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六、杜甫七岁写出《咏凤凰》
一百七十六、杜甫七岁写出《咏凤凰》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号称诗圣的伟大诗人,出生于公元712年,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曾祖迁居河南巩县。
对于杜甫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唐代大文学家元稹在《杜甫墓志铭》中说:“诗人以来,没有能比得上子美的。”唐朝另一位大文学家韩愈则认为他与李白齐名,称赞他们的诗篇是“光芒万丈长”。
杜甫之所以能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除了他的天资聪颖、学习条件优越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从小刻苦学习、锲而不舍的结果。
杜甫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远祖叫杜预,在晋朝时任征南大将军,还是个著名的文史学家,有著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流传于世。他的祖父叫杜审言,武则天时官至迁膳部员外郎,也是大诗人,与沈俭期、宋之问齐名,有文集三十卷传世。他的父亲叫杜闲,又是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官职虽然不高,但却很有学问。杜甫出生那年,杜闲已经年满三十岁,膝下尚无儿女。因此,杜甫的出世,给家中增添了空前的欢乐,官宦名流、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
满月这一日,家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常,杜家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待酒至半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兴奋不已,当场为孙子取名叫甫,又起了个表字叫子美,希望孙子能有金玉一样的品性,而且能锦心绣口,继承和发扬杜氏家风。
按当地风俗,孩子一岁的时候兴抓彩,以预测孩子的前途如何。杜甫周岁这天,他的祖父杜审言令家人找来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器物和日常生活物品,放入盘中,让杜甫去抓。结果,在上百件物品中,杜甫对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却伸出小手,单单去抓了一本《诗》,杜审言看后,不禁哈哈大笑道:“我杜氏事业后继有人了!”
杜甫自幼聪明灵慧。在他刚刚会说话时,母亲教他识字,他过目不忘;教他吟诗,一遍就会背。到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已能背诵许多著名诗篇了。但不幸的是,在他三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了。父亲在外任职,又续了弦,只好把杜甫寄养在洛阳城里的二姑母家中。
公元718年,杜甫的二姑母和姑父去河郾城办事,顺便也把杜甫带了去。有一天,姑父、姑母和杜甫到市里游览,突然发现一个地方锣鼓喧天,围得人山人海,他们便凑了过去。杜甫由于个子矮小,看不见,就让姑父把他抱起来往里看。只见一个女子正在舞剑,那杨柳似的身段、优美的舞姿、超群的剑术,不时引来观众阵阵的喝彩声。
就听有人议论说:“这是哪里来的女子,舞姿如此优美?”
另外一个人则抢着说:“你们不知道她吗?她不就是宫廷艺坊的公孙大娘吗?宫中除了她有这么好的舞技,其他还有谁呢?”
又有人仔细地端详了一番,突然像发现奇迹似地惊喜道:“看出来了,是她!就是她!我十几年前在宫中曾见过她一面,也看过她的舞蹈,但没有想到她都四十多的人了,还是这么妩媚英武!你们知道她现在表演的这个舞叫什么名吗?我过去就看过,叫‘剑器浑脱’,是从西域传来的。”
小子美看着看着,猛然惊奇地大声叫道:“凤凰!凤凰!看这段舞姿,多么像一只凤凰在展翅飞翔呀!”众人听他一喊,也都一齐叫起来:“对,是凤凰在飞翔!”
这次公孙大娘的精彩表演,深深印在了小子美的心中。第二天,他便根据公孙大娘的表演,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写出了一首题目叫《咏凤凰》的诗。这年,他才七岁。
他的二姑母看后称赞说:“好诗!好诗!凤凰是百鸟之王,歌声最动听,你将来做了诗国中的凤凰,肯定比任何人唱得都好听!”
《咏凤凰》诗传到了父亲杜闲手中,他看后也感到儿子的才华的确匪浅,便把子美从姑母家叫来说:“这首诗写得很不错。不过,一个人学会写诗并不难,但是要写出好的诗作可就不容易了。”
父亲稍微沉吟了一下接着说:“你也许从读过的书中还能记得,东汉有个著名的辞赋家叫扬雄,有一次,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赋写得好,扬雄回答说:‘读赋千首,方能下笔。’辞赋家张衡,为写好《二京赋》,整整花了十年的功夫。所以,你今后要想成为你爷爷那样的大诗人,还得下苦功才行啊!”
二姑母的夸奖、父亲的教诲,使小子美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得到了鞭策。从此,他对古今名家作品,朝吟夕诵,反复咀嚼,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对内涵全部理解,对写作手法和技巧全部领会为止。对诗、赋,他不再仅仅限于模仿,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发展和创新上,整日琢磨,通宵思考,如醉如痴地沉浸在创作的海洋中。这使他在成为“诗圣”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
杜甫七岁能写诗,九岁写就一手好书法,到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与当时的文人一同吟诗作赋,即兴应答。这时他所写出的诗,已经以持重凝练受到了世人的一致称赞。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结识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大诗人李白。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十余岁,却一见如故,结成至交。
后来,杜甫被任命为参军。“安史之乱”后他投奔唐肃宗,曾写下了《春望》一诗。不久,杜甫又去凤翔,被唐肃宗封为左拾遗,后又被派到华州做官。在这一时期,他前后写下了“三吏”(即《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名篇,受到高度评价,被冠以“诗史”的美誉。
以后,杜甫辞去官职,过了几年安定生活。这时期,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是他当时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又显示了他崇高的情怀、感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