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一、黄永年御前应变
二百零一、黄永年御前应变
黄永年,是宋朝徽宗年间有名的神童,曾以“御前应变”大显才华,受到宋徽宗赏识,长大人朝为官,官至别驾。
公元1100年,黄永年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喜读史书,学识渊博。黄永年天资颖悟,在祖父和父亲手不释卷的影响下,两岁学识字,背诗歌,过目不忘。到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模仿祖父和父亲,自学经书了。如此小的年龄读经书,是令人不敢想像的事,而黄永年却独具其能。开始,他有很多字不认识,也有很多看不懂的章句,他都随时随地向祖父和父亲请教;可后来,他怕长辈嫌烦,便一一记下来,集中向长辈询问,请他们指教。他六岁的时候,已能独立看懂《史记》、《左氏春秋》等大部头著作了。
这一日,父亲的几位朋友来家做客,听说黄永年六岁能读《春秋》,甚感怀疑,便将其叫来测问。其中一位友人道:“《春秋》这部书,是用编年体形式写的,枯燥无味,有啥可读的?”
黄永年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春秋》虽为编年体史书,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记事虽然简单,含义却极为深刻,而且是非观念评判明确。试想,如没有《春秋》,哪有后来的《左传》?”
黄永年几句话,把众人说得目瞪口呆。他们没有想到,也没有去想,自己读《春秋》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竟没有一个六岁的孩童概括得这么全面、这么深刻。于是,他的“神童”之名便广泛地传播开来。
公元1108年,黄永年八岁,由他的父亲带着去京城应试童子科。宋徽宗听说一个八岁的孩子竟能读透《春秋》一书,甚感惊奇,便召见了他。宋徽宗见黄永年生得皮肤白皙,聪慧机灵,心下甚喜,便很亲切地和他一起吟起《诗经•小雅》里的《天宝》篇来。这是一首请求上天保佑多寿多福的诗,最后一章的六句是: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诗中的“骞”,就是亏损的意思,“崩”就是崩溃、垮台的意思。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死”称“崩”,因此,这个字在皇帝面前是不能念出口的。徽宗一时高兴,没有想到这个忌讳,顺口念了出来。但黄永年很敏锐,把“不骞不崩”一句,顺口改成了“不骞不坠”。“坠”与“崩”的意思相同,既没有改变诗的意思,又避免了在皇帝面前念“崩”的罪过。宋徽宗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他念错了,便问他说:“原文是‘不骞不崩’,你怎么会念成‘不骞不坠’了?”
黄永年笑着回答说:“诗人之言(指《天宝》诗)不识忌讳,臣怎敢再重复呢?”
徽宗听了,这才明白过来,更是惊喜,遂命黄永年逐个与朝官相见。众臣见黄永年如此机警聪慧,善于应变,都很佩服他的才华,因此对他都很客气,见其来拜,接待也很热情。后宫嫔妃听说这件事后,也都喜欢见他,并竞相赏给他各种礼物。
黄永年考中童子科后,更加如饥似渴地读书。后来,终以精通五经考中进士,从而走上了仕途。
当时,宋朝是一个大兴文字狱的王朝,如果黄永年不识时务,一不注意,在皇帝面前念了“崩”字,任何人抓住他这个罪证,都有可能治罪于他,甚至会给他的全家带来灭顶之灾。但黄永年懂得皇帝的这个忌讳,还巧妙地避了过去,并且当皇帝问他时,又能巧于应变,不但没有惹祸上身,反而受到皇帝及朝野上下的赏识,也真是善于应变之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