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乡行

作者:任远 字数:4854 阅读:92 更新时间:2012/03/05

桃乡行

                桃乡行 一 徜徉在色彩绚丽的大果园,我曾几度畅想,在我国干百种果品中,若选同我 们的民族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水果,桃怕是定能夺魁。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几处写到桃。晋代诗人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读书者更是无人不知。就连《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 也都写到了桃。古往今来,有关桃的文艺作品,真是举不胜举。不仅如此,桃还 是福寿吉祥等的象征。民间祝寿,桃是最理想的寿晶,无桃季节,就用抹了红嘴 的白面桃代替。讲到爱情,有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古时,家家门前挂 桃符,所以有“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当今,不是有人搞饮食文化、酒文化吗? 我看,也可来门桃文化了。 桃做寿品,大概是桃能避邪之说的演变。那么,桃为什么能避邪呢?《玄中 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其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 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旧曰民间避邪,除桃符即雄鸡,大概与此神话 有关。古时还有一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榴二神,能食百 鬼。”想来,这又与贴门神有关。巧的是不论天鸡,还是食鬼之神,都没有离开 桃树。 我从小喜欢吃桃,又陆续听到一些有关桃的故事,在我幼稚的心灵中便萌发 了一种对桃的亲切神秘之感。待年龄稍大,了解到中国是桃的故乡,而距我们的 城市仅百里之远的肥城,就是我国著名肥桃的产地。这就使我很早就产生了去肥 城县桃园一游的愿望。岁月一晃几十年,游桃园的愿望却一直没实现。如今,年 已花甲,忽有朋友来讲,今年肥桃丰收,肥城的领导请他约两位写东西的友人前 去看看。他希望我去,我慨然应允。 二 这是金秋阳光灿烂的一天,我怀了兴奋的心情前往肥城。车开进肥城县境, 我就注意寻找桃的踪迹,因产桃区在县城西南,我们从城北入境,所以难发现什 么。车进县城,情景就不相同了。沿街果品摊排列成行,摆得小山似的水果,几 乎全是碗口般大的肥桃。汽车匆匆开过,桃的清香飘进车窗,沁人肺腑。 车在新县城广阔的大街上继续前行,忽见十字路中央的花坛内,高耸起一座 不锈钢雕像。我正匆忙注目,县里接我们的同志介绍说:“这是著名雕塑家仇志 海应我县之请,创作的《仙女献桃》。”我敬佩县领导会抓地方特色,到此就给 人以置身桃乡之感。 我们先到宾馆,分管农业的刘洪府副县长和县农业局王永祥局长已等在那里。 在交淡中,刘副县长讲到肥桃丰收,他们正在抓销桃大战。原来,肥桃成熟期很 集中,保鲜和大量外运有困难;加之往年大车小辆买桃送礼的单位很多,反不正 之风,买桃送礼者大为减少,这是好现象,县领导却不得不发动一场销桃大战。 我们想尽快去桃园,便请刘副县长去忙他的大战,我们由王局长带领来到城南县 园艺场桃园参观。场长和书记闻讯热情相迎。我们走进接待室,几个大玻璃瓶引 起了我的注意,只见每个瓶内都有个晶莹的大桃。宾主才谈几句,主人就用大盘 端上了刚摘的大桃,恳切地请大家品尝。盛情难却,我们也就不客气的都吃了一 个。咬一口,嘴里既香又甜,特别是那旺盛的桃汁,让人应接不暇,要既吃又吸, 忙于应付。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肥桃更是别有一番滋 味。难怪明代隆庆皇帝赐名为“佛桃”。就连爱国将领冯玉祥,三十年代隐居泰 山,也曾数次到肥城视察,并购地建园倡导种桃,至今为当地人民所怀念。 吃完桃,擦干手上粘腻的桃汁,王局长和场领导陪我们来到一分场大桃园。 只见那深绿色的桃树,一棵棵粗壮茂盛,树干离地不高就分叉。行行桃树排列整 齐,棵棵树上都结满累累大桃,像墨绿色天幕上缀满金色的星,只是这些星太重 了,将桃枝压得弯弯。有的桃像不是结在枝上,而是垂直吊在上面;也有的让人 感到桃枝难以承担它沉重的分量,要跳下树来。这令那管园人不得不用架竿支、 麻绳吊。这丰收景象着实喜人。 我们漫步桃园,如航行在绿色海洋。这里每亩桃四十株,每株都像把绿色巨 伞,罩着那整得很细很平的土地。场长指着那每个都有六七两重的大桃说:“这 里皮米黄、内中微红的是红里桃;这果皮绿中透黄、内里皆白的是白里桃。这两 种桃个大、香甜,含糖量高达百分之十四,是肥桃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 我边听边看,禁不住地问:“听说肥城桃有很多品种,还有一种叫桃奴?” 朴实无华、又有专业知识的王局长说“是呀,肥城桃的种类是很多,按成熟 季节讲,就四月半、五月红、六月白、七月蟠桃、八月肥桃,以及九月菊与寒露 蜜。但所有品种都不能同总称肥桃的红里与白里大桃相比。至于说桃奴,那不是 一个品种,而是桃树遇到某种灾害或营养不良,处于病态结的一种小桃,只是吃 起来格外香甜。” 听后,我颇有所感地问:“这桃奴的形成,岂不与牛黄,狗宝相近似?” 不知是出于礼貌,还是真的,王局长说:“你比得很有道理。” 三 我们辞别园艺场,来到孙家小庄。在这里,又遇上了县委王平副书记,他也 在抓销桃大战。关于销桃之事,使我感到这次访问罩了一种忧喜交集之情。 孙家小庄原是个很穷的山村。全村两千多亩地,多半是山坡丘岭。过去,、 不少地每年只种一季地瓜,收入很少。这些地适合种桃,以前桃园为什么迟迟难 以发展呢?据《肥城县志》记载,在反动统治时期,为征集“贡品和馈赠上峰”, 官府疯狂查封桃园,严重挫伤了桃农积极性。清光绪元年九月,山东劝业道被迫 在老城南关立碑,禁止乱封桃园。但是,官面文章又能解决什么问题?解放后, 肥城桃园有很大发展。一九五八年桃农张圣本精心选了十八个肥桃,计三十二斤, 寄给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很快回信,代表毛主席深表谢意,还寄来五十元钱, 并劝今后再不要寄了。这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在极左年代,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使肥桃生产再度受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孙家小庄因地制宜,短短几年 内,桃园由几百亩发展到一千四百亩。全村人均收入由一九七八年的八十元,提 高到去年的八百多元。真可谓十年巨变。 为看村上的桃园,我们出村沿着山下的庄稼道走过几块玉米地,就见地边一 丛丛、一簇簇的山楂和花椒,洋洋洒洒,红似鲜花。里面就是郁郁葱葱的桃园。 我们顺着小路往里走,迎面窜出一只黄狗,“汪汪”地叫了起来。它边叫边 退,还不时转脸朝看园小屋望望,无疑是在看主人。桃园深处,很快走出一位姑 娘。她面色红润,又穿一件鲜活上衣,很容易令人想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 句。姑娘忙将狗喊住,询问的眼神笑着,请我们吃桃。我们谢绝好意,见这里的 桃树像园艺场的一样茂盛,结的桃也一样既大又稠,只是株数较稀,每亩却仍能 产桃三、四千斤。 我问姑娘:“这是你家的桃园吗?”她含笑点头,接着又摇起头来,我一时 被弄糊涂了。姑娘说:“这是俺姨家承包的,俺是来帮助下桃的。”哦,这也像 帮助秋收麦收一样,来帮助收桃。 我们正同姑娘交谈,一位青年妇女走了出来。姑娘说:“这就是俺姨。”我 问女主人的姓名和家庭人口,她说:俺叫刘翠兰。全家三口人。孩子他爹叫孙业 文,卖桃去了。“我又问:”你家承包几亩桃园?“答:”五亩。“听后一算, 少说每亩产桃三千斤,每斤八角,一亩两千四百元,五亩一万两千元,我禁不住 惊喜地说:”啊,这不当年就是个万元户吗?!“女主人无声地笑笑,默认了。 她身边跟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捧一个大桃,瞪着对亮眼睛,边啃边听。那胖墩墩 的小脸和大桃相比,真难分谁大谁小。 当我们恋恋不舍离开桃园的时候,我随便问了一句:“这里下完桃就没事了 吧?”颇为深沉的王局长说:“哎,那可不行。下完桃就要整地、施肥、灌水、 保叶。”哦,“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原来下桃后,这肥肥的绿叶还要保护一 番,明年才能丰收。 四 在返回县城的路上,谈起肥城桃区的地质特点和产桃历史,王局长说全县有 耕地一百万亩,桃园六万亩。主要产桃区在县城西南,白云山至黑牛山南北十五 华里、东西四十华里这一簸箕形地带。我问:“为什么只有这一带产好桃?”答 复与水土有关。产桃区多低山丘岭,棕褐色土壤,背风向阳,适于种桃。老县城 处于平原,那里产的桃味道就差。这与齐相晏婴出使楚国时所讲:“橘生淮南则 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有相似之理。 关于肥城产桃的历史,多数人讲一千余年,也有人讲两千年。最早的文字记 载,见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肥城县志》。上载:肥城“果品亦多,惟桃最 著名。”返济后,我查阅资料,见《嘉庆统一志》有两处记载,一说桃城亦名桃 丘。《左传》:“恒公十年,公会卫侯于桃丘”。晋杜预注,桃丘在“东阿县东 南”。按旧东阿县讲,东南恰为今肥城产桃区。二讲桃为春秋时鲁邑。《左传》 襄公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据查,桃在汶上。古时,汶上泛指 汶河流域,包括今肥城产桃区。由此可见,在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初期, 当地已经产桃。否则,怎么会有以桃命名之地? 在结束这篇《桃乡行》的时候,我想起文章开头由饮食文化和酒文化,联想 到可搞桃文化,本有点儿戏谈,现在想来,肥桃品味极佳,历史悠久,被誉为我 国群桃之冠,已引起不少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国家农牧渔业部也已确定肥城为名 优特产肥桃基地县。只是因技术不过关,肥桃仍难以保鲜和大量外运,影响与我 们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肥桃之发展。为使全球共同品尝中国芳香甜美的著名肥桃, 并弘扬中国文化,我们科学技术和文化宣传界的朋友们,难道还不应以此为课题 研究攻关?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海魂石 下一篇:欣赏泰山背影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