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诗鉴赏

作者:佚名 字数:4390 阅读:94 更新时间:2014/03/14

刘方平诗鉴赏

生平简介

  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代春怨

  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

  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

  杨柳千条尽向西。

  刘方平诗鉴赏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

  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 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

  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

  偏在洛城中。

  刘方平诗鉴赏

  宋玉有一篇《风赋》写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披襟当之,问道:“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则对他说:“ 此独大王之风耳, 庶人安得而共之?”并铺陈形容了一番,说明庶人的境地与大王不同,所以不会有大王那种“快哉此风”的感觉。刘方平的《春雪》告诉我们的也是与《风赋》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无私,人各有异,同样的风花雪月、阴晴寒热,不同境遇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说的道理虽然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春雪》却采用了最短小的五绝。

  那么,这二十个字如何完成这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呢?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景,也是“诗之媒”,不过为什么样的“情”作“媒”,还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为说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诗中乃是常见的,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

  等等。可见,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诗之情、“诗之胚”是什么,还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东”,刘永济说:“洛城东皆豪贵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处,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绝句精华》)。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看来,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绝句这种高度浓缩、凝炼的手法,显然不同于“赋”的铺张扬厉。

  京兆眉

  刘方平

  新作蛾眉样,

  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

  相效满城中。

  刘方平诗鉴赏

  京兆,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划的名称,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置京兆郡,唐时为京兆府,治长安。这里指长安。京兆眉,汉代人张敞曾任京兆尹,敢直言,严赏罚。尝为其妻画眉,当时长安盛传“张京兆眉妩”之说。蛾眉,亦作“娥眉”,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诗的一、二句是说妇女们都竞相画眉,谁能描画得象月中嫦娥的眉毛一样呢?诗中没有答案,或许那答案就是诗题—— “京兆眉”吧。接下来,诗来了一个转折—— 由于世人都以“京兆眉”美得如同嫦娥之眉,所以争相效仿,不几天就满城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画眉,是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问题是“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任何一种美,都应该是外在与内在的各方面的和谐统一,离开了整体性,就有可能走向美的反面。“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李笠翁曲话》)。东施的可笑不在其貌,而在于追求美的手段与目的、愿望与结果相背离。相背的原因则在于离了“个人”,盲目地模仿,以至于“整体”失调,而变得滑稽可笑。同样道理,世上既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绝对相同的脸,却人人脸上画着两道“京兆眉”,不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恐怕不光是滑稽可笑,简直叫人望而生厌了!

  为什么有了“东施效颦”,还会出现“满城效眉”呢?“效”是创造的反面,它轻而易举,所以也最易成“风”,见“风”而动者也就决非一时一事,正如俞陛云说的:“堕马新妆,盘龙高髻,闺饰相效之风,汉、唐以来,历明、清而勿替”(《诗境浅说续编》)。

  仿效是创造的大敌,一旦仿效成为时髦,人的创造活力将遭到破坏。这首小诗借好相效“京兆眉”的流俗,讽刺了流俗的浅薄,予人以思索和回味。

  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

  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

  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

  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

  来比后庭中。

  刘方平诗鉴赏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俗话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花也是一样,盛开的时间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从刘希夷的《白头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词》,莫不如此。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它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这就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显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李嘉祐诗鉴赏 下一篇:常非月诗鉴赏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