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莱辛 (1)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字数:4013 阅读:58 更新时间:2015/02/05

第四十七章 莱辛 (1)


  一七九二年九月二十日的夜里,法国的革命军同前来剿灭这场可怕暴乱的君主同盟军之间的战役打响了。这一次的胜利战果辉煌,可是获胜方不是联盟军,在瓦尔密村滑溜溜的山坡上,联盟军的步兵没法施展。战斗变成了持续不断的炮轰,然而叛军的射击比皇家军队还要猛烈迅速,如此后者便早先撤离战场,晚上朝北方开始撤退。参与这场战役的有个名为歌德的人,他的身份是世袭魏玛王子的助手。几年之后,这位青年出版了有关那天的回忆录。那时的他双脚都在洛林又稠又黏的泥浆里,却成为了一个先知。他预言说经过这次战役,世界将会改变原来的样子。他说得很对。在值得永远纪念的那天,受上帝垂爱的君主政权成为了垃圾。人权运动的参与者并不像人们预计的那般如同小鸡一样逃之夭夭。他们扛着枪,翻山越谷,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至到欧洲最边远的地方。曾经他们的马拴在所有大陆的每座城堡与教堂中。我们写一写这样的言辞一点也不困难。革命的领导人已死去大约一百五十年,我们能够随意取笑他们。甚至我们还可以对他们为这个世界做的好事表示感谢。
  可是从那段时期熬过来的男女们——曾经在某一天的早晨他们聚集在自由之村的下面兴高采烈地跳舞,可在之后的三个月中又如同城市下水管里的耗子一般被赶得四处逃窜——不能对这场骚乱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他们从地窖与阁楼里爬出来,整理一下似鸡窝一样的假发,就开始尽可能地避免再次上演这样可怕的灾难。为了抵御敌手的成功,首先他们必须掩盖过去。这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那样一个含糊不清的过去,那时他们自己偷偷摸摸地阅读伏尔泰书籍且公开表明对百科全书派的无比钦佩。现今伏尔泰先生的书被他们堆集在阁楼里。将狄罗德先生的书籍卖给了收废品的,曾经他们毕恭毕敬拜读的揭示真理的小册子也被扔进了煤箱。用尽一切办法掩盖可能暴露他们曾经在自由主义领域里停留过的线索,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就像经常发生的摧毁全部文字材料的情况一样,这些忏悔的人们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这便是戏剧舞台,它比那些众说纷纭的谣传还要坏。曾经他们给《费加罗的婚礼》说了大量的恭维的话语,而今又宣布他们从未相信过人人平等的理想有实现的可能,未免稍稍有些幼稚。
  曾经他们为“聪明的南森”泪流满面,因而目前也没法再证明宗教宽容一直被自己看成是政府软弱的具体表现。这出戏与它的成功所说明的和他们所说的刚好相反。这出著名戏剧迎合了十八世纪后期民众的情感。作者是德国的戈思霍尔德?伊弗雷姆?莱辛。他是一位路德派牧师的儿子,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然而他不想将宗教作为自己的职业,时常逃课。父亲得知后,叫他回家,让他选择是立即退学还是写份转到医学系的申请。可是他当医生的兴趣并不比当牧师大,于是戈思霍尔德保证做到父亲的所有要求。尽管他又回到莱比锡,却还是给好多他喜欢的演员朋友做保借贷。以后这些人从城里消失得无踪影了,为了避免因负债累累而被捕入狱,莱辛不得不逃到维腾贝格。逃跑代表着他要长时间的步行还要忍饥挨饿。他首先来到柏林,好几年里他给几个神学刊物写稿,报酬很低。后来他一个打算环球旅行的有钱朋友聘请他当私人秘书。然而他们刚起程,就开始了七年战争。朋友被迫从军,坐第一辆马车回到故乡。莱辛再一次失业,流落在莱比锡城。不过莱辛非常善于交际,过了没多久又找到了一个名叫艾德华?克里斯蒂娜?克莱斯特的新朋友。
  这位朋友白天当官,夜里写诗,极为敏感,他给了这位饥饿的神学家以洞察力,让他看到了缓缓进入这个世界的新精神,不过在库内道夫战役中克莱斯特牺牲了,莱辛被逼得走投入路,当了一名报刊专栏作者。随后,莱辛又给布雷斯勒(现弗罗茨瓦夫)城的一名指挥官做了一段时期的私人秘书,因为驻防生活很枯燥,他就仔细研究起斯宾诺莎的著作来打发时间,直到这位哲学家去世一个世纪以后,他的著作才流传到国外去。不过全部的这一切依然解决不了日常生活问题。这时的莱辛已差不多四十岁了,他想建立自己的家庭。朋友建议任他为皇家图书馆的馆员。可是好多年之前发生的事已让莱辛很受普鲁士宫廷欢迎。他首次访问柏林时便与伏尔泰结识了。这位法国哲学家相当慷慨,完全没有架子。他准许这位青年借阅当时已打算出版的《路易十四的世纪》的手稿。不幸的是,在莱辛匆忙离开柏林之时,将手稿带到自己的行囊当中(完全是偶然)。原本伏尔泰就对小气的普鲁士宫廷的低档咖啡与硬床大感恼火,于是立刻大喊大叫说自己被偷了,年轻的德国人把他最重要的手稿偷走了,警方要监视边界等,俨然一副客居外国的激动万分的法国人的样子。
  几天内,邮递员带来了他丢失的手稿,可是里面还附着一封莱辛的信,在信中这个坦率的年轻条顿人对敢于怀疑他诚实的人给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场小风波应该极易被人们忘却,然而十八世纪一个巧克力罐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很大作用的时期。直到二十年之后,弗雷德里克国王依旧不喜欢那位爱找麻烦的法国朋友,因而也便不同意莱辛进入宫廷。因而莱辛告别了柏林,前往汉堡。这里谣传说要新建一所国家大剧院。开始这项规划没有实现,在绝望之中莱辛接受了这份在世袭大公爵布伦斯威克的图书馆当馆员的工作。那时他住的沃尔芬布泰尔城并非一个真正的大城市,不过在德国大公爵的图书馆却是可圈可点的。里面的手稿有一万多部,其中好几部是基督教改革之运动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无聊是故意中伤与流言蜚语的主要来源。在沃尔芬布泰尔城,曾经做过艺术批评家、报刊专栏作家以及戏剧小品家的人是非常可疑的,不久莱辛就再次陷入了困境。这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事,不过有传言说他干了些事情,也就是出版诸多攻击旧派路德神学正统言论的作品。
  事实上这些布道(因为它们确实是以布道的形式出现的)是汉堡一名前任教长所写的,可是布伦斯威克大公爵大为惶恐,他担心自己的领地中要开展一场宗教战,于是下命他的图书馆馆员小心行事,躲避所有争论。莱辛依照主人所希望的那样做了,可是那个时候没有人鲜明地探讨过这个问题,所以莱辛开始工作,以戏剧的形式再一次闸述他的观点。在小镇子一部名叫《聪明的南森》的戏剧诞生了。它的主题相当古老,在前面我就提到过它。爱好古典文学的人可以从薄伽丘《十日谈》中将它找到,在那儿它被称做是《三个戒指的悲惨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伊斯兰教的王子希望可以从他的一个犹太臣民那儿捞到一大笔钱。可是让他苦恼的是没有正当的理由剥夺他的钱财,于是想出一条计谋。他派人将这位受害者找来,大大赞赏他的学识与智慧,然后就问他——土耳其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这三种流传广泛的宗教中,他觉得哪个最真实?这个值得人们尊敬的老人并未正面回答王子,却说:“噢,伟大的苏丹,让我讲个小故事你听吧!很久以前,一个有钱人,他有一枚很漂亮的戒指。
  在遗嘱里他写道,在他死后,哪个儿子手上戴着这枚戒指,哪个儿子便可以继承他的全部家产。后来他的儿子也立了相同的遗嘱,子孙后代也一样,如此几个世纪来,戒指代代传承,完美无缺。可是最后有一个主人,三个儿子他都很喜爱,真的没法决定谁能够得到这无价之宝。所以他跑到一个金匠那,要他做了两个与自己手上相同的戒指。弥留之际他躺在床上,把三个孩子都叫了过来,给每个人送上祝福,于是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那枚戒指的继承人。父亲下葬之后,三个儿子都宣称自己是继承人,原因在于他们都有戒指。这造成了许多的纷争,最后不得不交给法官处理这件事。可是这三个戒指长得一模一样,就算是法官也确定不了哪个是真的,因此这一案件就拖了很久很久,一拖再拖,有可能要拖到世界毁灭的那天。阿门。”莱辛运用这样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来阐明自己的信念:没有一种宗教能够将真理垄断。人的内在灵魂远比附着在他表面上所信奉的规定的仪式与教条有价值得多,所以人们要做的就是和平共处,谁也没有权利将自己视为完美的偶像让别人膜拜,没有权利宣称“我比别的所有人都好,因为只有我懂得真理。”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四十六章 革命的不宽容 下一篇:第四十八章 莱辛 (2)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