车的领导们脸红也不红。
在一没有资金、二没有项目的情况下,我连同一帮老头老太太们开始兴办实业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当益壮”“白手起家”。《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北大中文系如果能把课堂移置于此,保证教过的知识学生们一辈子也忘不了。
首先发动职工们集资,名义上是集资,实则硬性摊派,工资里扣除,将计经委南院邻街的门房与废弃的车库拆除,改建成两间两层门面房,计划开设新特医药店。信息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不,尚在基建之中,生意就来了。
据可靠情报,外地某药材市场猪苓紧缺,价格一路飙升,而周至县药材公司就有大量存货。为此,专门在县外贸公司与药材公司请了两名专家,我陪同着前往周至考察验货。
“货真价实!”我回来如实向领导汇报,经过研究,领导们亦认为生意可做。但七八万元的周转资金却难煞了领导。职工集资已不再现实,因为账面无钱,工资还没着落。企业去借?企业也在等米下锅,哪有隔夜之炊!生意终于未能做成,事后自我解嘲:
“货运过去,说不定已货满为患,价就跌了,未必赚钱,赔钱的可能也有。”
“也可能如《江湖八大门》中的循门,周至人为卖滞销猪苓而特意摆设的‘请君入瓮’的圈套。”
吃不到葡萄,葡萄也就变了味。
第一笔生意还未开始,就宣告流产,出师不利,按迷信的说法,是不祥的前兆。这时,倘若就此打住,及早回头,也不至于后来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当时,我已有灰心之意,然而副局长势单力薄,诚挚地希望我能助他一臂之力。看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分上,我也考虑到,自己参加工作已三年有余,调入机关希望渺茫,企业又面临倒闭,与其两头吊着,倒不如破釜沉舟,与副局长一起打拼,成功了,皆大欢喜;万一失败,权当人生旅途的经验教训。
虽然一起下海的人数不少,可大都是老太太,坐在办公室,看看门户,接听电话,抄抄写写还勉强凑合,而兴办实体仅仅依靠接听电话、写写画画显然太过离谱。因此,真正鞍前马后,跑腿办事的仅我一人而已。
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跑工商,找银行,办税务,总算完成了实体的一些手续,其名称为“长安通达实业总公司”,期望公司既“通”且“达”,四通八达,副局长任总经理,法人代表。
这位副局长,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中等专业学校,是位高级电气工程师。为了照顾家庭,叶落归根,80年代,从铁路电力系统调入地方,曾在长安工业系统技术改造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然而,作为十三朝古都,风水宝地,长安贤能辈出,一个小小的高工只能算作沧海一粟,在其同班同学早已是地市级高官,权倾一方时,县上才照顾情绪似的,在他临近退休之时,安排了县工业局副局长,副科级,也算是荣归故里,对家乡父老有所交代。
但无论如何,副局长与我,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结下了非凡的战斗友谊,可谓情同父子。遇事,我爱请教他;工作中,他也总差遣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年轻力壮,手脚勤快,可供他调遣的也仅我一人。
不久,长安通达实业总公司先后办起了色纸厂和复合肥厂。色纸厂依托县造纸厂,将造纸厂的凸版纸赊来,在泾阳县购买了一台简陋的小设备,雇用了两名工人,利用一间废弃的车库,染上颜料,变成花花绿绿的有色纸,再赊销出去,就完成了工艺流程;复合肥厂则更简单,厂址干脆就设在县氮肥厂,连厂房都不用租借,多么省事、省钱,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