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三、李德林四岁背《三都赋》

作者:梁庆伟 字数:2007 阅读:28 更新时间:2015/03/23

一百四十三、李德林四岁背《三都赋》


  李德林,字公辅,出生于公元532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北齐时以博学多才出名,为中书侍郎,撰修国史;北周武帝时备受宠信,授内史上士;隋朝时官至内史令。
  李德林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李寿,在北魏时任湖州户曹,他的父亲李敬族以学问高深而为太学博士。东魏孝静帝时,命他校订书籍,很受信赖,官至镇远将军。
  李德林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喜爱读书。在他刚刚会说话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到三岁时,就教他读《诗经》。李敬族本人对李德林学业上的进步也很关心,亲自过问。他每次办完公事,回到家中,便和儿子一块背《诗经》,有时还和儿子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熟。在比赛中,他常常故意背错,让儿子纠正,用以鼓励儿子学习的积极性。李德林的争胜心特别强,加之他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教育下,一本厚厚的《诗经》,共计三百余篇,仅用半年的时间,便背得很流利了。
  李德林学完《诗经》,又想读一些比《诗经》更难懂的书。李敬族见儿子记忆力惊人,索性把左思的《三都赋》给他找来。《三都赋》是西晋著名作家左思所著,从实地考察,到写作完成,前后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长达一万多字。这在我国古代所有诗赋中,堪称长篇巨著。然而,就是这部长篇大作,李德林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背得滚瓜烂熟了。当时,李德林年只四岁。
  四岁的李德林能背《三都赋》,这在当时的确是令人不敢想象的事,故很快便作为一大奇闻传开了。后来,消息传到了尚书左仆射高隆之耳中,以为是讹传,便亲去李德林的家中,把李德林叫出当面测试。李德林毫无惧色,不仅把《三都赋》很流利地背了出来,一字不漏,而且回答了高隆之提出的几个问题,使其激动不已。高隆之回去后,无论见到亲朋好友,还是大小官员,总是高兴地称赞说:“那的确是个旷世奇才!我敢断定,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天下难得的治国人才。”
  京城中大小官员听他如此一说,也都感到惊异,争相前来,一览这位奇才童子的风采。于是,李宅门前,终日车水马龙,人来轿往,非常热闹,月余不息。
  李德林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系统地攻读五经及古今文集了,每日数千言,长期坚持不懈。不久,李德林便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此外,他的学习兴趣十分广泛,上读天文,下读地理,就连阴阳八卦,他也潜心研究,力求精通。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于李德林广涉群书,知识丰富,他所写的文章,更是取诸家之长,补个人之短,不仅立意新颖,笔法巧妙,别具一格,就是遣词造句也是汪洋恣肆,气势浑厚,令人赏心悦目。北齐侍中魏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文人,与温子升、邢子才同被世人称誉为“三才”。
  有一天,他和高隆之去好友李敬族家中做客,听说李德林不仅书读得好,文笔也很好,便让李敬族把李德林叫来,当场命题,令其著文。李德林稍加思索,便一挥而就。魏收看后,拍手叫绝,并深有所思对高隆之和李敬族说:“依我看,敬族令郎的手笔,总有一天可以和温子升相提并论的!”
  高隆之听了,则哈哈大笑道:“我说魏大人,你怎只把他和你们‘三才’之一的温子升相比?莫不是有了妒忌之心?为什么不和老、彭相比呢?该不是怕李德林将来要超过你们吧!”
  高隆之话中提到的老、彭两个人,其中的老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老子,又称老聃;而彭则是指商朝的大思想家老彭,又称彭祖。这两人都是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是自商朝以来的两位大贤,受后世崇拜。
  高隆之将李德林和老子与彭祖相比,可看到其对李德林推重到何等程度。
  李德林十六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李德林亲驾车马,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故乡安葬。时正值隆冬三九,天气严寒,李德林按照古礼,单衣赤足,以示对父亲的哀思,州郡人等见了都赞其孝,对他很是敬慕。
  不久,由魏收推荐,李德林做了北齐的中书侍郎,走上了仕途。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一百四十二、尔朱敞智脱虎口 下一篇:一百四十四、王劭多识惊名人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