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别把大学当回事
第51节:别把大学当回事
一位女明星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演了这么多年的戏,没想到演自己是最辛苦、最失败的。因为演别人时可以根据剧本的情节来演,但是演自己时,却没有写好的剧本,没有彩排,一旦演坏了,还要承担所有的责任。”
因此,她说:“演别人容易,做自己难。”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站在岸边时容易客观,身陷洪流时就会迷乱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心理学家比一般人有更多打不开的心理情结;专门为人解答婚姻爱情问题的人,自己的爱情婚姻却可能一塌糊涂。人生如演戏吗?当然不是,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至少,这戏的结果如何,演员是知道的。就算台上的演员对戏的结局不喜欢、不满意,也无法更改,该他念什么台词,他就只好念什么台词;该他做什么动作,他就只好做什么动作。照着剧本,照着导演的意图,一板一眼地做下去,直到做完为止。
可是做人却不同演戏,因为我们无法料到人生的结局。人生的细节千变万化,我们也无法知晓,甚至可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人生的舞台没有导演,没有可模仿的剧本,自己就是自己的导演,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
戏演砸了,可以怪在很多人的头上,甚至可以怪观众不会欣赏。
做人做砸了,只能怪自己。
人生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回程票,不能重来。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人生的过程,而不是对结果斤斤计较。
来是偶然,走是必然。我们登上生命的舞台,与自己的肉体相逢于人间,这是一种缘分,我们应善待自己,善待身边每一个人。既然人生没有剧本,没有彩排,我们就应谨慎前行,不踏入歧途。也正因没有彩排,不能重来,人生才多了一份洒脱,而不是像拍电影那样多遍地重复,直到演员进入最佳状态。人一旦有了这么多重演的机会,他还会珍惜眼前吗?所以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只有一次。但我们要学会坚强,而不是轻易臣服,人生本应绚丽多姿,即使失败,也不要让它成为沉沦的借口,摔倒了即刻爬起来,只是别忘记摔倒的教训。
15.别把大学当回事问:在工作中,你愿意到处惹得上司翻白眼,被同事称作“书呆子”吗?
答:不愿意,这是自作自受。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属于迷茫的一代,站在世纪的门槛眺望远方,不知何去何从。美丽的大学校园演绎的是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老师的口若悬河与学生的昏昏欲睡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会与社团的活动让我们麻木……社会的急剧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的思潮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社会地位的失落与信仰的危机导致我们精神上的颓废。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快乐,从而越来越多的无奈,越来越多的叛逆。大学曾经是我们理想中的天堂,没有接触到它时,在想像中,它具有神圣的光芒。经过日夜的艰辛苦读,终于有一天,我们真正的走进了它,可以去亲身体验它,却发现它没有想像中美丽。特别是当大学毕业将要走向工作岗位时,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校园里学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派不上用场,我们开始怀疑大学,怎么跟自己原来想像中的不一样?!因此,走进大学,不再像高中那样目标明确和单纯,而成为迷茫的一族,不知何去何从。
大学与现实的差异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
先以电脑为例来浅析一下这个问题。电脑已经成了走向每一个工作岗位的通行证了。在大学里必定要开设电脑课,老师告诉我们电脑的发展、数据编码的原理、WPS的使用方法等等。在大学里我们跟着老师学这些东西,可是在工作中又有多少能用得上呢?依照目前大学的教育方法与老师的水平,能从中得到一个观念体系就不错了。而作为学生,学得又是似懂非懂,要么学习了皮毛,要么学习了一部分,这些根本不可能成为我们踏进社会的资本。想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依靠大学教育还是不够的。
在观念方面,似乎每个踏进社会的大学生都要慢慢地转变和适应。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好多东西与自己在学校里学的不一致,会发现大学里学的东西之纯粹与其在现实面前之脆弱。在我们这个盛行生存法则的社会里,保持百分百的科学与道德,能有生存的机会吗?看看网上说的成为金领的第一要素--像狼一样凶残,一切以资本的意志为中心,这是根本大法。这在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象牙塔里是不教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自己去悟。所谓“千古腐儒骑瘦驴”,此之谓寓意深远。
是不是因此就要怀疑大学呢?痛骂大学害了你呢?不必的。要以一种理性的心态去看待大学与现实。踏进社会后,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要把自己当一块白板来看,从头来,学习各项工作技巧。只有抱着这种“空杯”心态,大学里学的理论框架才有用处,因为你在大学里接受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你在工作中就会学得比别人快,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有目的性。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所以,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不断积累自己,不要局限于课堂上、书本中那点知识,要确立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