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安乐先生 邵雍
第17章 安乐先生 邵雍
第17章 安乐先生 邵雍
邵雍是北宋五子之一,他同周敦颐、张载、二程都是两宋理学的创始人。他建 立的象数学体系,企图用一个完整的图式来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运动 程式。这个象数体系虽是由主观推演而成,但也具有一些合理的成分。邵雍是第一 个把象数学理论和方法同理学思想相结合的理学大家,在理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影 响很大。
一、青年刻苦自励 隐逸不涉仕途
邵雍字尧夫,又自称安乐先生,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 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谥康节。其先世为河北范阳人,曾祖邵令以军职 随从宋太祖部下,后来移居衡漳(今河北省南部),他青年时随邵古再迁家于共城 (今河南辉县),最后才移居洛阳定居。邵雍在幼年时期,其家境并不富裕,他的 曾祖父做过小官,祖父和父亲都是隐居不仕的知识分子,在他跟随父亲从衡漳迁去 共城时“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器以养父之余,刻苦自励者有年。” (《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上》)尽管如此,青少年时期的邵雍却能“自雄其才,慷 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 席者数年。”(《宋史·道学一》本传)因此在当时就获誉为“好学”青年的名声。 他不但能刻苦钻研书本知识,而且亲自出门游学,了解社会实际,曾逾河、汾,涉 淮、汉,周游了齐、鲁、宋、郑之墟。经过一段时间,他幡然省悟道:“道在是矣”! 便决定定居于洛阳,不再外出。
由于邵雍享有“好学”的美誉,受到了共城县李之才的赏识,并亲自去邵家访 问。李之才问:“你了解物理性命之学吗?”邵雍答:“希望在这方面得到教诲”, 于是乃师事之才,从其学。李之才看中了邵雍的才气,随后又将《河图》、《洛书》 和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图像传授给他。邵雍的象数学,从渊源上讲,同道教有很深 的联系。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 传邵雍。”(《宋史·儒林五·朱震传》)指出《先天图》传自著名道士陈抟。后 来,邵雍著《皇极经世》,推衍宇宙变化,其思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即取材于道教 典籍。关于《皇极经世书”的思想来源,徐必达在《邵子全书》的附录中说:“先 生少事北海李之才挺之,挺之闻道于汉阳穆修伯长,伯长以上虽有其传,未之详也。” 联系到朱震所述,穆修以上是种放,种放以上就是陈抟了。
邵雍所学虽与李之才的传授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能够探赜索隐,妙悟 神契,洞彻蕴奥,并且能够广览博取,吸收别家之所成,故其成就多属自创。
邵雍虽然博学多才,通五经义奥,知古今之变,尤精《易》理,但终身没有做 官。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做官的机会,而是他自己不愿做官,他学成之后,一直在 洛阳过着隐士生活。初到洛阳时,生活十分清寒,其家“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 樵囗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恰然有所甚乐。”(《宋史·道学传》)。那正是 王安石当政,朝中一批地位和名望很高的旧党大臣,如富弼、韭砉狻⒙拦??热? 都退居洛阳,这些人知道邵雍是一位贤者,对其十分雅敬,并与之结交。嘉祐(公 元1056—1063年)年间,朝廷下诏寻求隐士,当时的洛阳留守王拱辰积极推荐了邵 雍,因授为将作监主簿,接着又举进士,补颖州团练推官。对这些官职,他都不愿 接受,后因固辞,不允,才勉强受命。可是他竟“称疾”,不去上任。邵雍有诗, 写道:“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断送落花安用而,装添旧物岂须春……” (引自《宋元学案·百源学案》),说明他不愿意涉足政事,以免自寻烦恼,只求 平平安安生活下去。
实际上,邵雍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由于他在学术上很有成就,其先天象数 学自能独具一格,加之他在上流社会中表现出高雅风度,深为当时的儒者和文士们 所推重,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后来,司马光等20多人为他筹措了一些钱,买 了官地园宅让他居住。其住宅契寄司马光名下,园囿契寄富弼名下,田庄契寄王郎 中户名,在上述诸人的庇护之下,邵雍就免去了应交官府的赋税。当时,他与司马 光、富粥、吕公著、祖无择等一些旧党大官僚结为至友,相互往来甚密,常以诗酒 唱和。因此,邵雍名为隐士,实际上却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社会名流。
邵雍一生著述很多,其代表作计有《皇极经世书》和诗集《伊川击壤集》近百 万言。明代徐必达编有《渔樵问对》、《无名公传》(即《邵雍传》)和《洛阳怀 古赋》等。
二、眼底海阔天空 胸中春晴日午
这两句话,是清乾隆时期,学者王植在《皇极经世全书解》中对邵雍的评语。 结合前人所记述的其他有关史料来看,这一评价对邵雍是比较合适的。程颐在《邵 雍节先生墓志铭》中说:“(邵雍)德气粹然,望之可知其贤。不事表衤暴,不设 防畛,正而不谅,通而不汗,清明洞彻中外……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取甚于人。” (《明道文集》卷4)这是说,邵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贤者,为人正派,同人交往有 其原则,同而不汗。他的头脑清醒,能洞察明暗,同时又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 《墓志铭》还说他为人豁达、开朗,“接人无贵贱”,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宋 史·道学传》称赞邵雍与人交谈时不讲他人的坏处,喜欢称道别人的长处,有人向 其请教,则有问必答,从不盛气凌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因此博得人 们的好感,正派人士喜欢他的美德,不正派的人也能服其教化。人们认为,他的为 人对洛阳一带的士风有着良好影响。
史书和墓志铭对邵雍不免有溢美之词,但至少可以看出他确实具有很多优良品 德和作风。
邵雍初到洛阳时,家境十分清寒,虽然过着贫困的生活,仍然自有乐趣。只是 因为他后来结交了一批达官贵人,受其资助,生活才变得优裕起来。但司马光等20 余人为他购置的园宅,规模并不很大,他“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日安乐窝。” (《宋史·道学传》)当然,既称“安乐窝”,可能收入不止仅给衣食,至少是比 较优裕。不过,这只是他死前六七年的事。邵雍的晚年,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 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觉得十分满足,如他在《击壤集》的《后园即事》中说: “太平身老复何优,景爱家园自在游,几树绿杨阴作合,数声幽鸟语方休。竹侵旧 径高低迸,水满春渠左右流,借问主人何似乐,答云殊不异封侯。”因此将自己的 园宅称为“安乐窝”,又自号“安乐先生”。这说明他不但不以做官为荣,而且不 谋取功利的态度。
这位安乐先生,在生活上十分安闲自在,“旦则焚香燕坐,脯时酌酒三四瓯, 微薰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同上)别有一番情趣。于春秋时节, 出游城中,风雨时不出门,出游时乘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喜欢到哪就到哪,行无 定所,无拘无泥。由于他在洛阳结交了很多文人儒土、官僚学者,并在这些人之中 享有声誉,受到“雅敬”,当他乘坐的小车出现,“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 无论童孺家仆,都欢喜地说:“吾家先生至也。”又据《宋人轶事》说:邵雍每当 “天色温凉之时,乘安车,驾黄牛,出游于诸王公家,其来,各置安乐窝一所,先 生将至其家,无老少妇女良贱,咸迓于门,争前问劳,凡其家父姑妯娌婢妾有争竞, 经时不决者,自陈于前。先生逐一为分别之,人人皆得其欢心。餍饫数日。复游一 家,月余乃归。”由此可知邵雍的人缘之美。据说当时有十余家为他准备了像“安 乐窝”一样的住所,随时接待他的到来,名曰“行窝”。邵雍去世后,有人写挽词 云:“春风秋月嬉游处,冷落行窝十二家”,自此以后,这十二家人就失去了一位 十分逗人喜爱的客人,他们对邵雍的逝世感到非常惋惜。
从表面上看,邵雍是一位十分乐观、随和,与世无争,不求荣利,安时顺处的 人。但若从更深层的情况来看他对世事人生的态度,却又另有情由。作为一个思想 深邃的思想家,他对历史、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万物都有更深刻的观察与思考。 他对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之复杂性更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因此,对自己应该怎 样立身处世,自有一套人生态度。邵雍之所以不求名利,与世无争,能够安时顺处, 自寻乐趣,是因他从历史和现实中,看到了许多阴暗面,因而奉行了一套以保全自 己为要的处世哲学。关于这一层,可从《击攘集》的诗篇中看得明白。如《安乐窝 中吟》组诗中的第一首云:“安乐窝中职分修,分修之外更何求?”第四首有云: “安乐窝中万户侯,良辰美景忍虚留。”他的职分就是在安乐窝中写作《皇极经世》 和看花、饮酒、赋诗。于外一切,皆无兴趣。
自号“安乐先生”的邵雍,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大不相同,他不恣意行 乐和狂放不羁,而是适可而止,很有节制。在饮食方面,只是每日哺时(申时)饮 酒三四瓯,微薰即止。他说:“酌有浅深存燮理,饮无多少系经纶,莫道山翁拙于 用,也能康济自家身。”又有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安 乐窝中吟》第十一首)。“饮酒莫教成酩酊,赏花慎勿至离技”(同上)。朱熹对 此有看法说:“康节凡事只到半中央便止,如‘看花切勿看离技’是也”。有学生 问朱熹:“如此则与张子房之学相近。”朱熹说:“因是,康节固有三诗称赞子房。” 这说明邵雍只是求乐,而不是享乐主义者,只是对人生采取达观态度,故而能够自 待其乐。他还有诗写道:“美誉既多须有患,清欢虽剩日无忧”,这也说明他为什 么不重名位,能够清虚自守。邵雍的处世态度的确受张良之影响,难怪朱熹说他 “有个自私自利之意”(《朱子语类》卷100)。邵雍曾在《张子房吟》中称赞张良 是一个“善始又善终”的人,这就是一证。由于他既不参加政治活动,但又善于同 一些上层人物融洽相处,当时的著名大臣有诗说:“先生不是闭关人,高趣逍遥混 世尘。”(《邵子全书》卷20)。这无疑是道家“和其光,同其尘”的处世态度。
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他虽然同旧党大官僚有很好的交情,并且也不赞成王安 石的新法,但不应该把邵雍同旧党官僚相提并论。邵雍为人宽厚,遇事不走极端。 如他重病时,敌视新法的程颐去看望他,问道:“从此永诀,列有见告乎?”邵雍 “举两手”示意说:“前面路径须令宽,路窄则自无著身外,况能使人行乎?” (《宋元学案·涑水学案》)又如,当旧党领袖司马光在邵壅面前称旧党骨干人物 傅尧具有“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邵雍不以为然,他说:“清而不耀,直 而不激,能而能温,是为难耳。”(同上)在他看来;仅有清、直、勇三德并不难, 能具有“不耀、不激、能温”三德才是不容易的。这个事实说明,邵雍并不赞成旧 党的过激行为,这就是他对新旧两党在政治斗争中的态度。过去一些论者把邵雍等 同于一般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这是不公允的。
三、先天象数之学 巧绘宇宙图式
象数之学盛行于汉代,当时的易学家曾运用《周易》的数字模式去解释天地宇 宙之构造及其演化现象。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王弼首创用“义理”解《易》的方法, 此后象数之学渐不为学者所重视,后来,汉代的象数目籍也只有纬书《周易乾凿度》 被保留下来,象数之学只在民间以神仙方术的形式进行传布,另外还有一些不名于 世的隐士还续继研究,用秘密的方式流传下来。到了五代末年和北宋初年,有道士 陈抟以象数解《易》,后又以《先天图》的形式传至种放,又四传至邵雍。然而, 陈抟的象数学已不同于汉儒之象数学,他的象数学即所谓“先天学”。因为宋儒称 伏羲之“易”为“先天”,称文王之“易”为“后天”,研究伏羲之“易”之学谓 之“先天学”。所谓先天象数学,就是用象数推演方法去解释《周易》关于宇宙万 物生成演化的学说。象数学派是哲学史上出现的一个独特的哲学派流。
邵雍的先天象数学,主要包含在他的《皇极经世书》中。《皇极经世书》的内 容十分丰富,体系也很庞大。在这本书中,他力图构制一个说明宇宙、自然、社会、 人生的完整体系,并力求追寻出一个贯穿于整个体系的最高法则。邵雍的学说虽然 上有承传,但《皇极经世书》基本上是用自己创造的象数体系来概括宇宙之间的一 切。主要是由于他“探迹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宋史·道学传·邵雍传》)。
下面来介绍邵雍的宇宙万物演化图式。周敦颐《太极图说》所建构的宇宙图式 是从象学推演出来的,邵雍的宇宙图式则是兼用象学和数学推衍出来的,所以邵雍 的图式较周敦颐的图式更为详细。
关于宇宙的本原问题,邵雍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个总体的“道”产生出来的。 他说:
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二为两仪;二生四,四为四象;四生八,八为八 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之数备焉。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 而演之以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皇极经世》卷上)
这里所说的一、二、四、八、六十四就是“数”,与数相对应者是“象”,即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具体地说,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演化为天地万物的过程,就是道生天地, “天为阴阳,地分刚柔,刚柔则二分为四。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此天地之道;动 之始阳生,静之始阴生,此天地之用,刚柔为天地之用。天生出太阳、少阳、大阴、 少阴,即日、月、星、辰;地生出太柔、少柔、太刚、少刚,即水、火、土、石。” (同上)此处所讲的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是为天之四象,它们各自代表的具 体物质就是水、火、土、石,《皇极经世》又说: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 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春、夏、秋、冬)成焉;刚柔尽而四维(东西南北)成焉。 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观物内篇》之一)“四时”指时间形式, “四维”指空间形式。“四时”、“四维”是标志整个宇宙的总概念。这里顺便指 出,既然断言至大的天地以阴阳和刚柔尽其作用,又表现为“四时”“四维”的宇 宙形式,毫无疑问,这个宇宙就是物质性的宇宙。这可以看出,邵雍的宇宙观是唯 物主义的。
前面所讲的地之四象为水、火、土、石,也就是说,《皇极经世》是把水、火、 土、石作为构成地的基本元素,而不是以金、木、水、火、土为基本元素,这是为 什么?有人认为,邵雍以日、月、星、辰为天之四象,以水、火、土、石为地之四 体,这是讲的天地之物象,而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四象、四体乃先天所 具有,五行为后天所生。后天是先天所生,五行乃水、火、土、石所生,水火土石 才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为金、本、水、火、土都包含于水、火、土、石之中。 这是因为,“金出于石而木生于土,有石而后有金,有土而后有木。”
有了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之后,天地之体就形成了。有了天地之 体,然后再经过变化,就生成了天地万物。这个变化的顺序如下: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寒暑昼夜交而天地之变尽之矣。水为雨 (水气所化),火为风(火气所化),土为露(土气所化),石为雷(石气所化), 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矣。(《观物内篇》)
接着又说:
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 尽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 动植之应尽矣。(同上)
这就是说,有了天地之体,然后产生昼夜寒暑;然后有雨、风、露、雷;有了 寒暑昼夜,然后产生动物、植物。经过上述变化,宇宙万物就产生出来了。
说到这里,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邵雍所讲的产生万物的“道”或“太极”的 属性问题。“道”(太极)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认为,邵雍之作为宇宙本原的 “道”、“太极”、“气”都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他说:
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 天地亦为万物,道之道尽之于天地类,天之道尽之于地矣;天地之道尽之于物史; 天地万物之道尽于人矣。(《观物内篇》之三)
作为天地之体的“道”,可以从天地万物与它的相互关系中看出其物质属性。 前面讲过,天地为阴阳二气所变,表现为“四时”、“四维”的空间形式,是物质 性的,所以说,“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 “道之道尽于天,天之道尽于地,天地之道尽于物,天地万物之道尽于人”。十分 明显,这里的“道”不是精神实体,而是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物质范畴。
在另外一处,邵雍说出了天地之本是气,认为天地为一气所生。他说: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
天,以气为主,体为次。地,以体为主,气为次。(《观物外篇》上)
既然本为一气,就是认为宇宙的根本是气,气表现为阴和阳,阴阳是二而一 (统一于气)的,那么,太极生阴阳同气分阴阳这两种说法就是一回事了。“天以 气为主,体为次,地以作为主,气为次”的意思是:天体是以气为主,其实体为次 的物质(因为有形体的日月星辰,仅仅是无限的天体中的次要形式),地主要是由 气凝聚而成的有形实体,其中的气态物质是次要的东西。总而言之,这就是庄周说 的:“通天地一气耳”。在邵雍看来,天和地的分别,只在于气的聚散不同。如此 看来,邵雍讲的道生天地或太极生两仪,实际上都是说的气生天地。因此,我们认 为,邵雍所说的“道”、“气”、“太极”,都是同等意义的范畴。
对上述说法,还可以从邵伯温的一段话中得到证明:
夫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为后,终天地而未尝终,始 天地而未尝始,与天地万物圆融和会而未尝有先后始终也。有太极,则两仪、四象、 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固已备矣。非谓今日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乃有四象八 卦也。虽谓之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一时具足。……是故 知太极者,有物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尝污损,自古及今,无时不成,无时不在。 (《宋元学案》卷10)
邵伯温是邵雍之子,象数学的正宗继承人,对其父的学说最了解,’也是最忠 实的继承者,并对邵雍的著作有所发挥。在前面引文中,将太极看做是与宇宙万物 同时存在、不可分离的东西,因为在天地产生之前,整个宇宙是个混沌未分的物质 存在,它与天地万物园融和会而不可分别。只有在它分化之后,才有了万物之别。 然而,这时的天地万物仍然统一于太极,并且各具太极之性。“太极”与天地万物 之别,只在于“太极”是根本、是总体,并且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和绝对性,而天 地万物则不具备这种特性。由此看来,产生天地万物的“太极”只能是物质性的, 不能说它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了。
最后,邵雍讲到了人。他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观物外篇 下》)天、地、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和动植物产生之后,当然也产生 了人。人是什么?邵雍认为,人也是万物之一,但他们是宇宙发展的最高级产物。 他说:“人亦物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人者人之至者也。”(《观物内篇》) 又说:“万物之道尽于天矣,天之道尽于地矣,天地之道尽于物矣,天地万物之道 尽于人矣。”(同上)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有灵于万 物之感官,能收万物之声色气味,更重要的是人有思维,能通万物之情。他还指出, 万物都受性于天,但又各有其性:在人,则为人之性;在禽兽,则为禽兽之性;在 草木,则有草木之性。”(《观物外篇上》)这就指出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并指出了人高于万物的区别之所在。
以上的观点,基本上是合理的,然而,当邵雍讲到人的社会性时,立即便离开 了唯物主义而滑向了唯心论。他说:“天有阴阳,人有正邪;正邪之由,系于上 (君)之好也。”(《观物内篇》),这就是说,人的正邪是由君上之爱好来决定 的,归根结底是由天之阴阳来决定的。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此外,邵雍又把人分 为普通人和圣人,圣人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 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日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焉;其能 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同上)这就把圣人神 秘化了,显然是唯心主义论调了。
四、象教学派开山 一代理学宗师
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邵雍的地位是很高的。自儒家学派形成之后,其学说代 有传人。这个学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经受了无数次的考验,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 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 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张、二程和司马 光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上述诸人都是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阵营 中各具特色,各成学派。然而,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 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职志。
在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中,同其他几位理学开创人一样,也讲到太极、道、 阴阳、理、气、天地、人、物、神、性、情、命等一系列范畴,用以说明宇宙的起 源和演化,说明社会人生之义谛。理学家们就是用这些基本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学说 和思想体系的。自北宋开始,至明、清七百余年之间,理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备, 然其基本框架结构则是“北宋五子”所创建。
自宋初开始,由于陈抟的倡导和传授,象数学便逐渐兴起,并且发展为独具风 格的思想流派。自邵雍开始,象数学又变成了理学家借以表达理学思想的一种重要 形式,他是第一个用象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的理学家,是先天象数学 的开创者。《皇极经世书》的基本内容是用一种特殊方式解《易》的重要著作,其 中也体现了《大学》、《中庸》、《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主要思想。从表面上看, 《皇极经世书》与《周易》不甚相干,其实这部书同《周易》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 系。其中的太极、两仪、四象、阴阳、刚柔、八卦、六十四卦……等都是《周易》 中的基本内容,也是《皇极经世书》中的基本范畴,只是由作者用了新的构思,并 赋予新义。这一层早被朱熹看透。他说:“某看康节《易》了,都看别人的不得。” (《朱子语类》卷100)这里说的康节《易》,指的就是《皇极经世书》,“都看别 人的不得”是朱熹对康节《易》的推崇。自朱熹以后,理学家差不多都从邵雍那里 借取了许多思想资料来丰富他们的理学思想。
就象数学派这个系统来看,自邵雍创立体系之后,他的儿子、门人都热心于象 数学的研究,并且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的学派,流传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
主要参考书
1.《宋史·道学传》(一)
2.《宋元学案》卷9《百源学案》
3.邵伯温:《闻见前录》卷19《闻后录》卷5
4《邵康节先生年谱》《康节外集》附录本
5.《邵子全书》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公元1060年)嘉兴徐必达刻本
6.《皇极经世观物篇释义》明余本撰 明嘉靖间四明杜恩补刻本
7.《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主编 人民出社1984年出版
8.《朱子语类》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