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诗鉴赏

作者:佚名 字数:4056 阅读:1000 更新时间:2014/03/14

李世民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世民(598—649 ),世称唐太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上也颇有成就。

  过旧宅

  李世民

  新丰停翠辇,

  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

  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

  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

  四海遂为家。

  李世民诗鉴赏

  《过旧宅》作于李世民即位后,贞观六年(632)

  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别馆”时,共二首,这里所选为第一首。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698)冬出生于“武功别馆”,十八岁随父李渊起兵太原,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即位后,于贞观六年(632)三十五岁时重临武功旧宅,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颇深,创作了这组诗。

  首联“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不仅扣住题目—— “过旧宅”,同时暗示帝王身份。“翠辇”和“鸣笳”,都是皇帝外出巡幸时的车马仪仗。新丰是汉时县名,刘邦称帝后,太公思归故里,刘邦仿老家丰地街巷另筑一城于关中,并迁故旧居之,以娱太公,后更名为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谯邑,秦置县,为魏皇室本贯所在地;李渊早年仕隋时曾任谯州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县。这里既以“新丰”、“谯邑”借指武功旧宅,而且蕴含君王荣归故里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旧宅眼前景。三、四句“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上句的“园荒”,表明旧宅被闲置无人居住;“径新”透露出帝王旧宅平时有人守护整葺。下句则由“园荒”带出“苔古”,由“径新”带出“阶斜”。路边阶下铺满绿茸茸的苍苔,遮住了半截斜阶。“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园池里的流水不断流淌更新着,老树也不断发出新芽开出新花,宅园里始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末联“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尾联气魄宏大,刚健有力,充满豪迈的情怀,既总结了全诗,又点出了题旨,历来被认为与汉高祖刘邦“风起云扬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气象方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气势相当。

  《过旧宅》是李世民代表作之一,基调昂扬奋发,风格雄浑豪迈。全诗四联八句,通篇对仗,中间两联,偶对工致;尾联一气流走,引出无限豪情。虽还不是一首严格的五律,但却已呈现出初唐律诗的某些特征。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

  济世岂邀名!

  星旌纷电举,

  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

  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

  今来宇宙平。

  李世民诗鉴赏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回师关中时创作的。

  首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末联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本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经破薛举战地

  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

  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

  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

  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

  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

  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

  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

  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

  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

  抚躬聊自适。

  李世民诗鉴赏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就是在统一中原之后,诗人重经殊死决战之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平时期的图景,既有世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李百药诗鉴赏 下一篇:魏征诗鉴赏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