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娜女王
克里斯蒂娜女王
1626 年12 月8 日,在巍峨壮观的瑞典王宫周围人山人海,人们脸上都因激动而涨得通红。大家都翘首等待着。一个消息传来,玛丽亚王后生下一个男孩。“王子降生啦!”人们顿时一片欢腾。然而,过了一会儿,宫廷发言人却正式宣布道:“王后生的是公主,生王子是误传。”刚才还欢天喜地的人们,霎时变得悄然无声了。谁都知道,国王至今无子,多么希望王后生个儿子啊!但是,素有“北方狮子”之称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弗斯却欣喜若狂,他命令一切庆祝活动均按王子规格进行。对于他和王后来说,结婚6 年来已有两个女儿夭折,这第三个女儿早已使他们望眼欲穿,现在安全地生下来,已经够心满意足了。他们不再对王子降生抱有幻想,决定把王位继承权留给这个公主。阿道弗斯给她起名叫克里斯蒂娜。
克里斯蒂娜自幼就显出与她父亲一样的倔强和矜持的个性。阿道弗斯对此格外欣赏,一直把她当作男孩般抚养。她似乎成了父王的护身符,随时都出现在国王的身边。国王率军远证,也总把女儿带在身边。
每当国王外出巡视抵达乓营时,按王室礼仪规定要鸣放礼炮50 响,以示敬意。国王下令:给他的小公主克里斯蒂娜以同样规格的礼仪。公主2 岁时,有一次随同父王一起抵达瑞典最大的卡尔马城堡。总督担心,在小公主听觉范围内鸣放50 响礼炮,会把她吓昏的。但出于对国王命令的忠诚,总督还是点燃了全部50 响礼炮。可想不到,当大炮轰鸣时,小克里斯蒂娜竟拍着小手欢呼道:“好哇!再放!再放!”阿道弗斯国王见此无限喜悦,不断点头称是。
1630 年,克里斯蒂娜4 岁时,阿道弗斯国王正式立她为王位继承人。这时候,阿道弗斯率领的瑞典军队在击败了俄罗斯,攻占了波兰以后,土气大振。国王因此更加雄心勃勃,依照瑞典玉室历来的用兵原则:“只可在敌国领土上逐鹿打仗,不要在自己本土上兴兵作战”,他决定对德意志进行袭击,加入到历史所你的“三十年战争”中去。在瑞典会议上,国王怀抱年幼的克里斯蒂娜公主,慷慨激昂地表述了宁可血洒疆场,也要参战到底的决心。
1630 年7 月,国王率领13000 人的军队,披坚执锐,扬帆渡海,从德意志东北部的奥德河口登陆。国王在德意志战场上屡战屡胜,威势赫赫,俨然成了德意志大地上的主人。然而,就在这胜利的时刻,国王却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身亡。
1632 年11 月16 日,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瑞、德两军在德意志的吕岑城列阵交锋,双方兵力相差无几,一直鏖战到天黑,瑞典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正在指挥战斗的阿道弗斯国王却遭到一股德军的袭击。一场混战以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死尸群中,一个身负重伤的瑞典士兵踉跟跄跄地走着。突然,他发现不远处有个人在挣扎。他走近一看军装也是瑞典人,就问:“你是谁?”那人吃力他说:“我..我是瑞典国王。”说完,国王头一垂就命归黄泉了,实现了其“战死沙场”的鸿志。
噩耗于12 月8 日传到瑞典首都,玛丽亚王后和克里斯蒂娜公主为之痛哭。
辅国老臣奥克森受先王的嘱咐,忠心耿耿地将克里斯蒂娜迎上了国王宝座,井于1633 年2 月在王宫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
奥克森十分虔诚而又沉重地祈祷着上帝和缅怀着先王:“先王虽死,他的精神却通过他的女儿克里斯蒂娜与我们同在..”
在人们的欢呼喧嚷声中,在众人信赖的目光注视下,年方6 岁、漂亮秀美的克里斯蒂娜,大模大样地从后面走了出来。她向众王公贵族点了点头,就坐上了国王的宝座,而后又扶了扶刚戴在头上的王冠。
她长得像个小天使,再加上那非凡的气度,一下子就震慑住了王公大臣们。
奥克森毕恭毕敬地向女王发出了誓言:“陛下,我曾向先王宣誓,让您戴上这王冠。现在,我以生命起誓,像对先王那样效忠于您。”众王公大臣也伏在地上高呼:“陛下,我们忠于您,忠于您!”
克里斯蒂娜想起慈爱而又严厉的父王,面露悲戚之容。但她懂得,此时此刻不应悲痛,而是要振作国威。她对离得最近的老臣奥克森说:“男子汉是不哭的,我现在就发表演说吗?”奥克森点点头。她便开始发表事先为她准备好的振奋人心的演说:“瑞典的臣民们,朕,克里斯蒂娜蒙上帝之恩,身为瑞典人、哥特人、温德人的女王,一定要做贤明的君主,要像先父一样,保持父辈传下来的显赫军威,继续进行这场战争,朕保证打赢!祝福你们。”
当小女王从容地步下王座时,大厅立即响起了地动山摇般的欢呼声:“先王虽死,精神永存!”“国王万岁!国王万岁!”
很明显,年仅6 岁的女王是不可能承担治国大任的,瑞典议会为此特设包括奥克森在内的5 人摄政会议,代行权力。
在随后的两年,克里斯蒂娜幼小的心灵被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她的母后带着她在挂着帷幕、隔绝阳光的房间里守灵。房间里供着一个封闭的盒子,里面存放着先王古斯塔夫·阿道弗斯的一颗心脏。房内只借助烛光照明,阴森可怖。
1634 年秋天,德意志前线总指挥、先王的忠臣奥塞斯蒂纳,从德国回到瑞典,在他的建议下,克里斯蒂娜离开了她母亲的身边。从此,小女王转而接受王室家庭教师的正规教育,开始了她孩提时代的另一阶段不平静的生活。小克里斯蒂娜很快显露出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力。她几乎是超负荷地在拼命学习,每天达12 个小时,而且她喜欢像男孩一样在马背上边颠着边读书。她拥有语言的天分,很小就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14 岁时己能流畅地阅读和书写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此外,她对文学、哲学、美术等也有较精深的造诣。新教路德教是当时瑞典的国教,王室教师竭力向小女王灌输路德教教义,试图将她培养成一名虔诚的新教徒,但克里斯蒂娜对路德教并不感兴趣,很早就公开对路德教的宗旨提出怀疑。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转眼间克里斯蒂娜已长大成人。1644 年12 月8 日,18 岁的女王正式亲政,开始凭自己的意志去治理国家。她所准备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终止持续多年的“三十年战争”。而王公大臣们所焦虑的头等大事,却是女王的婚事,因为女王不结婚就不能为国家提供王位继承人。
至于战争,大臣们则一心想扩大新的战争,以巩固瑞典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这样,君臣之间便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正处于少女时代的克里斯蒂娜,出落得美艳绝伦,加上具有帝王的英武之气,求婚者络绎不绝。但女王对自己的婚事却并不着急,尽管她曾一度默默地爱着她的表兄、帕拉汀亲王的儿子查理·奥古斯塔。查理在“三十年战争”中,率军作战,所向披靡,被誉为瑞典的“民族英雄”。女王在亲政之前,曾给他写过情书,但由于查理多年驰骋疆场,两人极少见面,缺乏感情交流,致使克里斯蒂娜心灰意冷,一直对婚姻之事不置可否,一拖再拖。
一天,查理从战场上凯旋归来了。老臣奥克森一早就前来宫中求见,他先向女王建议,采取新的战争行动,但女王提醒他,这种大事应召开国会商讨。接着,奥克森又殷勤地谈起查理胜利归来之事。他认为,这正是女王与查理亲王订婚的良机。他告诉女王,王公大臣们都要求女王与瑞典人结婚,以便有真正瑞典血统的继承人。克里斯蒂娜听了老臣的规劝,不露声色,只是淡漠而又合乎礼仪他说:“我准备在国会正式接见他。只不过,战争的耗费也太大了。”
在国会大厅,女王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鼓乐声中,戎装的查理亲王毕恭毕敬地谒见女王。查理对女王所给予的殊荣深为感动。他表示,为了祖国,为了女王,为了荣誉,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他要让瑞典的军旗在全欧洲的上空永远飘扬。财政大臣马格纳斯伯爵,是个极力鼓吹战争,力求扩大军费开支的主战派。他趁机蛊惑大臣们,纷纷进言要继续扩大战争,直至把敌人全部消灭为止。大主教也献计说,女王应继续完成先王开创的业绩,这就是上帝的旨意。
女王被这种狂热的战争喧嚣所包围,马格纳斯伯爵阴险地站在一旁,面露得意之色,幸灾乐祸地斜眼看着女王怎么收场。女王不愧为女中豪杰。她起先只是沉着而冷静地聆听着,直到好战的喧闹声渐渐平息下来以后,她才庄严地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话我都听到了。可是,直接参战的是农民,我要听听农民们的意见。”说完,她把目光转向站在一旁多时、一直默默无语的年长的老农,说:“老爹,你不说说吗?”
那位老农面对慈爱可亲的年轻女王,毫无保留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能有什么可说的呢?女王陛下,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打起仗来了,叫我们上战场,我们就去了。”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说出了人民不愿打仗的真情。
这使女王受到很大的震动,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在她脑海里成熟了。
她当着众大臣的面,斩钉截铁地对老农说:“你们农民再也不用去打仗了。除了战争,活着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干。”接着,她提高了声音,当众宣布道:“我见够了战争。我在摇篮里,不,甚至还要早,就打仗了。打了快30 年了,也该打够了。我要邀请各大国迅速体面地议和,战争一定要结束!”
女王的决定,可捅了马蜂窝,遭到了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查理亲王更是情绪激昂地向女王,也是向在场的大臣们保证道:“我们的军队已经威震天下,我们完全可以乘胜前进,为瑞典女王赢得更大的荣誉。”这在人群中引起了一片喝采声。
但是,面对好战的声浪,女王却异常冷静。多年的事实使她再也不愿看到战争的魔影了。她几乎是一字一顿地驳斥了主战者的狂言,宣布了自己的决断:“战利品、荣誉、战旗和军号,这些响亮的词句后面又是什么呢?是死亡、毁灭、家破人亡以及伤残者的归来。胜利的瑞典在被蹂躏的欧洲中,只不过是死亡之海中的孤岛。我郑重宣布,我再也不要战争了。我要百姓们得到安宁幸福,我要和平,我也会得到和平的!”
女王是威严的。女王是至高无上的。女王的意志是无可改变的。这一群狂妄不可一世的大臣们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顿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马格纳斯伯爵也夹在群臣中灰溜溜地垂下了头。
女王签署了议和公文,委派大臣分头前往欧洲各国,呼吁召开旨在终止“三十年战争”的国际和谈会议。
女王处理完这项国家大事后,疲惫地回到了令人沉闷的王宫。
过了两天,那个先王最器重的老臣奥克森又来到宫中,带来了一大堆问题交给她处理。奥克森再一次喋喋不休地提及女王与查理亲王的婚事,一提这事,女王就抑制不住她那无法形容的厌烦。而固执的奥克森就认定一条死理:女王必须嫁给像查理亲王这样的血统高贵的民族英雄,女王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要让先王的事业后继有人..女王听到这里,觉得奥克森的话中有话,便气愤他说:“我日日夜夜都在为国家操劳,我不愿结婚,谁也不能强迫我!我要做一个单身汉。”
听了这话,奥克森只好悻悻退下。
但那班迂腐的大臣们并不甘心,一再上谏,恳望女王陛下接见查理亲王,催促他们早日成婚。女王无奈,只得同意与查理谈谈。
克里斯蒂娜是个极有个性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对事业和爱情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查理来到王宫后,女王当着她的两位宗教教师的面告诉查理说:“我不得不坦率地告诉你,我不能许诺嫁给你;我只能向你许诺,我决不会另外和他人结婚。”查理尚未弄清克里斯蒂娜的意思,女王又补充道:“我还可以再答应你一个要求。即使我不与你结婚,我依然让你继承王位,你是我的继承人。”查理心里像打翻了一瓶五味调料,不知是什么滋味。
后来,在瑞典议会上,王公大臣们依然坚持要求女王早日结婚,但遭到女王的断然拒绝:“与其要我结婚,不如让我死,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如同农夫利用土地那样来利用我。”最后,大臣们只好让步,在1647 年和1649 年的议会上作出决定,取消女王与查理亲王的婚约,但正式指定查理为王位的继承人。
经过几年的谈判,国际和谈会议终于签定了和约,长达30 年的战争宣告结束了。作为战胜国的瑞典,获得了德意志北部的西波美拉尼亚、吕根岛、维斯马城、不来梅等大片土地以及一笔可观的赔款。和约还承认瑞典国王有干预德意志重大事务的权利。在克里斯蒂娜的治理下,瑞典在这一时期国泰民安,即使是在战争中夺得的地区的人民,也过着和平生活,实现了女王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理想。
克里斯蒂娜终生未婚,是个独身主义者,但她的私生活却丰富多彩,既质朴又奢侈。她毫无粉黛气,不讲究穿戴,喜欢着一身男装。她对饮食不感兴趣,滴酒不沾。亲政后一如既往仍每日坚持晨练和读书。然而,她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却从不吝借金钱。她命人仿造外国的豪华宫殿,广收博集美术作品、古董和图书。她十分爱好芭蕾舞,常在宫中举办演出,有时自己也充当演员。她还对野生动物有浓厚的兴趣,在宫中饲养了狮子、熊、野牛等动物。
她酷爱学习,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她创办了瑞典第一张报纸和第一所全国性的学校。她广揽人才,热衷于交结天下好友。她的宫廷里门庭若市,好友如云。既有瑞典人,也有外国人;既有名门望族,又有平民百姓。她把欧洲一些著名的学者,如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索梅西等,请到宫中来讲学。许多外国的古典语言学和芭蕾舞教师、宫廷画家和医生等是宫中的常客。法国大使夏纽、西班牙公使比门铁尔、葡萄牙传教士马赛德等人也与她有较深的友情。
通过同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国家的名士的不断接触,克里斯蒂娜女王对天主教教义和天主教徒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面对瑞典所信奉的新教开始疏远,对国务活动也开始不感兴趣了。这时,一个来自法国的宫廷医生鲍德洛特成了女王的亲信,他不断地向女王介绍罗马、巴黎等地的种种见闻,女王开始对南欧由好奇到有好感,并向往罗马天主教廷。
1651 年,葡萄牙大使来到斯德哥尔摩拜见女王,一名耶稣会教士充当女王的翻译。在谈话中,克里斯蒂娜吐露了她想改信天主教的愿望。这一信息很快传到了罗马教廷。不久,两名罗马教士来到瑞典,与女王作了秘密谈话。
克里斯蒂娜正式表示愿意皈依天主教。但是,自1617 年以来,瑞典国内是不允许改信天主教者居留,更不允许天主教徒统治信奉新教的瑞典的。由此,她唯有退位且远离祖国。
这时,克里斯蒂挪对王位已不感兴趣,对国王的生活也开始厌倦。她企求灵魂的满足,渴望更多地了解天主教宗旨和天主教国家。于是,她在1651 年8 月,向国会表明退位的意向,但遭到反对。1654 年2 月,克里斯蒂娜再度提出退位要求。1654 年6 月6 日,瑞典议会正式批准女王退位,并按克里斯蒂娜的意向,将王位让给她的表兄查理。就这样,克里斯蒂娜为了改信天主教,抛弃了王位和爱情,这一惊人之举,令全欧洲大为震动。
克里斯蒂娜让位后,被允许拥有包括奥兰多在内的5 个岛屿,她每年可从这些肥沃的土地上收入20 万克郎,这样她仍有女王般的收入,却没有了令人烦恼的宫廷生活,成了一名自由人。克里斯蒂娜脱掉王冠,把查理十世请上宝座后不久,便充满感情地与她的臣民告别,开始踏上漫游欧洲的旅途。
她女扮男装,经由丹麦、荷兰,抵达比利时。在圣诞节前夕,她在布鲁塞尔接受了洗礼,正式成了一名天主教徒。然后她又南下意大利。
1655 年12 月,克里斯蒂娜在罗马教皇隆重的欢迎仪式中来到罗马。在那里,她沉湎于美术、音乐,过着满足自我兴趣的生活。
克里斯蒂娜曾两次回归瑞典故土,其中一次是1660 年查理十世驾崩时回去奔丧的。以后她一直住在罗马。枢机卿德茨欧。阿佐里诺是她晚年的伴侣和精神支柱。1689 年4 月19 日凌晨6 时,克里斯蒂娜在罗马去世,结束了她那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她留下遗言,遗产全归阿佐里诺所有,葬礼从简。
阿佐里诺没有遵循她的遗言,他为她举行了轰动罗马城的隆重葬礼,并将她安葬于圣彼得大教堂。她捐赠的许多图书和书稿,现在还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由于瑞典从未提出将她的遗体送回祖国的要求,因此她至今仍长眠于罗马。
(陈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