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寓言二首
《寓言二首》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之一,选自全唐诗(册4 卷125 页1254a)。
-
赠东岳焦炼师
《赠东岳焦炼师》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27_16。
-
宿立公房
《宿立公房》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无言律诗,讲的是作者住宿在立公房的见闻感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
-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为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选自全唐诗卷159_2。王迥,号白云先生,孟浩然的好友,家住襄阳鹿门山,有时卖药。是一位隐居的高士。孟浩然也一生未出仕,二人都徜徉高蹈,交谊深挚。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
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诗的大意是这样:回想起与你分别的时候,我们一起泛舟的情景,仿佛昨天的事情。在夕阳的晚照中,我们坐在孤屿上,兴致勃勃。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 -
秋宵月下有怀
《秋宵月下有怀》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14首。此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触景生情,流露出诗人心中的闲愁。
-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之一,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7卷第13首。
-
寻梅道士
《寻梅道士》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
-
岁暮归南山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
送吴悦游韶阳
《送吴悦游韶阳》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17首。
-
寄赵正字
《寄赵正字》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0首。
经历风尘,饱经沧桑的王昌龄,见到知己赵正字未能为世所用,于是写诗劝告他。赵氏倦游归来,大可隐居高卧,享受着清幽的书阁竹园,过着寂静无忧的生活。如果他的用世之心仍然强烈,诗人还是要劝诫他择木而栖,贤臣选明主而事。一片深情,溢于言表。该诗曾被某些作品断章取义当做是描写男女之情。 -
齐州送祖三
《齐州送祖三(一作河上送赵仙舟,又作淇上别赵仙舟)》是唐代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祖咏而创作的五言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35首。此诗开头写故友刚刚相逢,旋又匆匆离别,一笑一泣,聚短离长,感慨万分;后六句全写祖咏走后,作者伫立江边凝望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此诗所叙之别情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尤其是结语,有言尽而意不尽之效果。
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 -
菩提寺私成口号
《菩提寺私成口号》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选自全唐诗卷128_82。
据 旧唐书·王维传 “禄山陷两京,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又据载,安禄山大宴凝碧池 ,“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青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青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 。”明皇杂录此时,王维被拘禁在菩提寺 ,好友裴迪来探望,谈及此事,王维听了悲痛万分,于是,作五绝、七绝各一首,此为其一。
诗中充溢着亡国的悲痛和思念朝廷之情。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肃宗自凤翔还长安,凡作过伪官的,都以六等定罪,而王维则因为这首“凝碧池”诗得到过肃宗的嘉许;又加上弟弟王缙平乱有功,请求削官为兄赎罪,得到特别宽恕。
这首诗前三句逐层描写国破之哀。首句哀民生凋敝,宫室遭难,满目烟尘。第二句哀盛世之不再,天子蒙难,百官流离,第三句哀宫室之荒芜唐代宫中多植槐树,如今 ,人去楼空,玉阶蒙尘,秋风瑟瑟,百树凋零,一派冷冷清清的凄凉景象。前三句写不幸,第四句则笔触一转,写乱贼之“庆幸 ”,他们狂妄自得,宴饮庆祝,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哀痛。
这首诗是动乱时代的实录,苦难心灵的低吟。诗人天性软弱且又陷身贼中,因此诗作没有采取激烈的语词来大胆指斥叛贼,而是以低沉呜咽的语调倾诉了一种哀其不幸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
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为隋朝杨广所作。
-
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
《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为唐代诗人所作。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
洞庭湖寄阎九
《洞庭湖寄阎九》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1首。此诗以洞庭湖为题,是寄给一个朋友阎九的。诗人妙化典故,借景抒情,将自己希望出仕、希望朋友帮助的心情描摹了出来。
此诗大意是说:洞庭湖到了秋天水涨,很阔大了,我也想乘船回襄阳去。接着就用二联描写湖水之空阔,只见水天一片,分不清那儿是楚,那儿是吴。这地区是古代是楚接境,向来称为吴头楚尾。江水和树木都隐没在空虚渺茫之中,湖与海好象也合并为一了,这一句的意义是说湖广大得象海了。最后二句说:等你来做我的船,大家一起渡过这个大湖。这一联的意义和赠张丞相诗一样,用一个双关的“济”字,用舟楫作比喻,就从写景转入为抒情。大约作者希望等阎九回来,给他做一个介绍人,向达官贵人推荐一下。末句说“相将济巨川”,可知是双方有利的事。 -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6首。
-
送崔五太守
《送崔五太守》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之一,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97首。
-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12首。这首诗就是席上应酬的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第一句就是说有“高节”的人世上很少,而在人烟断绝的地方却有身份低下情操高尚的人。下面一句,徒不知道是不是仅仅或者空,徒然之意,如果这样理解就是说对方只重视人文(人事和学问吧),我却追求与自然相顺应。不过这样解释不是有点贬低对方夸耀自己的意思么。
后面一句是说万物的始端是多么遥远啊,后来群物都完备了。后稷和重黎都是上古时代传说的人物,后稷主管农事,也好像是掌管土地的神,当然不是那种各处的土地神小老头。重黎应指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书·吕刑》:“乃命重黎 ,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孔传:“ 重即羲 , 黎即和 。 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 这句也是说远古时代的事。
下面两句写景,豫的意思是欢乐或者舒适的意思,这里是使动用法吧。最后一句结尾,意思也很明了。这首诗就是席上应酬的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为唐代诗人王勃所作,选自全唐诗卷17_39,全唐诗卷55_11。
-
倬彼我系
《倬彼我系》为唐朝王勃的一首四言古诗,选自全唐诗卷56_49。
此诗为四言古体诗,是诗人对自己早年未冠出仕进行反省。 在这首诗里,王勃追述了祖先的踪迹。出自于周,居于卫而仕于宋。后居于太原,又迁于河曲汾浦。
这首诗颇具自传或家谱似的性质。王勃的哥哥王励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倬彼我系》,舍弟虢州参军勃所作也。伤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不得如古之君子四十强而仕也。故本其情性,原其事业,因陈先人迹,以议出处,致天爵之艰难也。”
说明王勃写此诗的原因。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惶恐和无奈,尤其是对自己不能履行孝道充满自责和愧疚。
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澨:随着西晋的灭亡,士大夫分崩离析。作者的家族从太原迁往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