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谓诗鉴赏
张谓诗鉴赏
生平简介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天宝二年(743)中进士。后从戎十多年,曾在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下任职。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郎,代宗大历年间,官至礼部侍郎,后又调任谭州刺史。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谿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诗鉴赏
我国古代咏梅诗很多。立意不同,表现的情景也各异。
张谓这首《早梅》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象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
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发” 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象“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 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题长安壁主人
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
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
终是悠悠行路心。
张谓诗鉴赏
这首诗,诗人以精警的语言,揭露了中唐以后世风日下的情形。诗的开始两句“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表明当时世俗的价值观就是金钱万岁,就连友谊也是靠黄金搭建起来的,没有黄金这块奠基石,马上就会垮台。黄金成为衡量世人结交的砝码:
黄金不多,交情不深。两者形成正比。诗的开头两句就揭露出金钱对人情世态的“污染”。
诗题中的长安壁主人,是典型的市侩人物。作为大唐帝国京都的长安,是中外交通的枢纽和对外贸易中心,“丝绸之路”的集散地。中唐以来,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特别兴盛,在繁荣热闹的长安,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手段,在这花花世界里神通广大。同时长安又是全国政治中心,随着朝政的腐败,趋炎附势,钻营逐利的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在封建社会里,出现“长安壁主人”这类人物是并不奇怪的。
诗的后两句:“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形象地勾画出长安壁主人虚情假意的笑脸和冷酷无情的内心。他的口头上暂时相许(“然诺”),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敷衍应酬,根本谈不上什么友谊,他的心,象路人般冷淡。“悠悠”两字,形容“行路心”,看似平淡,实很传神,入木三分。
代北州老翁答
张谓
负薪老翁住北州,
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
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
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
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
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
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
强兵直欲朝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
何必流离中国人!
张谓诗鉴赏
天宝年间,统治者好大喜功,进行了长时间的黩武战争。张谓“二十四受辟,从戎营朔,十载亭障间,稍立功勋。以将军得罪,流滞蓟门”(《唐才子传》),对黩武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代北州老翁答》作于天宝十二年前(《河岳英灵集》已提到此诗),是最早揭示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诗作之一。诗写作者路遇一位负薪的老人,从交谈中得知:老翁原是北方人,为了保全身边惟一的儿子的性命,躲避兵役,才流离他乡下力为生的。这个老人的遭遇,引起诗人莫大的哀怜与同情,遂作此诗。
诗的前十二句记叙老翁悲惨遭遇。共分三层。一层说老翁是北地人氏(泛指),“北望乡关生客愁”一句表明其人流落他乡。“客愁”表明是有家难回。又写老翁自述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都是当兵阵亡的。
这是“客愁”之外的又一重悲痛。第二层写老翁的三儿子刚刚成人,又面临被征入伍的威胁。“明年闻道又征兵”句的“明年”、“又”等字面,表明当时征兵的频繁,几乎成为一种灾难。虽然还只是听说,老翁已经深信不疑,因此打定逃亡的主意:“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守在乡土,骨肉分离,是死;逃往他方,流离失所,大不了也是死。与其分离而死,不如死在一处。叙述客观平淡,更令人悲叹。
第三层写流离他乡的辛苦。本来薄有田产,因为要逃亡,只好贱让给同乡四邻。人们都说“多子多福”,这个养了三个儿子的老人,福在何处呢?“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这句十分忠厚朴实而令人鼻酸的话,它的潜台词简直就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至此,诗中老翁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最后四句象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听说战争就要结束了。最后诗人大声疾呼:“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这是质朴的呐喊,是为民请命的正义的呼声。
就艺术技巧而言,这首诗较杜甫的《兵车行》为平实,它没有多少场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声韵上的错综变化,它靠的只是质朴动人,真诚感人,而这在当时恰恰能形成一种新鲜的风格。殷璠能够欣赏它:“谓《代北州老翁答》及《湖中对行酒》。并在物情之外,但众人未曾说耳。亦何必历遐远、探古迹,然后始为冥搜。”(《河岳英灵集》)故我们也能够欣赏。
湖中对酒作
张谓
夜坐不厌湖上月,
昼行不厌湖上山。
眼前一樽又长满,
心中万事如等闲。
主人有黍百余石,
浊醪数斗应不惜。
即今相对不尽欢,
别后相思复何益。
茱萸湾头归路赊,
愿君且宿黄翁家。
风光若此人不醉,
参差孤负东园花。
张谓诗鉴赏
题为“湖中对酒”,表现盛唐人豪迈的胸襟,乐观通达的生活态度。
诗从湖上风光写起。从全诗看,这显然是一个春天,湖上风光到了最美的时节,白天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月夜,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浮光耀金。诗人抓住昼、夜不同的山光水色,一开始就写出“总也看不够”的意思。“夜坐不厌湖上月,昼行不厌湖上山”,句中运用重复,写出了即使夜以继日地游览,仍是“相看两不厌”的旅游情趣。“人间万事细如毛”,凡人俗世纷扰诸多,而面对湖光山色,这烦恼就消去一半。另一半就只能靠借酒浇愁了。一杯下肚,百虑皆空:“眼前一樽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又长满”,是十分惬意的语气。
紧接着写湖上豪饮和主人的好客。“主人有黍百余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浊醪数斗应不惜”,主人是富有而又非常谦和慷慨。“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两句象是席间主人劝酒的话,说得那样的恳切、实际、而又动人。它没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般的狂放,接近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样的深情,但更为平易,更能表现盛唐时代一般人的现实而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写饮酒尽兴,当夜宿于湖上。酒过数巡,客人探问天色时,多情的主人又殷勤相邀,以“茱萸湾头归路赊”为由,劝其当夜投宿湖畔人家。于是客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说的是不要辜负相聚共处的时光,此处也指不要辜负大好春光:“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孤负东园花。”全诗以湖上景色作结,首尾呼应。
这首湖上饮酒诗,并没有李白诗那样的沉重复杂的人生感喟,也不大重视景物的细致描绘。它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了和平时期谐调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乐趣,尽管放歌纵酒,却一点儿也不颓废,反使人感觉精神充实。诗人运用的是近乎口语和散文的语言,风格与内容相适,疏朗自如,洗尽了初唐七古的华丽辞藻。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张谓
铜柱朱崖道路艰,
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
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
孤舟江上畏风寒。
由来此物称难得,
多恐君王不忍看。
张谓诗鉴赏
这首诗可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意思是说,远方贡物,不该强取。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汉代马援征讨交趾(泛指今五岭以南地区)时所立;“朱崖”,又作“珠崖”,今海南岛一带。“铜柱”、“朱崖”,都代指穷荒僻壤、道路阻险而遥远的南方,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两位战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也到了那里,孰公孰私、孰尊孰卑,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若说一二句是侧面讽谏的话,三四句就是从正面进言。因为汉唐国力强盛、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会心甘情愿向朝廷进献象珊瑚树那样的珍贵礼物,又何必劳驾你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呢?“獬豸冠”,是御史所戴的帽子。据说神羊(獬豸)能辨别是非曲直,故为执法御史所专。如今杜侍御的所作所为不是与此相悖吗?
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笔法,表面上为粉饰朝廷、为君王开脱,实则寓含更深刻的讽刺。从“多恐”二字里透露了这一消息。
浓德潜对这种委婉的讽刺评论说:“ 亦严亦婉,讽侍御兼以讽君。”(《唐诗别裁》卷十三)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此诗紧扣御史的职责和其卑鄙行为,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起到辛辣讽刺的效果。为此辛文房评价其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多击节之音”(《唐才子传》卷四)。
南园家宴
张谓
南园春色正相宜,
大妇同行少妇随。
竹里登楼人不见,
花间觅路鸟先知。
樱桃解结垂檐子,
杨柳能低入户枝。
山简醉来歌一曲,
参差笑杀郢中儿。
张谓诗鉴赏
这首诗表现的是唐代时期一个封建官宦家庭的春日家宴场景。“南国春色正相宜。”首句写出时间、地点。“南国”是指自家园林”“春色相宜”是举行家宴的绝好时机。“大妇同行少妇”,是写诗人在妻妾陪同下步入南园,天朗气清,俯仰春光,“大妇”即妻紧靠丈夫,并肩而行在前,“少妇”即妾们则尾随在后,这一描写使人感到这是一个和睦的家庭,没有大家庭常见的明争暗妒。
诗的中腹两联四句,细写“南园春色”及家宴前全家游园的欢乐。颔联于写景中巧妙地表现家人的活动。“竹里登楼”,说明环境幽雅,而“人不见”,则其乐自得。“花间觅路鸟先知”系诗中佳句,一以见园中多有花鸟,幽禽自具灵性,常来花阴,故熟谂曲径;二以“鸟先知”形容人后知,可见花丛密茂,行径隐微。人非鸟,何以知“鸟先知”?其实不过是游园时的主观推想,饶有兴致,极富理趣。苏东坡享有盛誉的名句—— “春江水暖鸭先知”,显然受到此诗启发。
颈联则在写景中巧妙地双关家庭人事。垂檐樱桃,入户杨柳,一派春益盎然,欣欣向荣的图景。而“结子”双关生育,这种手法唐诗中常见。“低枝”音谐低姿,意思是驯顺不悍。旧时认为是女子难兼的德性。
因此金圣叹评述说:“解结子,妙。能低枝,又妙。
自来妻妾愁其不解结子,乃才解结子,又可恨是不能低枝。今既解结子,又能低枝,此直佛经所称‘女宝’。..诚有妻妾如此,而丈夫犹不饮酒歌曲,夫岂人情!”(《金圣叹选批唐诗》)这样就引出篇末两句。
这两句同时也就点到题面“家宴”,用了两个典故。《世说新语·任诞》中说:“山季伦(山简)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A。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唐诗人常以此事来形容饮者醉态的放浪潇洒。由诗中以山简自譬,可以推测这首诗作为出为潭州刺史期间。此期诗人的仕途不很如意,于是自然转向家庭中寻求欢乐了。
又,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诗谓山简一歌,笑杀郢人,正是意味雅曲难和。
诗中生动再现了的已经成为历史的一段生活场景,和其中流露出的永远不会成为过去的人情味。而且就诗论诗,堪称一首技巧圆熟,情辞俱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