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凤散文集序

作者:孙犁 字数:1787 阅读:106 更新时间:2011/10/29

阿凤散文集序

一九四八年冬季,我们的部队正围攻天津,新闻战线的同志们,暂时集中在胜芳,筹备进城后的报纸工作。我们准备了第一期副刊稿,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谈工厂文艺》。

  在农村工作了多年,我们对于农村文艺工作和部队文艺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天津是工业城市,现在想到的是:如何组织起一支工人文艺队伍。

  在这方面,我们经验很少,所以在那篇文章里,也只是提出了一般的要求。但是,进城以后,在我们的副刊版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一批工人作者的名字,连续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在全国发生了影响。

  这批工人作者中间,就有阿凤同志,他主要是写散文的。

  他是铁路工人,他的散文,内容细腻而真实,文字准确而流畅,在工人作者中间,他并不是才华洋溢的,但在文章组织和文字修养方面,他好像经过正规的训练。他产量也多,一时成为全国闻名的工人作家。

  一九五七年以后,与他同时崭露头角的几位工人作者,都因为政治上遭到的坎坷,一蹶不振,报刊上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名字,都到外省外地,去经受严重考验。

  阿凤并没有遭遇大的不幸。他的作品逐渐减少了,在艺术上也有些停滞。阿凤的为人,是谨小慎微的,与世无争的。

  文艺界的风浪起伏以及同伴们的跌坠伤残,使他的写作更加严谨小心起来,与他的为人极端相称。他的作品,主要是歌颂,但并不是声嘶力竭的,其中也不包含狂言和诳言。他的作品,几乎没有暴露,即使对现实有所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的一提而过。他的作品,不着先鞭,不触时忌。他也不去接触特别奇特或特别重大的题材,他所叙述的常常是一个普通工人或是普通的工人家庭,在某一种政治号召下的,合情合理的自然反映。

  就是这样工人出身,兢兢业业的作者,在林彪、“四人帮”当权时,也遭到白眼和歧视。显然,以角、刺、年龄、性别等条件来衡量,作为他们的文艺打手,阿凤是不能入选的。

  阿凤所唱的,可以说是我们伟大时代的太平歌词。他的作品,并不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尖端作品,也不是这一时代的天才作品。但它们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些方面的真实纪录,或者说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对他本身的经历,对他周围的生活的左规右矩的画图。他在艺术上是孜孜不倦的,认真努力,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才有了今天的收获,进入艺术的殿堂。

  我和阿凤,文字之交已经有三十年了。对于他的为人,对于他的作品,我都是很喜欢的。我认为,在我们的队伍行进之时,方向目标一致,脚步的轻重,步伐的大小,是可以有些差异的。这样才能听出时代的真正合奏。而虚伪和矫饰,无论在生活方面或是在艺术方面,都是不足取的,可耻的。读着阿凤的作品,感到朴素自然,他的作文可以说是“思无邪”的。

  很长时间,阿凤成为天津老一代工人作者仅存的硕果,鲁殿灵光。每当我看到他的名字或他的作品,就百感交集。他是我们那个副刊的小小版面上,一时群星灿烂后残存的一颗寂寥的星;他是我们当时苦心经营组织起来的,那一支并不很小的作者队伍,兵折将损后,荷戟彷徨的一员“福将”;他是五十年代,在这一苗圃里生根成长起来,未遭砍伐的一棵老树。

  很长时间,我不自量力,想总结一下我们办刊物、培养和组织新的作者,成功或失败的,回忆起来愉快或沉重的经验教训。结果,都力不从心地放下了。只是在去年整理的一篇《编辑笔记》中,简单地谈到两个工人作者,其中第一个就是指的阿凤。读者不嫌麻烦,是可以找来参考的。

  1979年3月20日夜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克明《荷灯记》序 下一篇:方纪散文集序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