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七、吴廷桢宴席联对露才华
二百六十七、吴廷桢宴席联对露才华
吴廷桢,字山抡,生于公元1663年。据资料记载,他自幼聪明好学,五岁能联对,七岁能吟诗,十岁会写八股文,十二岁在乡试中就中了秀才,被当地人誉为神童。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神童,由于家中贫寒,无钱在官场打通关节,结果屡试不中,直到1696年,康熙南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他,当场赐举人,后又中进士,才走上仕途,官至翰林院大学士。
清朝初期有个吏部尚书,名叫宋犖,字牧仲,号漫堂,出生于公元1634年,河南商丘人。此人通经书,善诗词,爱绘画;特别是在写诗上,与当时的著名学者、诗人王士桢齐名;在作画上,善水墨兰竹,兼长山水树石,还精于鉴别文物。
公元1678年,宋辇在苏州做布政使的时候,听说号为神童的吴廷桢很有才华,便经常邀请他到府中谈诗说文,虽然他们年龄相差悬殊,谈话却很投机。
有一次,宋犖大宴宾客,在客人中,除了他的同僚,便是社会上有名望的学者和文人,为了使吴廷桢显露才华,特地将他召来作陪。席间,宋犖把他的名气和才能向大家介绍后,众人无不向他表示祝贺,但也有的流露出不服气的表情。
于是,有的人提议说:“既然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何不当场为我们露上一手,以让我们大开眼界?”
众人对这个提议,一致表示赞同。
宋犖明白大家的意思,便主动说:“好,诸位既然有这个意思,让我来考他一考吧。我们今日考他,一不要他作诗,二不要他作文,让他当场作一副对联;而且今天的对联,也不用命题,就叫往里边嵌字吧!”
宋犖说着,便取过一本书来,随意让一位客人指了个“两”字,又让一位客人随意指了个“空”字。尔后,宋犖规定,要把这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而且要都嵌在七字句第六个字的位置上。
宋犖讲完要求后,让侍从为大家斟上酒,接着对吴廷桢说:“我希望酒过三巡,能看到你的佳作。”
众客人听了宋犖的要求,就觉得这副对联实在是够难作的,现在又听说在酒过三巡后必须作出,便一齐瞪大了眼睛,盯着吴廷桢。
吴廷桢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坦然自若,无事一般。三巡过后,只听他朗声念道:
忽听猿声啼两岸,
又闻人语响空山。
他的声音一落,宴席上顿时一片欢腾,齐声叫妙。宋犖听了,觉得这副对联作得确是巧妙。上联化用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下联化用了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不但用语现成,对仗工整,而且意境也高。他岂能不为自己发现了这样一个人才而高兴呢?
对于宋犖的得意之态,众客人已经看了出来;其实客人们也未尽兴,于是又提议让吴廷桢再来一联。
吴廷桢急忙对大家说:“刚才宋大人出这么个难题,我已险些被难住,岂能再来一次?请诸位不要再让我献丑了!”
众人不放。
宋犖只好又说话了:“廷桢,我知道你腹中诗文,犹如源头活水,潺潺不断。既然大家有这个愿望,你又何必推辞呢?就再来一首吧!”
吴廷桢说:“既然宋大人也发话了,我岂敢违命?不过有话在先,我若真的被难住了,作不出来,诸位可不要见笑哦!”
这一次,大家仍按上次的办法,点了两个字,一个是“蛟”字,一个是“断”字,而且指定嵌在七字句第四个字的位置上。
吴廷桢见点的是这两个字,的确有些作难了。因“蛟”是个名词,“断”是个动词,如何对得上?而且意思相隔太远,也无法把它们贯串起来。
正当吴廷桢苦思冥想,还未找到合适词语的时候,宋犖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吴廷桢看见宋犖坐的是一把垫着虎皮的交椅,忽地灵机一动,妙思涌出,遂念道:
射虎斩蛟三害尽,
房谋杜断两心同。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用的是晋朝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而下联中的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李世民时的两个贤相,一个是房玄龄,善于谋略,另一个是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配合十分默契。后来“房谋杜断”便也演化成了一个典故。
直到此时,众人才觉得吴廷桢的确是个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难得人才,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