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诗鉴赏
韦庄诗鉴赏
生平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人 。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代 。早年屡试不 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 ,召为判官 ,奉使入 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 ,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 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 ,多以伤时 、感旧、离 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 ,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 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 ,与温庭 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 享乐生活及离情别 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 五十五首。
金 陵 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韦庄诗鉴赏
金陵(今江苏南京)是一个易于激发诗人画家灵感的地方 ,它不仅有险峻的地理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内蕴,一连续有六个短期的王朝建都于此。因此咏史怀古是到达此地的文人墨客不可少的节目。在中原饱受战争动乱之苦的韦庄四十八岁到五十二岁间两次到金陵,可能在这时他看到六幅描绘金陵史事的图画,它触发着诗人,他感昔伤今,而写下了这首诗。
“谁谓”二句是有针对性。在韦庄之前那位曾写过“ 日边红杏倚云栽 ”名句的高蟾有《金陵晚望》。
其中写道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 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高氏在金陵处处 感到一片衰败景象,而他却没有看到表现六朝衰亡的图画 !因此 ,所谓“画不成”是带有激愤情绪的反语。韦庄也并非不懂。他只是以此作为缘由,揭示所谓“画不成”的原因的底 。“画人”们内心只注意迎 合“ 世人”喜欢粉饰太平的庸俗心理 ,因此才不去揭示六朝的“伤心事”。看来,“瞒”和“骗”是中国文艺家的痼疾,它历史悠久,为世人所欢迎。六朝偏安江左,内战、外战不断,有什么可炫耀的。可是六朝给后人留的印象却是富贵气十足的“六朝金粉”或带有飘逸色彩的“六朝烟水 ”,而诗人从自己亲身的 经历出发 , 他在金陵所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重的一幕 。他看到的《金陵图》恰恰和他的感受是一致的, 因此对其他“画人”的批评,正是对《金陵图》作者的褒美。
那么《金陵图》表现的是什么呢?“君看”句指出它是六幅描述“ 南朝事 ”的组画 ,(可能一朝一画),但画中具体内容如何呢 ?诗人没有直言,只用 极空灵的一句“老木寒云满故城”结尾。读者不要以为这“六幅”图画都画的“老木寒云 ”,此句只是用 “老木 ”、“寒云 ”、“故城”三个意象来暗示《金陵图》中所表现的六朝,不是繁华兴盛、也不是超凡脱俗,而是它的萧瑟、凄凉、窒息和衰败。从六朝的历史教训 ,诗人必然想到现实 ,北方已经战争践踏成“赤里千地”,而且战火仍在燃烧。南方也充斥了腐 朽与衰败 ,唐王朝大约已走到了历史的末路。这一点,诗人已经朦胧地感受到了。
题画诗虽然产生于六朝 ,但到唐代才繁盛起来, 大多题画诗都要细致描绘画中景物 ,然后抒情叙事。 而此诗以议论为主,通过议论以状写诗人的忧惧之情和无限的伤感,对于画的内容却只以暗示和象征手法一笔带过,将画中的空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诗鉴赏
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建康府 ”条下载 :“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那么,从它始成到荒圯的数百年间,饱经时代风雨涤荡,富有兴废存亡的特定象征意义,本身就包含着异常复杂丰厚的历史内容,所以往往触引起诗人深刻的沧桑世事之叹,对于生当季世 、胸怀沉重亡国忧虑的韦庄来说,亦是如此。
不过,诗的首联并未即此挥发直言,专注在“台城 ”本身措意 ,而是转向一个较宏阔的地理人文环境,通过自然景色的映托导引,再进一层锲入到主观感受意识之中 。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 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 春草长”的意思。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 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构建起某种客观物象与心绪的对应,其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味。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 ,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孙吴、东晋、宋、 齐、梁、陈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此其一,紧扣金陵旧都的社会历史价值意义去顾忆推想,侧重在人文内容;而其二则是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 ,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 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 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 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 )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 ,他自己却逢辰不偶, 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此际置身这雨丝迷雾,草光织烟的故都三月 ,更是似幻如真,直感恍惚“如梦”。正当潜沉 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观照的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隐景中 ,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 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如陈后主得悉隋军已陷城,仓惶间遂同宠妃张丽华投入景阳井藏避,然终为隋将韩擒虎抓获,据《南畿志》:“景阳井在台城内。..旧传栏有石脉,以帛拭之作胭脂痕 ,一名辱井”。类似的兴亡悲剧念之惊 心动魄 ,凭吊颓圯残败的前朝遗迹 ,最令人感怀不已。生出不胜今昔之慨,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 ”。这里面也应有两层原因,一 是杨柳笼烟千古如斯,比照了六朝风流的短暂,俯仰间早归于衰歇消散 ;一是尽管阅尽历史的沧桑变幻, 昔时的绮窗朱颜皆化作今日的满目荒凉,但仍然有绿绕长堤、十里飘扬,故说它“最是无情”。其实 ,堤 柳本就无知 ,亦不予人事 ,由于韦庄从 “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台城柳”的“无情”吧。
与韦庄同时代的张乔,也有一首以“台城”为题的诗:“宫殿馀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 。云屯雉 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主旨亦不脱咏怀古迹、凭吊兴衰之类,但吟叹之下,总觉得情浅韵薄,过于泛滥而缺乏深沉切实的自我感受。韦庄这首诗就不然了,在空间场景的观照中,依次推出江雨、江草、啼鸟、烟柳、长堤,使之有机地汇合成一个富于地域季节特征的客观整体 ,然后再凭“ 梦 ”、“ 空”、“无情”、“依旧”等字的导引,便阑入包纳古今的时间内容,于是情景交融,表层自然物象和深层人事意义相共依托 , 从而拥载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与取向意识,那贯注全篇的,则是沉重的现实忧虑和人生失落感。当然,这一切都藉虚处盘旋,寄寓隐在梦幻般迷蒙空灵的境界里,因之宛曲多味,神韵独高,直追盛唐王昌龄、李白诸家,只是那种深重的伤感气氛为时代的独特产物,迥异于前人的清明飘逸。
忆 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诗鉴赏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风韵情调。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侈生活。
分明讽其沉溺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 ”,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 酒食征逐,昼夜不分 ,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 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 。四句“ 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庭 ,斥责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一样辞旨微婉 ,蕴藉不吐 。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 之巧,极尽委婉深曲之能事 。“西园公子”指魏文帝 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 ”,却是战国时代魏 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
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谴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托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 , 而容易忽视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 , 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叹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寻味。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子夜歌”是 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 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无忌”“莫愁”,均取双关。
“俱是梦”的“梦”字 ,绾上三联 ,既感慨往昔繁华,如梦如烟 ;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 。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是日薄西山 ,“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 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只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此一结句,令人无限怆怀,顿生纸墨。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楚。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 ,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全诗以“昔年 ”领起 ,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由于前六句色彩秾丽,人们很容易产生错觉:似乎韦庄是在回味、留恋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其实,韦庄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时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诗中描绘的那种上流社会的 。 诗中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 竞逐奢靡的批判 ,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喟。
只是由于用语华艳 , 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粉红色的轻纱,使人乍读之难察幽隐,细品之却有深意。这种曲曲传情、意在言外的构思,形成了“婉而多讽”的风韵情调。以华绮侧艳之辞,寄感慨遥深之志,是晚唐诗风的特征之一 。韦庄这首诗 ,正体现了这一艺术特征。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诗鉴赏
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内动乱,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停止派出遣唐使 。原先随遣唐使舶来华学 佛求经的请益僧和学问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来。唐朝的商船船身小,行驶轻捷,船主又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和航海经验,往返中国与日本一般只需三昼夜至六七昼夜,而且极少遇难。这导致日唐之间交通甚繁,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他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别。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怀与惜别之情。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说敬龙 此番归国 ,行程渺远 ,里程不易概指 。虽然《 梁书·扶桑国传 》说过“ 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代称日本,若写诗也是这样指,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边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继续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 。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则没有了边 际 ;不能定指 ,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令人向往。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 ,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 ,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船行大海中,最怕狂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常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一帆风顺。用一个“到”字 ,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 “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飙,——行程中不生灾障 。“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 ,连同“船”在一起, 道出海行中美妙之景 、舒畅之情 ;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 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真挚的友情,颇有诗意。
诗人美好的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 , 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进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韦庄诗鉴赏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 治所润州 ),其《鼓吹赋·序》云:
“ 余往岁剖符金陵 。”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 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 ,有感而发。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切。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哪能如此。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 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倍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 ,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 而诗人却反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 ”。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 惊人的豪侈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 :“只是说人间富 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致的门庭,灯烛辉煌 ,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 。“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溺于 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 ,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 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 :“却愁宴罢青 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 ,道出了清 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迷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 ,月已半斜 ,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 ,北顾中原,兵戈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 伤时 ,怀乡 ,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包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 。这 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 , 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逃 , 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 , 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溺酒色 。这样一个局面 ,岂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写尽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 。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 ”,是这首诗贯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秦妇吟
韦庄
中和癸卯春三月,
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
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
独向绿杨阴下歇。
凤侧鸾欹髩脚斜,
红攒翠敛眉心折。
借问女郎何处来,
含颦欲语声先咽。
回头敛袂谢行人,
丧乱漂沦何堪说。
三年陷贼留秦地,
依稀记得秦中事。
君能为妾解征鞍,
妾亦与君停玉趾。
前年庚子腊月五,
正闭金笼教鹦鹉。
斜开鸾镜懒梳头,
闲凭雕拦慵不语。
忽看门外起红尘,
已见街中擂金鼓。
居人走出半仓皇,
朝士归来尚疑误。
是时四面官军入,
拟向潼关为警急。
皆言博野自相持,
尽道贼军来未及。
须臾主父乘奔至,
下马如门痴似醉。
适逢紫盖去蒙尘,
已见白旗来匝地。
扶羸携幼竞相呼,
上屋缘墙不知次。
南邻走入北邻藏,
东邻走向西邻避。
北邻诸妇咸相凑,
户外崩腾如走兽。
轰轰崐崐乾坤动,
万马雷声从地涌。
火迸金星上九天,
十二官街烟烘炯。
日轮西下寒光白,
上帝无言空脉脉。
阴云晕气若重围,
宦者流星如血色。
紫气渐随帝座移,
妖光暗射台星拆。
家家流血如泉涌,
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捐,
婴儿稚女皆生弃。
东邻有女眉新画,
倾国倾城不知价。
长戈拥得上戎车,
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
才上雕鞍教走马。
有时马上见良人,
不敢回眸空泪下。
西邻有女真仙子,
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
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
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
红粉香脂刀下死。
南邻有女不记姓,
昨日良媒纳新聘。
玻璃阶上不闻声,
翡翠帘前空见影。
忽看庭际刀刃鸣,
身首支离在俄顷。
仰天掩面哭一声,
女弟女兄同入井。
北邻少妇行相促,
旋解云环拭眉绿。
已闻击托坏高门,
不觉攀援上重屋。
须臾四面火光来,
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
梁上悬尸已作灰。
妾身幸得全刀锯,
不敢踟蹰久回顾。
旋梳蝉髩逐军行,
强展蛾眉出门去。
旧里从兹不得归,
六亲自此无寻处。
一从陷贼经三载,
终日惊忧心胆碎。
夜卧千重剑戟围,
朝餐一味人肝脍。
鸳帏纵入岂成欢,
宝货虽多非所爱。
蓬头面垢眉犹赤,
几转横波看不得。
衣裳颠倒语言异,
面上夸功雕作字。
柏台多半是狐精,
兰省诸郎皆鼠魅。
还将短发戴华簪,
不脱朝衣缠绣被。
翻持象笏作三公,
倒佩金鱼为两史。
朝闻奏对入朝堂,
暮见喧呼来酒市。
一朝五鼓人惊起,
叫啸喧呼如窃议。
夜来探马入皇城,
昨日官军收赤水。
赤水去城一百里,
朝若来兮暮应至。
凶徒马上暗吞声,
女伴闺中潜色喜。
皆言冤愤此时销,
必谓妖徒今日死。
逡巡走马传声急,
又道军前全阵入。
大彭小彭相顾忧,
二郎四郎抱鞍泣。
汛汛数日无消息,
必谓军前已衔璧。
簸旗掉枪却来归,
又道官军悉败绩。
四面从兹多厄束,
一斗黄金一斗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
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
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
七架营中填饿殍。
长安寂寂今何有,
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斫尽杏园花,
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縠皆销散,
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
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
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
天街踏尽公卿骨。
来时晓出城东陌,
城外风烟如塞色。
路旁时见游奕军,
坡下寂无迎送客。
霸陵东望人烟绝,
树锁骊山金翠灭。
大道俱成棘子林,
行人夜宿墙匡月。
明朝晓至三峰路,
百万人家无一户。
破落田园但有蒿,
摧残竹树皆无主。
路旁试问金天神,
金天无语愁于人。
庙前古柏有残枿,
殿上金罏生暗尘。
一从狂寇陷中国,
天地晦明风雨黑。
暗前神水呪不成,
壁上阴兵驱不得。
间日徒歆奠飨恩,
危时不助神通力。
我今愧恧拙为神,
且向山中深避匿。
寰中箫管不曾闻,
筵上牺牲无处觅。
旋教魔鬼傍乡村,
诛剥生灵过朝夕。
妾闻此语愁更愁,
天遣时灾非自由。
神在山中犹避难,
何须责望东诸侯。
前年又出杨震关,
举头云际见荆山。
如从地府到人间,
顿觉时清天地闲。
陕州主帅忠且贞,
不动干戈唯守城。
蒲津主帅能戢兵,
千里晏然无戈声。
朝携宝货无人问,
暮插金钗唯独行。
明朝又过新安东,
路上乞浆逢一翁。
苍苍面带苔藓色,
隐隐身藏蓬荻中。
问翁本是何乡曲,
底事寒天霜露宿。
老翁暂起欲陈词,
却坐支颐仰天哭。
乡园本贯东畿县,
岁岁耕桑临近甸。
岁种良田二百廛,
年输户税三十万。
小姑惯织褐絁袍,
中妇能炊红黍饭。
千间仓兮万斯箱,
黄巢过后犹残半。
自从洛下屯师旅,
日夜巡兵入村坞。
匣中秋水拔青蛇,
旗上高风吹白虎。
入门下马苦旋风,
罄室倾囊如卷土。
家财既尽骨肉离,
今日残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
山中更有千万家。
朝饥山草寻蓬子,
夜宿霜中卧荻花。
妾闻此老伤心语,
竟日阑干泪如雨。
出门唯见乱枭鸣,
更欲东奔何处所。
仍闻汴路舟车绝,
又道彭门自相杀。
野色徒销战士魂,
河津半是冤人血。
适闻有客金陵至,
见说江南风景异。
自从大寇犯中原,
戎马不曾生四鄙。
诛锄窃盗若神功,
惠爱生灵如赤子。
城壕固护教金汤,
赋税如云送军垒。
奈何四海尽滔滔,
湛然一镜平如坻。
避难徒为阙下人,
怀安却羡江南鬼。
愿君举棹东复东,
咏此长歌献相公。
韦庄诗鉴赏
《秦妇吟》无疑是我国诗史上一才华横溢的长篇叙事诗之一。长诗诞生的当时,民间就广有流传,并被制为幛子悬挂 ;作者则被呼为“秦妇吟秀才”,与 白居易曾被称为“ 长恨歌主 ”并称佳话。其风靡一世,盛况空前。然而这首“ 不仅超出韦庄《浣花集》 中所有的诗,在三唐歌行中亦为不二之作”(俞平伯)的(秦妇吟),却厄运难逃 。由于政治缘故,韦庄本 人晚年即讳言此诗 ,“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 吟》幛子,以此止谤”(《北梦琐言》)。后来此诗不载于《浣花集 》,显然出于作者割爱。至使宋元明清历 代徒知其名,不见其诗 。至近代,《秦妇吟》写本复 出于敦煌石窟,真乃天幸。
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冬到中和三年(883)春,即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两年多时间里,唐末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同时达到了转折点。由于农民领袖战略失策和李唐王朝官军的疯狂镇压 ,斗争残酷, 而百姓蒙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悲惨的牺牲。韦庄本人即因应举羁留长安,兵中弟妹一度相失 ,又多日卧病,他便成为这场震撼神州大地的社会巨变的目击者。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在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年,即中和三年 , 在东都洛阳创作了这篇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诗 。在诗中 ,作者虚拟了一位身陷兵中复又逃离的长安妇女“秦妇”对邂逅的路人陈述其亲身经历,从而展现了那一大动荡的艰难时世之各个方面 。总之, 《秦妇吟》既是一篇诗体小说 ,当然具有纪实性质。 全诗共分五大段。首段叙述诗人与一位从长安东奔洛阳的妇人(即秦妇)于途中相遇,为全诗引子;二段为秦妇追忆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前后的情事;三段写秦妇在围城义军中三载怵目惊心的各种见闻;四段写秦妇东奔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末段通过道听途说,对刚刚平定的江南寄予一线希望,为全诗结尾。
《秦妇吟》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农民军初入长安引起的动乱。毫无疑问,在这里,作者完全站在李唐王朝的立场 ,是以十分敌视的态度看待农民革命的。 由于戴了有色眼镜,即使是描述事实方面也就不无偏颇,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根据封建时代正史(两唐书)记载,黄巢进京时引起坊市聚观,可见大体上做到井然有序。义军头领尚让慰晓市人的话是 :“黄王 为生灵 ,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而军众遇穷民于路,竟行施遗,唯憎官吏,黄巢称帝后又曾下令军中禁妄杀人。当然,既是革命,便难免流血;加之队伍庞大 ,禁令或不尽行 ,正如《新唐书·黄巢传》所记载“贼酋择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总或不免。而韦庄却抓住这一端作了“放大镜”式的渲染: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琨琨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家家流血如泉沸 ,处处冤声声动 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秦妇”的东西南北邻里遭到烧杀掳夺 ,几无 一幸免。仿佛世界的末日到了,整个长安城就只有嘶杀声与哭喊声。由于作者把当时的一些传闻,集中夸大,不免失实。但是,就在这些描述中,仍有值得读者注意的地方。在农民起义风暴的席卷下,长安的官吏财主们的惶惶不可终日的仇视恐惧心理,得到了相当生动的再现。在他们眼中 ,不仅起义军的“暴行” 令人发指,就连他们的一举一动,包括沿袭封建朝廷之制度,也是令人作恶的 :“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柏台多半是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 。”诗中表现的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 的仇视心理,可谓入木三分。这段文字,却从另一个角度,生动地反映出黄巢进入长安后的失策,写出农民领袖是怎样惑于帝王将相的错误观念,在反动统治阶级力量未曾肃清之际就忙于加官赏爵 ,作茧自缚。 由此我们发现诗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它还写到了农民起义军是怎样常处三面包围之中,与官军进行拉锯战,虽经艰苦卓绝的奋争而未能解围;他们又是怎样陷入困境 ,自顾不暇 ,也就无力解民于倒悬,致使关辅人民饿死沟壑、析骸而食;以及他们内部藏纳的异己分子是如何时时在祈愿他们的失败,盼望恢复失去的天堂。而这些生动形象的史的图景,是正史中不易看到的,它们体现出作者的才力。
正如上文所说 ,《秦妇吟》是一个动乱时代之面 面观,它的笔锋所及,又远不止于农民军一面,同时还涉及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矛盾。韦庄在描写自己亲身体验、思考和感受过的社会生活时,违背了个人的政治同情和阶级偏见,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李唐王朝的官军和割据的军阀。诗人甚至痛心地指出,他们的罪恶有甚于“贼寇”黄巢 。《秦妇吟》揭露的官军罪恶 主要有二:其一是抢掠民间财物不遗余力,如后世所谓“寇来如梳,兵来如篦 ”。诗中借新安老翁之口控诉说。
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如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残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
其二便是杀人甚至活卖人肉的勾当。这一层诗中写得较隐约,陈寅恪、俞平伯先生据有关史料与诗意互参,发明甚确,扼要介绍如下。据《旧唐书·黄巢传》,“时京畿百姓皆寨于山谷,累年废耕耘。贼坐空城,赋输无入,谷食腾踊。米斗三四千。官军皆执山寨百姓鬻于贼 ,人获数十万”。《 秦妇吟 》则写道: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夜卧千重剑戟围 ,朝餐一味人肝脍”,而这些人肉的来源呢?诗 中借华岳山神的引咎自责来影射讽刺山东藩镇便透漏了个中消息 :“闲日徒歆奠飨恩 ,危时不助神通力。
..寰中箫管不曾闻,筵上牺牲无处觅。旋教魇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俞平伯释云:
“筵上牺牲”指三牲供品 ;“ 无处觅”就得去找;往哪里去找 ?“乡村”,史所谓“山寨百姓”是 也。“ 诛剥 ”,杀也。“诛剥生灵过朝夕”,以人为牺也,直译为白话,就是靠吃人过日子。以上云云正与史实相符。黄巢破了长安,珍珠双贝有的是——秦妇以被掳之身犹曰“宝货虽多非所爱”,其他可知——却是没得吃 。反之 ,在官军一方,虽乏金银,“人”源不缺。“山中更有千万家 ”,新安如是,长安亦然。 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于是官军大得暴利。
凡此两端(抢掠与贩人 ),均揭露出封建官军与 人民对立的本质。而韦庄晚年“北面亲事之主”王建及其僚属,亦在此诗指控之列。陈寅恪谓作者于《秦妇吟》其所以讳莫如深 ,乃缘“志希免祸”,是得其 情实的。
韦庄能写出如此具有现实倾向的巨作 , 诚非偶然。他早岁即与老诗人白居易同寓下邽,可能受到白氏濡染 ;又心仪杜甫 ,寓蜀时重建草堂,且以“浣花”命集 。《秦妇吟》这首诗正体现了杜甫、白居易 两大诗人对作者的影响 , 在艺术上且有青出于蓝之处。
杜甫没有这种七言长篇史诗 , 唯白居易《长恨歌》可以譬之。但《长恨歌》浪漫倾向较显著,只集中表现两个主人公爱的悲欢离合 。《秦妇吟》纯乎写 实,其椽笔驰骛所及,时间跨度达两三年之久,空间范围兼及东、西两京,所写为历史的沧桑巨变。举凡乾坤之反覆,阶层之升降,人民之涂炭,靡不见于诗中。如此宏伟壮阔的画面,元、白亦不能有,唯杜甫(五言古体)有之 。但杜诗长篇多政论,兼及抒情。 《秦妇吟》则较近于纯小说的创作手法,例如秦妇形象的塑造 、农民军入城的铺陈描写,金天神的虚构、 新安老翁的形容..都是如此 。这比较杜甫叙事诗, 可以说是更进一步了。在具体细节的刻划上,诗人摹写现实的本领也是强有力的 。如从“ 忽看门外红尘起 ”到“下马入门痴似醉”一节 ,通过街谈巷议和一个官人的仓皇举止,将黄巢军入长安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由此引起的社会震动,描绘得十分逼真。战争本身是残酷无情的,尤其在古代战争中,妇女往往被作为一种特殊战利品 ,而遭到非人的待遇 。所谓“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蔡琰)《秦妇吟》不 但直接通过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来展示战乱风云,而且还用大量篇幅以秦妇声口毕述诸邻女伴种种不幸 , 画出大乱中长安女子群像,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其中“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二句,通过贵家少妇的生活突变,“路上乞浆逢一翁”一段 ,通 过因破落而被骨肉遗弃的富家翁的遭遇,使人对当时动乱世情窥班见豹。后文“还将短发戴华簪”数句虽属漫画笔墨,又足见农民将领迷恋富贵安乐,得意忘形,闹剧中足悲者。从“昨日官军收赤水”到“又道官军悉败绩”十数句 ,既见农民军斗争之艰难顽强, 又见其志气实力之日渐衰竭..凡此刻划处,皆力透纸背;描摹处,皆情态毕见 。没有十分的艺术功力, 焉足办此 。《 秦妇吟 》还着重环境气氛的创造。从 “长安寂寂今何有”到“天街踏尽公卿骨 ”十二句, 写兵燹后的长安被破坏无遗的现状 ,从坊市到宫室, 从树木到建筑,一一道来 ,纤毫毕见 ,其笔力似在《长恨歌》、《连昌宫词》描写安史之乱导致毁坏的文字之上。尤其“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竟使时人惊讶 ,堪称警策之句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洛阳是“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 悄悄香尘灭 ”, 而一个妇人在茫茫宇宙中踽踽独行,“朝携宝货无人问,暮插金钗唯独行 ”。到处是死一 般的沉寂,甚至比爆发还可怕,这些描写较之汉魏古诗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这类诗句表现力更强,更细致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恐怖气氛 。总之,《秦 妇吟》在思想内容上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上则有所开创,在古代叙事诗中堪称扛鼎之作。由于韦庄的写实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他的个人偏见,从而使得此诗在杜甫“三吏三别 ”、白居易《长恨歌》之后, 为唐代叙事诗树起了第三座丰碑。
三堂东湖作
韦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
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
岸铺芳草睡鵁鶄。
蟾投夜魄当湖落,
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
黄昏烟雨乱蛙声。
韦庄诗鉴赏
据夏承焘先生 《韦庄年谱(修订)》,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四十二岁的韦庄从长安附近的鄠杜移居虢州(今河南灵宝),《浣花集》中的《虢州涧东村居作》、《三堂早春》、《渔塘十六韵》以及这首《三堂东湖作》,皆作于居住虢州时。当时,黄巢虽已起兵,但虢州还是一片寂静,秋日,村居无事的诗人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静静地游览东湖,他用清新秀丽的笔触画出了湖光山色,寄寓着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
韦庄的律诗 , 特别是像这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律诗,虽不像他的一些绝句那样内蕴深沉 ,发人深省, 但它以明快清新取胜,在抒情状物方面也自有其可贵的特色。
其一,很少使事用典,而是根据自然环境,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铸词造句 ,写出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 以真切的情意来牵动读者的心灵 。此诗咏 “东湖”,开篇即从“满塘秋水”落笔,直接切题,起得爽健自然。接着,在夜里,在那碧绿深沉的湖水上,作者便让各种景色次第呈现出来;湖面上浮着十亩菱花,平展在明镜般清澈的水中;湖上横跨的新桥,像一条长虹,影子在水中荡漾;湖岸上,芳草如茵,睡着静静的池鹭;在清澈的湖底,月亮投下它的影子,像从天上掉了下来,而四围的山峰也倒映着它们的倩影,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作者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岸边、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都组织在一起,汇集到湖中,成为活泼、优美 、迷人而又宁静的一潭 。这当中,既有平面的扩展,也有上下立体的交叉;既有动态中的活泼可爱,也有宁静中的安详恬和。然而,作者最后还说,那最能惹动诗兴的,还是黄昏时候,在烟雨迷濛中,那响彻田野的阁阁的蛙声。诗中描述的这一切,犹如一条清澈的小溪。从诗人的笔下涓涓流出,直淌到读者心间,沁人肺腑。文字上决没有故作艰深、矫揉造作之感,而是一任自然 ,如娓娓交谈, 亲切动人。其中“蝃蝀”(dìdōng,长虹的别称)一词 ,虽出自《诗经·鄘风·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但用在这里,和原诗意思已毫无关系,只是借来与对句的“鵁鶄”(jiāoqīng,即池鹭)对偶罢了 ,而中 间两联的对偶,本是律诗应当遵循的规则,也不是勉强做作 。至于“蟾投夜魄”,看来象是用了《五经通义 》(“ 月中有兔与蟾蜍何 ?月 ,阴也;蟾蜍,阳也 ,而与兔并明 ,阴系阳也 ”)和《后汉书·天文 志》(“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的典故,但月 中有蟾蜍 ,本系古代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这里信手拈来 ,驱使自如 ,浑化无迹,毫无使事用典的痕迹。
其二,结构新奇 ,在自然流利的笔调中 ,暗寓着章法上的精心安排 。作者写东湖 ,是从夜里开始的,从第二句“晚”字可知 ,第四句“睡鵁鶄”、第 五句“蟾投夜魄 ”更可证明 ,特别是“当湖落”三字 ,说明已是月到中天 ,至少子夜了。但到最后一联 ,却以问句逗起,在时间上来了一个很大的逆转: “黄昏烟雨乱蛙声 。”这真是石破天惊 ,出人意表。
这一安排,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说明作者不是子夜才到东湖的,而是黄昏就来了,那时正一片烟雨,只听得满湖动人的蛙声,勾起了浓郁的诗兴。同时也说明前三联所写是放晴景色,雨洗秋光,格外清爽,暗中为第二句的“清”字作了最好的注脚。其次,前三联所写皆从视觉着笔 ,全是眼中所见 ,而最后补以蛙声,是耳中所闻,则进一步从听觉上为整个美景增添了气氛 ,视、听兼用 ,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另外,尾联出现蛙声,也是为深夜的静寂作反衬,即以闹衬静。黄昏时候,烟雨苍茫的东湖是蛙的世界,蛙们引吭高歌,好不热闹,而此时,它们似乎都已倦于歌唱 ,安静地歇息了 ,一轮皎洁的明月悄然洒下清光,笼罩一切,幻化一切 ,使闹后的宁静静得深沉, 静得奇异,静得令人心醉 。这最后一联的巧妙安排, 使全诗格外生色,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而留下悠远无尽的韵味。
其三,用字准确、生动,全诗音调响亮。诗中的动词 ,如“动 ”、“横”、“铺”、“投”、“落”、“倒”、“入”、“生”等,不仅准确,而且由于它们的频繁出现,便使本来静的景物有了动势,也使本来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为一体 ,起了如同纽带般的关联作用。 形容词“澄”、“清”、“乱”等,也恰到好处,例如用“ 乱 ”字来形容群蛙自由合唱的声音,真是维妙维肖 ,准确到不可移易的程度 。特别是诗中还使用了“蝃蝀”、“鵁鶄”、“黄昏”、“烟雨”等双声词,读来流利自然,声韵和谐,增添了语言的音乐美。从中也可见作者熟能生巧的文字功底,他调动多方面的艺术手段,把东湖的自然美景表现得极为生动逼真,一片闲适之情,也充溢于字里行间,令人神往。
上元县
韦庄
南朝三十六英雄,
角逐兴亡尽此中。
有国有家皆是梦,
为龙为虎亦成空。
残花旧宅悲江令,
落日青山吊谢公。
止竟霸图何物在,
石麟无主卧秋风。
韦庄诗鉴赏
此诗约作于公元八八七年 ,韦庄时年五十二岁, 路过相州至金陵 。上元升县,即今南京市地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于隋之江宁县置江宁郡 。乾元元年(758),改名昇州,兼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废昇州,仍改江宁为上元县 ,为浙西节度所 辖 。故此诗题下有注:“浙西作。” 南朝旧事,唐之文人多有吟咏。金陵故都,往事烟云,不可复见。韦庄当时,唐王朝既遭受黄巢起义的打击,又遭藩镇势力的逼压 ,国事岌岌 ,危在旦夕 ;僖宗屡次逃出京城避难 ,韦庄本欲前往陈仓迎驾,因战乱无法通行而返归金陵。国家的动乱现实与金陵的历史兴废,在诗人的心中重叠再现,自然感慨万端,触目伤情。
怀古之作,或因古物 ,或因古事 ,或因古人为主,各就其事类引发,托古喻今,抚今追昔,表达一定的讽谕劝鉴意义。此诗咏叹六朝兴亡,以历史人物作题材 ,花草、节候、物什为之烘托映衬 。人生易老,弹指挥间,应是令人悲哀之事;而政治上的风云人物 , 随着历史的兴衰而生死升沉者 ,为数不少。 “三十六英雄”,举概数以明南朝兴亡更替频繁,“英雄”们争相角逐,这历尽沧桑的金陵城就是见证。首联纵观南朝历史 ,概咏金陵城是历代英雄竞逐之地。 然而,英雄们成了历史陈迹,六朝荣辱只留给后代人无限的嗟叹感喟。诗先举三十六英雄称数其多,次以“角逐”二字概括“英雄”的争斗,以及走马灯似的兴亡演绎,最后用“ 尽”字把一切英雄 、一切历史兴亡收结。英雄难觅、往事尘埃,只有古老的石头城依然向凭吊的人们沉重地诉说着什么,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诗的第二联紧承“兴亡”二字,主要就“亡”字引申——兴必有所亡、兴必归于亡,故诗云“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 。”二句互文见义,强调 六朝衰亡的急迅 、可悲 。对于六朝的各代统治者来说,其兴旺富强或者仅昙花一现 ,或者是海市蜃楼, 继之而来的却是战乱、屈辱、灭亡,代代相因,概莫能外。因此,有国有家者其短暂若南柯一梦,企图永远保有龙虎之威者亦不过幻想而已。
前两联总咏六朝兴废 , 故从历史的演变代谢着眼,感叹英雄竞逐,终归泯灭。第三联具体咏写历史人物,故借残花旧迹、落日青山作渲染,这些无情的景物取代了江淹 、谢安的历史存在。江淹长于辞赋, 其《别赋》、《恨赋》常借风光景物抒写别恨离愁;谢安一生耽爱山林,素有东山之志,功成身退,游玩自适 。而喜悲的江令与爱山的谢公都已成为历史古迹, 只有残花旧宅、落日青山依然在目,怎能不让凭吊者潸然悲叹呢?诗之悲叹江、谢 ,实在咏叹六朝衰亡, 残花旧宅、落日青山就是这段衰亡史的见证。诗的第四联以议作结,抒情风格经由前六句的不断酝酿,达于极致。
元稹《六年春遗怀》云:“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韦庄此诗末二句则谓六朝英雄的霸图早成过去,唯石麒麟卧仆于草野秋风之中 ,不知其墓主 为何许人 。亦物是人非之意,不过结语比前幅更加悲 怆悽楚,“天主”二字极凄凉深婉。南朝众多英雄、有国家为龙虎者,文名政绩卓著者,尽管都曾风云一时,但至今只有那石麟在萧瑟秋风中惶惶若丧家无主之犬。
石麟是墓茔神兽 ,如果说有主名的石麟还能说明墓主 的地位与功业的话 ,那么,无主的石麟又能向后人表 达什么呢?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
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
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
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
终傍芦花结一庵。
韦庄诗鉴赏
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 , 时间是公元八九○年,作者五十五岁时。夏承焘《韦庄年谱》以为诗人“秋间在鄂 ,旋至巫峡 ,冬乃回赣 。”依据诗意,似作者此行是顺江而下,从武汉向 九江前行,时间约在秋冬之际。
西塞山,因为三国时是东吴的江防边塞,故历代诗人多有题咏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千古盛 传的名作 。诗人行至西塞山下 ,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和前贤佳句勾起丰富的联想。但是,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 ,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在艺术处理上,前二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二联称美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许多轻快与倾慕,绝无盛衰存亡的议论感喟,读来清隽可喜。
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 。次句写山势险峻 ,用“乱云如絮”状之,云层如轻漂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何得有此景象 !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 ,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故此句虽落笔在山 ,而水亦映带其中 。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
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 。“渐映 ”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 , 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 ,观“他年 ”、“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就全诗看,尽管前两联以暗示行迹的方式对西塞山的奇特地势环境作了描写,但若无第三联以羡慕的心情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虚笔赞美,不仅诗的尾联难以引出,并且全诗亦显得平泛平淡,难以因巧见意 。第三联的安排 ,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 ,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 ,更显得自然巧妙。
至于作者在遣词造语上的细微精炼,在达意的准确和追求七律诗成熟的技巧上,造诣深厚。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
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
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
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
未衰应见泰阶平。
韦庄诗鉴赏
原诗题下注:“及第后出关作 。” 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 883 )流浪江南起 ,直到昭宗乾宁元年(894)擢第,历十二年 ,战乱频仍,颠沛流离,所 以这首诗劈头便感慨万端地说 :“十年身事各如萍”。 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不免同病相怜。
“白首相逢泪满缨”。按理 ,此时韦庄已登第, 禄食有望,似不该与故人泪眼相对,但自己在外飘泊多年,已是五十九岁的人了。因此,遇故人便再也禁不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三、四句是挥泪叙旧的辛酸语。回想当年大家欢聚一起赏花饮酒的情形,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今诗人为痛苦折磨得衰朽 、麻木,似乎已不感觉到花朵是美丽的了,再也没有赏花的逸兴了。而酒与诗人却变得多情起来,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只好借酒浇愁啊!细味诗意,字字酸楚。
五、六句是痛定思痛的激愤语。乱离社会,世态炎凉,“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何其遥远。有才华的人偏被挤压在社会最下层,沾不到春风雨露;尸位素餐者偏是高踞豪门 ,吟风弄月 。诗句是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也是对自己“ 十年身事 ”的不平鸣。
眼泪流干了,愤闷倾吐了 ,诗人转而强作笑颜: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且对”一作“独对”,据题意以“且对”为允。泰阶 ,星名。古 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康。这两句是说:趁未衰之年,且拚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自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 ,国泰民安 ,这是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理想。
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尾严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 泪满缨”说明诗 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 :“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 心向前看。一泪一笑,总括全诗,字挟风霜,声振金石。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韦庄诗鉴赏
韦庄这首《 古离别 》,跳出了一般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 ,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 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 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 ,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酒半酣”三字也下 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无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颇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进一层的写法 。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 也就是有深度 。“厚 ”, 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 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优美,浅而不露 ,淡而有 韵,给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
稻 田
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
极目连云稏肥。
更被鹭鸶千点雪,
破烟来入画屏飞。
韦庄诗鉴赏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使黄河和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而长江流域却较少遭战乱浩劫 。《稻田》这首诗所描绘的江南水田风光,就从一 个侧面间接地展示了这一角社会现实。
这首诗不啻于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满坡的稻禾长势喜人,苗肥棵壮,在春风的吹拂下,层层梯田绿浪翻滚,直接云天。在这绿色海洋的上空,数不尽的白鹭自由翱翔,宛如飞入一幅天然的彩色画屏..
不仅富有绘画美,而且《稻田》还具有绚丽的色彩美 。在这幅艺术画面上,“绿”浪碧波相迭,蓝天 “白”鹭相映,彩云画屏色彩斑斓..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