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制造借口(中)
第十八章制造借口(中)
然而,正当希特勒欲要动手的时候,又发生了变故。
希特勒眼看要向波兰进击了,不料由于英、波军事条约的签订和 他的"钢铁盟友"墨索里尼的临阵胆怯,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推迟战期。因此,在世界大战前夕,又出现了几天短暂的"和平"。
8月21日深夜,柏林宣布外长里宾特洛甫乘飞机前往莫斯科缔结德苏条约的消息,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22日下午3时,英国内阁举行紧急会议,会后发表了一个公报,声明 "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曾经一再公开宣布,并且决心履行,绝不受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影响。"与此同时,议会也决定在8月24日开会,要通过《紧急权力(国防)法案》。此外,还采取了某些预防性的动员措施。
虽然内阁声明已经说得清楚,但是张伯伦还要让希特勒对英国的态度不发生任何怀疑,于是在内阁会议结束之后,又立刻以个人名义给这位"元首"写了一封信。他说,无论德苏协定的性质可能如何,都绝不能改变大不列颠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一旦发生入侵波兰的情况,英王陛下政府决心并且准备毫不迟疑地使用所拥有的一切力量。而敌对行动一旦发生之后,其结果是难以预料的。这位首相进一步阐明了英国的立场之后,再一次呼吁希特勒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他和波兰之间的分歧,并再次表示英国政府愿意提供合作来实现这一点。
这封信由英国汉德逊大使从柏林乘飞机送到伯希特斯加登,于8月30日下午1点过后不久交给了希特勒。这位纳粹独裁者看了之后勃然大怒。他咆哮道,波兰的顽固全是英国造成的,就像一年以前它应该对捷克斯洛伐克不讲道理的态度负有责任一样。波兰有数以万计的日耳曼族人正在受到迫害。他声称,甚至还发生了六起阉割事件。他说他已经忍无可忍。要是波兰人再继续迫害日耳曼人,就会马上引起实际行动。
最后,希特勒答应两小时以后,就英国首相的来函提出一个书面答复。他在复函中说,他已经50岁了,要打现在就打,他不想等到55岁或者60岁再打。希特勒还说,英国最好别忘了,作为一个上过前线的军人,他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并且会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不用说谁都明白,如果世界大战(指1914至1918年的战争)期间,由他当德国首相,德国是不会战败的。
自从波兰人胆敢和希特勒对抗以来,希特勒一直在对国外人士和德国人民吹牛说谎,虚声恫吓。他给张伯伦的复信就是集这种谎言与恫吓之大成的混合物。他说,德国并不想和大不列颠发生冲突。德国一直准备"以一个真正空前慷慨大度的建议为基础",同波兰人讨论但泽和走廊问题。但是英国对波兰的无条件的保证,只是鼓励波兰人"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150万日耳曼居民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迫害的浪潮。"他宣布,这样的暴行对于受害者来说是可怕的,而对于德意志帝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则是不能容忍的。
这次函件来往的结果,使双方都摸了底。现在,希特勒从张伯伦那一方得到了一个庄严的保证说,一旦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就要投入战争。而首相从"元首"方面得到的回答是:这不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但是,此后紧张的8天中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在8月23日那一天,他们两个人谁也不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对方的话已经无转圜余地了。
希特勒尤其是这样。他纵然摧毁波兰的决心毫无动摇,但他更加急于作最后一次努力,使英国置身于战争之外。8月25日午后1点35分,希特勒再次接见汉德逊大使。他对那位英国大使说,他"承认"英帝国的存在,他个人准备"亲自保证英帝国的继续存在,并且愿意用德意志帝国的威力来达到这一目的。"他希望对英国采取一个其性质同对苏联所采取的行动一样具有决定意义的行动,准备同英国缔结协定,不仅要在一切情况下保证英帝国的存在,而且如有必要的话,还愿意"保证不论英帝国在哪方面需要援助,德国都将给予援助"。他"还准备接受一项合理的军备限制",并且把德国的西部国境看成是最后的疆界。希特勒还矫揉造作地告诉英国大使,他的天性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一旦波兰问题解决以后,他就要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作为战争贩子了此余生。
同一天下午5点30分,希特勒接见了法国大使,但并没有对他说什么重要的话,只是再一次重复"波兰对于德国的挑衅"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说他不会进攻法国,但是,如果法国竟然参与冲突,他就要和法国拼到底。谈到这里,希特勒就从椅子上站起来,对法国大使表示送客了。但是考伦德雷大使告诉这位独裁者,他凭军人的荣誉向希特勒担保,他毫不怀疑,"一旦波兰遭到攻击,法国将以全力支持波兰。"
这是柏林时间8月25日午后6点钟的事。这一天,首都的紧张气氛有增无减。从中午刚过一会儿的时候起,同国外的一切无线电以及电话联系,都按照威廉街的命令被切断了。德国外交部已用电报通知驻在波兰、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叫他们要求德国公民选择最快的路线离境。在这个大城市里,到处支起了高射炮,轰炸机群不断地从头顶上掠过,朝着波兰的方向飞去。希特勒已经命令德国武装部队,在第二天拂晓,即8月26日星期六拂晓4点30分,发起向波兰的进攻。而直到25日那天下午6点,所发生的事情都不能使希特勒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发动侵略的决心有丝毫动摇,汉德逊和考伦德雷两位大使关于英法两国一定将履行对波兰的义务的个人保证,肯定也没有发生这种影响。但是到了下午大约6点钟,或者6点稍过一点的时候,来自伦敦和罗马的消息使这位看起来不可动摇的"元首"犹豫起来了。
来自伦敦的消息说,英波互助条约在英国首都签字了。这个条约把英国对波兰的单方面保证,变成了一项互助协定。伦敦的消息使希特勒动摇了。这很可能是英国对他那个"建议"的答复,这就是说,他企图使英国人置身于德波战争之外的打算落空了。希特勒看完这一报告之后,就坐在桌旁沉思起来。
他的沉思很快就被罗马传来的另一不利的消息打断了。这位德国独裁者整个下午都怀着"毫不掩饰的焦躁情绪"等待着意大利"领袖"的复信。下午3点钟,汉德逊前脚刚走,意大利大使阿托利科后脚就应召来到总理府,但是这位大使只能告诉"元首",他还没有收到罗马方面的回信。这时候希特勒神经紧张到了极点,他叫里宾特洛甫去用长途电话找齐亚诺谈话,可是外交部长没法找到他通话。 于是, 阿托利科就被"不大客气地"打发〖CM)〗走了。
原因是这样的,希特勒在8月24日听取了里宾特洛甫莫斯科之行的报告后,于25日上午给墨索里尼发了一封电报。这封信就他未能把他和苏联谈判的情况及时通知这位轴心伙伴作了解释。他说,他"没有想到"谈判会进展得这样快,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他说,苏德条约"必须看成是轴心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收获"。其实,希特勒发这一电报的真正目的是在于先向这位意大利领袖打一个招呼,告诉他德国随时可能对波兰发动进攻。不过希特勒并没有把他所定的确切日期告诉他的盟友。他说,"波兰方面如果发生令人不可容忍的事件,我将立即采取行动。"希特勒没有明确要求意大利给予援助。因为根据德意同盟条约,意大利自动给予援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他在电报中仅表示要获得意大利的谅解。虽然如此,他仍然盼望立即得到一个答复。这封信由里宾特洛甫亲自从电话中口述给德国驻罗马大使,于当天午后3点20分送到那位"领袖"手里。
希特勒所以对意大利迟迟不复信感到焦急是有理由的。
若干天以来,他不断收到罗马方面传来的报警消息,说他的轴心伙伴可能在他进攻波兰的紧要关头抛下他不顾。这个情报不是没有根据的。早在8月11日,墨索里尼就派他的外长齐亚诺前往柏林,劝希特勒在波兰问题上不要轻举妄动。在两国外长首次会谈时,尽管齐亚诺娓娓动听地说了半天,说什么意大利力量不够啦,但对里宾特洛甫都毫不起作用。他好比一条挣脱锁链的猎犬,朝着英法和波兰狂吠,并且大大地吹了一通德国的实力。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希特勒已决心发动战争。里宾特洛甫再次充当他主子的应声虫,连讲话口气也和希特勒一模一样。希特勒的主旋律是"一切应归罪于英国",副歌是"应狠狠教训波兰人",并宣扬第三帝国在军事上和技术上是如何如何强大。
这一天,齐亚诺第一次有力地顶了希特勒。正如他在日记中所披露,他这次奉了"领袖"的详细指示,向希特勒指出,发动战争等于"发疯"。他以雄辩的口才,滔滔不绝地反复说,对波兰发动战争一定会使战争扩大,战争决不可能只在波兰进行。西方国家这次肯定会宣战。齐亚诺再次回到意大利的力量不够和没有准备好这个主题上来,直截了当告诉希特勒,意大利最多只能打几个月,光是进行战争所需要的物资这一项,意大利就不可能维持多久。他这样说显然是奉墨索里尼之命。态度是再明白不过了。
会谈就这样不欢而散了。虽然公开发表的会谈公报说,"两国会谈,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密切联合。"实际上是各怀鬼胎,貌合神离。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德国,它的元首以及他们的行为,使我作呕三日。"
这位意大利外长,一回到罗马,就撺掇墨索里尼抛弃德国人。但是,他的这种活动没有逃过罗马德国大使馆严密监视的耳目。这位法西斯外交大臣的日记,详细地记载了他力图说服意大利独裁者认清大局,及时避免被希特勒拖入战争的种种经过。8月13日,齐亚诺从伯希特斯加登回来,当天晚上马上就去晋见"领袖",向他报告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会谈的经过之后,就试图说服他的上司,"德国人已经背弃了我们,欺骗了我们",并且"正在拖着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冒险"。
第二天,齐亚诺为这个事情同墨索里尼彻底谈了六个小时。墨索里尼已经相信,意大利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德国人走。但是,他要有一段时间作好准备,才能和德国人决裂。他越来越相信,希特勒进攻波兰,英法一定会参战,这一回就意味着一场大战。而意大利却不能卷入战争,因为它的困难处境不容许它这样做。8月21日,齐亚诺又向墨索里尼进言,"背弃盟约的是德国人而不是我们,撕了那个条约吧!把它扔给希特勒!"这次谈话的结果是,墨索里尼让齐亚诺去和里宾特洛甫安排第二天在勃伦山口举行会谈,并且通知他,意大利将置身于德国进攻波兰所挑起的冲突之外。中午时分,齐亚诺给里宾特洛甫打电话,等了好几个钟头都没有来接,但是到下午5点30分,他终于来接电话了。纳粹外交部长表示,勃伦纳会谈通知得这样仓促,他不能立刻作答,因为他"正在等候莫斯科方面一份极为重要的电报",要过一会儿再给齐亚诺回电话。
晚上10点30分,里宾特洛甫告诉意大利外长,他希望在因斯布鲁克而不在国境上同齐亚诺会见,因为会后他就要动身到莫斯科"同苏联政府签订一项政治协定"。对于齐亚诺和墨索里尼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新闻。他们认定两国外长的会晤"已不再适宜了"。他们的德国盟友不让他们知道德国和莫斯科进行的"秘密交易",又一次表现了对他们的轻视。
墨索里尼的犹豫动摇,齐亚诺的反德情绪,以及意大利可能背弃《钢铁盟约》第三条所规定的义务(即缔约一方一旦"卷入同另一国家的敌对行动时",另一方就自动参战),这一切在8月22日里宾特洛甫动身去莫斯科以前,柏林方面就已经知道了。
8月20日,意大利驻柏林代办马西莫·马吉斯特拉蒂伯爵到外交部拜会国务秘书威兹萨克。那位伯爵向威兹萨克透露了"意大利人的心情"。马吉斯特拉蒂引起威兹萨克注意的是,既然德国没有遵守盟约中规定双方在重大问题上必须保持紧密联系和进行磋商的条款,而且又把它和波兰之间的冲突完全看作德国一国的问题,"这样德国就自己放弃了意大利方面的武装援助"。因此,如果事情的发展同德国的看法相反,德国同波兰的冲突竟然发展成为一次大战,意大利就会认为同盟的"前提条件"已不再存在。一句话,意大利在寻找脱身的借口。
两天以后,8月23日,柏林又收到德国驻罗马大使汉斯·格奥尔格·冯·马肯森发来的警告。他写信给威兹萨克,报告了一些"幕后"情况。这份材料并呈交了纳粹元首。马肯森在报告中说,墨索里尼同齐亚诺和阿托利科进行了一系列的商谈以后,意大利的态度是:德国如果进攻波兰,就破坏了《钢铁盟约》,因为这盟约的基础是双方同意在1942年以前不投入战争。而且,同德国的看法相反,墨索里尼相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和法国都会出面干涉,"而且过不了几个月,美国也会出面干涉"。当德国在西线处于守势的时候,据这位"领袖"看来,法国和英国就会倾注全力攻打意大利。在这种情势下,意大利将不得不首当其冲,承受战争的全部重担,以使德国有机会在东方收拾残局。
希特勒考虑了这些警告之后,终于在8月25日上午给墨索里尼发出一封信,怀着越来越焦急不安的心情,等回信足足等了一天。头天夜里里宾特洛甫向希特勒详细汇报了他在莫斯科所取得的"胜利",半夜刚过不久的时候,他在"元首"的指示下给齐亚诺去了个电话,把所谓"由于波兰的挑衅所引起的极端严重局势"通知了对方。这次电话的用意在于"使意大利没有借口说事态的发展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到8月25日午后3点30分,马肯森大使在罗马威尼斯宫把希特勒的那封信交给墨索里尼的时候,这位领袖才知道德国人对波兰的进攻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希特勒的看法不同,他肯定相信英国和法国会立即参战,这会给意大利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因为意大利的海军不是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对手,而它的陆军又不堪法国的一击。马肯森晚间10点25分发给柏林的急电描述这次会见的情形说,墨索里尼当面把这封信仔细地看了两遍以后声称,他"完全同意"德苏条约,他认识到"同波兰的武装冲突已不再能避免"。最后,马肯森报告说,他特别强调这一点,"他将尽一切力量无条件地站在我们这一边"。
但是,这位德国大使并不知道,这位领袖写给"元首"的信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封信是由齐亚诺匆匆用电话传给已回到柏林住所的阿托利科的,阿托利科大约在午后6点钟左右到总理府亲自把信交给了希特勒。这封信就像一颗炸弹打击了"元首"。墨索里尼在表示了他对德苏条约的"完全同意"和"对波兰问题的谅解"之后,就掉转话头,言归正传。他写道:
至于在一旦发生军事行动时意大利的实际态度, 我的观点如下:
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而冲突又是局部化的,那么意大利就会根据德国的要求提供一切的政治援助和经济援助。
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而后者的盟国又向德国展开反攻,那么我事先通知您,鉴于目前意大利的战争准备状况,我觉得最好在军事行动方面不采取主动行动。关于意大利的战争准备状况,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而且及时地告诉过您,元首,也告诉过冯·里宾特洛甫先生。
不过,如果德国能立即把军事物资和原料交给我们,以便抵抗法国和英国主要是针对我们的进攻,我们就可以立即参战。
在我们的历次会谈中,战争都预定在1942年;到那时候,按照预先协商的计划,我在陆、海 、空三方面将准备就绪。
我还认为,意大利目前已经采取的纯军事措施,以及以后将采取的其他措施,都会在欧洲和非洲牵制住数量可观的法国和英国的兵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忠实的盟友,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把全部真相如实奉告,并且事前把实际情况通知您,否则将会给我们双方带来不愉快的后果。这就是我的看法。由于我必须在最短期间召开最高级政府机构会议,我请您把您的意见告诉我。
墨索里尼在最后一分钟变卦,对希特勒是个沉重的打击。他看完来信之后愤慨地说,"意大利人又要玩1914年的那一手了。"当天晚上,总理府里到处是责骂这个"背信弃义的轴心伙伴"的不客气的话。但光是谩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按预定的时间表,再过九小时德国的陆军就要对波兰发动猛攻了。因为现在已经是8月25日午后6点30分,而计划规定,入侵行动将于8月26日拂晓4点30分开始。面对着来自伦敦和罗马的消息,这位纳粹独裁者必须立刻作出决定,是仍然按照原订计划进攻呢,还是推迟或者干脆取消进攻呢?
被墨索里尼和张伯伦逼到墙角的希特勒,经过考虑,果断决定,"一切军队调动必须停止,即使已经到了边境也必须停止。"但是,要在8月25日晚上叫德国军队一下子停住,是颇费周折的事情,因为许多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了。在东普鲁士,取消进攻的命令直到晚间9点37分才送达贝茨尔将军的第一军。在几个军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急忙追上先头部队之后,才算止住了部队的前进。南面的冯·克莱施特将军那一军的摩托化纵队,在黄昏时分已经逼近波兰边境。一个参谋军官驾着小型侦察机在国境上快速着陆后,才把他们在边界上拦住。更有少数地区在打响了以后才接到命令。但是由于好几天以来德国人一直在整个边境沿线挑衅闹事,波兰参谋总部显然没有怀疑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8月26日那一天,波兰参谋总部倒的确提出过这样一个报告:"德国匪徒多股越过国界,以机关枪与手榴弹袭击我碉堡与关卡,其中一起为德国正规部队所为。"
希特勒虽然对墨索里尼临阵脱逃的行为十分恼火,但他冷静下来以后,立即给意大利领袖发去一封短信,问他,为了保证意大利能够"参加一场大规模的欧洲冲突","您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和原料,并要在什么时限内提供"。这封信由里宾特洛甫亲自于25日当晚7点40分用电话传给德国驻罗马大使,在9点30分就到了那位意大利独裁者手中。
第二天上午,即8月26日上午,墨索里尼在罗马召集意大利三军首长开了一个会,拟订了一份作战12个月的最低需要清单。用参加拟制清单的齐亚诺的话来说,这份清单"足能气死一头牛,如果牛认得字的话"。清单中包括700万吨石油、600万吨煤、200万吨钢、100万吨木材以及一长串其他物品。还有600吨辉钼矿、400吨钛和20吨锆。除此之外,墨索里尼还要150门高射炮来保护意大利北部距法国空军基地只有几分钟航程的工业区。这封信由齐亚诺于8月26日中午刚过的时候用电话传给柏林的阿托利科,后者即马上交给了希特勒。
这封信开列的不仅仅是一长串所需要的物资。事情已经很明显,这位泄了气的法西斯领袖已经下定决心要摆脱他对第三帝国所承担的义务。希特勒在读完这第二封信之后,对于这一点不可能再有丝毫的怀疑了。墨索里尼在信中说:
元首,如果当初按照我们以前商定的办法,让我有时间来积累物资和加快自给自足的速度,我现在就不会向您提出这份清单,即使提出,项目也会比这少,数字也会小得多。
我有责任奉告,除非我肯定能得到这些物资供应,否则我要求意大利人民作出牺牲……就可能成为徒劳,并可能损害您和我自己的事业。
墨索里尼仍然希望会出现另一个慕尼黑事件。所以他在信上特别附上一段说,只要"元首" 认为"还有一线希望在政治领域内求得解决",他将一如既往,随时准备给他的"德国同志以充分的支持"。
希特勒接到这封信后,一时不知所措。
罗马和伦敦传来的消息,迫使希特勒从战争的悬崖上退缩回来以后,他在沉思,在静观局势。当时外交界盛传,英国有意考虑德国的全面建议。另有谣言说,英国强调,波兰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是必须由英国来宣布的事。在法国,投降求和派活动猖狂,向政府提出的反战抗议越来越多。希特勒听到这些喜形于色,犹如在大海中快要沉浮的人抓到一根稻草。他决心在波兰和英国之间打进一个楔子,并给张伯伦一个借口,让他摆脱对华沙的保证。与此同时,命令军队继续作好9月1日进军波兰的准备。
当时希特勒与英国政府有两次接触,而伦敦的德国大使馆没有参预那最后一刻钟的紧张活动,因为德国驻伦敦大使狄克森正在休假。一次接触是通过英国大使汉德逊的官方接触,汉德逊在8月26日(星期六)清晨,带着希特勒的建议乘坐一架德国专机飞到了伦敦。另一次是非官方的秘密的接触。这次的中间人是戈林的瑞典朋友,那位喜欢到处奔走的大商人比尔格·达勒鲁斯,早在前一天,他就带着这位德国空军司令给英国政府的一封信从柏林飞到了伦敦。
"在这个时期,"后来戈林在纽伦堡法庭的一次审讯中说,"我同哈利法克斯在正常外交途径之外又通过一个特别信使保持着联系。"这位瑞典"信使"在8月25日星期五下午6点30分,一飞到伦敦就去找英国外交大臣。前一天,戈林把他从斯德哥尔摩找到柏林来,告诉他,尽管前一天夜间签订了德苏条约,德国还是想同大不列颠达成一项"谅解"。他把自己的一架专机交给这个瑞典人使用,以便让他能火速飞往伦敦,把这件重要的事情通知哈利法克斯勋爵。这位在一小时以前签订了英波互助协定的英国外交大臣,感谢达勒鲁斯的奔走,并告诉他说,汉德逊刚在柏林同希特勒进行了商谈,马上就要带着"元首"的新建议飞回伦敦。当达勒鲁斯于当晚打电话给戈林报告他同哈利法克斯会谈经过时,那位元帅告诉他,由于英波条约的签订,局势已经恶化,大概只有英、德两国代表举行会谈才能挽救和平。当时戈林和墨索里尼的想法一样,都想再来一次慕尼黑式的妥协。
当天深夜,那位不知疲倦的瑞典人把他同戈林的谈话通知了英国外交部;次日早晨,他接到 邀请同哈利法克斯再作一次会谈。这一次他说服了英国外交大臣给戈林写了一封信,他把戈 林说成是唯一能够防止战争爆发的德国人。那封措辞笼统的信很简短,而且得很含糊。 它只是重申了英国对于达成和平解决的愿望,并且强调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