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诗鉴赏
皮日休诗鉴赏
生平简介
皮日休(约834—约883 ),字逸少 ,后改字袭美,自号鹿门子,闲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出身贫苦,早年住鹿门山。咸通八年(867)登 进士第。次年游苏州,刺史 崔璞召为军事判官 。后入朝任著作郎 、太常博士等职,又出为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农民起义军。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称帝 , 任皮日休为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 ),黄巢兵败退出长安 ,皮日休约卒于是年。皮日休和陆龟蒙为诗友,交往甚密,互相唱和,世称“皮陆”。
皮日休多愤世忧时之作。其散文和辞赋,其中大都借古讽今,抒写愤慨,但也存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糟粕。有《皮子文薮》。《全唐诗》录其诗九卷。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
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
只把西施赚得吴。
皮日休诗鉴赏
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馆娃宫以西施得名,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造的宫殿,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夫差和西施的故事,见《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吴败越后 ,相传越王采 用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鬻薪”女子西施献于吴王,“吴王悦”。伍子胥力谏,吴王不听。后越师袭吴,乘胜灭了吴国。此诗是皮日休在苏州任职时,因寻找馆娃宫旧迹而作。
“绮阁飘香下太湖”,这句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 ,仅仅用一个“绮”字状“ 阁 ”,用一个 “飘”字写“香”,这样 ,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 个罗縠轻扬 、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 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料到,就不言而喻了。
“乱兵侵晓上姑苏”,这句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 ,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 。“ 乱 兵 ”,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 犯上作乱 ”的越 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发觉。一夜之间 ,吴国就亡了 。这是何等令人震惊的历史教训啊!
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 ,一个摸黑行军 ;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 ,在鲜明对比中 ,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 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 有意思的妙文 。吴越兴亡的史 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 ,卧薪尝胆 ;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哪得不知。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 ;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 他的观点 ,不是游在字句的表面 ,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 ,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 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
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
皮日休诗鉴赏
本诗写诗人酒醒后刹那间的观感。伴酒的乐声停了 ,赴宴的人们散了 ;诗人不胜酒力,醉倒了。当他一觉醒来,那翡翠色的烫酒水炉,还在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诗人睁开朦胧睡眼,呵,照明的红蜡已经烧短了,剩下那么孤零零的一枝,若明若暗地闪耀着微弱的光。蜡脂融化着,点点滴滴,像凄凉的眼泪,不停地流,凝聚起来,化作了美丽多姿的珊瑚模样。
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 ,不正面描写 宴会场面 ,但宴会气氛的热烈 ,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 ,诗人一醉方休的尽兴, 无不透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来,给读者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含蓄有力。“蛮奴 ”上着一“醉”字,煞是 妙极: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 ,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 ;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胧的环境、气氛。当诗人一觉醒来 ,“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 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好。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手法可谓极尽含蓄、曲折之能事。
诗的后两句 ,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 红蜡残尽的凄楚况味 ;“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 “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 ,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不正象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吗?明胡震亨谓:皮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
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 ”(《唐音癸签》卷八)。我们将这首中举后写的 《春夕酒醒》与得第前写的《闲夜酒醒》作比较,不难发现风格上的不同 。《闲夜酒醒》大概为隐居于襄 阳鹿门山时所作 。诗写道:“醒来山月高,孤枕群书 里。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 。”也是写酒后醒来孤 独之感 。诗虽“ 朴涩无采”,但语言清新 ,风格隽 爽,意境幽豁,自不失为情韵飞扬的好诗。《 春夕酒 醒 》却是另一种风格。“四弦”的乐声,酃醁的“馀香 ”,“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美丽多姿, 辞藻华丽 ,斐然多彩,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 “奇艳”的艺术特色。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诗鉴赏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 ,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一时的淫乐,大量耗尽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
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 至今 ”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 ;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 之辽阔;“ 赖 ”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 ,发 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
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
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 。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 ,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 “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 、“三 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 ,谴责更为强烈 。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作者生活的时代 ,政治腐败 ,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意味深长。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 隋宫 》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橡媪叹
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
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
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
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
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
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
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
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
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
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
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
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
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
不觉泪沾裳。
皮日休诗鉴赏
《橡媪叹》是皮日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老农妇因辛勤生产的粮米被官府搜刮盘剥殆尽,只好靠拾橡子聊充饥肠的故事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的种种罪恶,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厚同情。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
从“秋深橡子熟”至“用作三冬粮”八句为第一段 ,写老媪拾橡子的艰辛及用途。前四句寥寥数笔, 便点出时令、地点、人物、事件和具体活动时间,勾画了一幅孤凄悲楚的荒山拾橡图。“伛偻黄发”,状出老媪筋骨累断 、膏脂枯干的形象;“践晨霜”则说明 老媪动身之早 ,天气之寒。从人物形象和动作方面, 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给人民所留下的种种创伤。五到八句写橡实的拾取、制作之难和它对老媪的“宝贵”
作用。一个时辰方拾一捧,一天才可勉强盈筐,拾取橡实可谓难矣 !棒芜冈上橡树丛生,橡子本来很多, 老媪起早贪晚却收效甚微,这一方面说明老媪之年高体衰 ,另方面则暗示出抢拾橡子的决不只老媪一人,从而能以小显大地表现出饥馑遍天下的悲惨现实。
从“山前有熟稻”至“橡实诳饥肠”等十四句为第二段,是老媪的自述,主要写老媪被逼拾橡子的具体原因 。“ 山前有熟稻 ”等四句,说明老媪以橡实 “用作三冬粮”并非懒惰无收,相反,她家的田间所呈现的是稻涌金浪、香气袭人、米粒如玉的一派丰收景象 。“持之纳于官”等六句,则写出了导致年丰民 不足 、老媪拾橡实的主要原因 。向官府缴纳赋税犹可 ,但令人不堪忍受的是官府变本加厉地盘剥农民, 他们竟用加倍大斗收进赋税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 避赃”是对封建社会吏治的高度而形象的概括,写出了贪官污吏敢于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向农民进行敲诈勒索的心理状态和恶迹。“ 农时作私债 ”等四句,是对上述原因的概括回答。“农时作私债”,写出了地主富户对农民的巧取;“农毕归官仓”,则写出了官府对农民的剥夺。正由于地主和官府沆瀣一气,巧取豪夺,所以才使得老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以致饿急了只好拿橡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总之,这一段老媪拾橡子的具体原因的剖露,入木三分,把唐末统治者的凶残、狡诈和所行无忌的豺狼面目给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着重写诗人耳闻目睹这黑暗现实后内心的慨恨,并对老媪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特色。首先,诗歌在思想上颇具锋芒 , 作者把批判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 。诗人描绘老媪霜晨拾橡图并非目的 ,而借题发挥 , 暴露封建统治者残酷榨取民脂民膏以肥己的罪恶,才是诗人的本意。皮日休的超群处,正在于他善于踏着客观描写的跳板,凌空飞剑直下,通过“吾闻田成之,诈仁犹自王”二句的主观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王”。在最后一段里 ,作者运用田成 子诈仁成就王业的典故与现实作比,在于说明:田成子主观上虽然假仁假义,刁买人心,但客观上老百姓到底还是从其大斗出、小斗入上得到了一点好处,他也因此而成就王业。而今天的唐朝皇帝支持贪官狡吏恣意剥夺,不是连表面上的假仁假义都做不到吗?这样的结尾因用典而趋之含蓄。
其次,赋的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赋者,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皮日休在这首诗中落笔便直截了当地写橡媪被逼拾橡子的形象和促其行动的原因,不事假借,不用比兴,没有状物绘景,没有刻意求工 , 而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浸泡在浓烈的诗情中,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充满感情地对事情加以层层敷陈 。这里 ,可以说,事件是骨肉,情感是血液,骨肉血液有机配合,才使诗中的形象能站能行,能歌能泣,从而收到情景逼真、深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另外,语言质朴通俗,刚健有力,叙事明晰,情发有据,用典活泼,形象生动逼真。
咏 蟹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
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
海龙王处也横行。
皮日休诗鉴赏
螃蟹,素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皮日休在《咏蟹》中却赋以蟹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 。在这首诗中 ,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 、敢于“横行 ”、冲撞人间“ 龙 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很有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 ,从远处来极写蟹 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 。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蟹的外 形。“有骨”有甲壳 ,是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 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 。“有骨”二字暗寓了诗 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 为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镂刻,从而使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具有了立体感。
其次,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横生的形象中,也是本诗的显著艺术特色。封建秩序不容许叛逆思想的公开表达,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要求作者的思想倾向要尽力融入艺术形象中,这些都是诗人以“横行”之蟹的形象寄寓反抗意识的原因。诗中,诗人颂扬蟹的叛逆性格,并未流于直露,而是从“名”、“骨”、“心”、“横行”等侧面逐层对蟹的形象赋之于人的品格、加以刻画、让读者从蟹那具有立体感的形象中自行品味蕴含其中的主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