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4期

美国现代诗选十二首

作者:赵毅衡

字体: 【

于明尼苏达州马迪森市附近一个农场。一九五八年他创办《五十年代》杂志(后来依次改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成为反学院派诗的一个集合点。他主要靠诗歌朗诵和翻译谋生,但他是个多产诗人,七、八十年代以来几乎每年要出版一本诗集。
  布莱也是美国当代最活跃的诗歌翻译家,出版了三十多本翻译诗集,他也译过中国古典诗歌,但他把译中国诗与自己的创作混编。他自己认为他的一些作品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那种在景色描写中隐藏着深远的意境的技巧。布莱后期的诗风更趋于明朗,开阔。
  一九六八年布莱的诗集《身体周围的光》获美国全国图书奖。
  
  午后降雪
  
  1
  草被雪掩埋了半身,
  这是一种近黄昏才开始的雪,
  现在青草的小屋已经变暗。
  2
  要是我伸出手,伸近地面,
  我可以抓到一把黑暗!
  黑暗一直在那儿,我们没注意。
  3
  雪越下越急,玉米垛渐渐消失,
  而谷仓却渐渐靠近屋子。
  在越来越大的风雪中,谷仓独自走近。
  4
  仓里全是玉米,正朝我们走来
  就像海上的暴风中巨舶漂向我们;
  而甲板上的水手眼睛瞎了多年。
  
  看电视
  
  声音听来对耳朵实在太响,
  我们身体的细胞发出回应的吠叫,
  很快内部街道充满了狗嗥的合唱。
  
  我们看到着陆的飞机降下,
  黑色的汽车滑行最后停住,
  清教刽子手解下了他的枪。
  
  狂野的狗撕下鼻子和眼睛
  衔着它们沿街一溜烟逃走,
  身体撕下自己的手臂扔到空中。
  
  侦探把五千五百万人拖进他的枪里,
  他们睡眠不安,如空袭下的伦敦,
  在倾斜的黑暗中,他们的背脊佝偻。
  
  灵魂的纤维慢慢地散开:
  精神破裂,冒出一股灰尘,
  好像内布拉斯加一所房子突然爆炸
  
  菊
  
  (为爱菊的陶渊明而作)
  1
  今夜我奔驰在月光下!
  深夜才跨上鞍。
  马自己找路穿过荒芜的耕地
  漆黑的影子引导着它。
  2
  离院子一里路马就直立起来,
  它太高兴。漫无目的地
  穿越田野,无所事事,真叫人舒畅,
  肉体活着,就像一株花草。
  3
  从淡色的道路上归来,
  晾着的衣服多么安静!
  当我走进书房,门边
  白色的菊花在月光下!
  
  赖特诗二首
  
  詹姆士·赖特(James Wright),赖特是五十年代末期出现的一个音调不凡的诗人,可惜过早逝世,结束了他大有前途的诗人生涯。但他留下的诗篇已足以在美国当代诗歌史上占一席之地。
  他起步时就以罗伯特·弗罗斯特为师,对于一个在“垮掉一代”风靡全国的五十年代末开始写作的诗人来说,这的确是独具慧眼的选择。他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义的细节。他也写城市生活,但他笔下的明尼阿波里斯闹市是如此凄惨,似乎人人都应该挣脱工业社会的束缚,到大自然中寻找安宁。
  在出了两本诗集之后,赖特狂热地爱上拉丁笑洲诗人聂鲁达等人的诗,他自己的诗风也转向超现实主义,因此与布莱等人的“新超现实主义”合流。但这种发展只是他早期诗风的延续而并非改宗,他笔下的大自然景色现在被赋予深层意识的暗示,变成了比以前更复杂一些的象征。
  赖特与许多现代美国诗人一样,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崇拜者,白居易等诗人简朴明快的意蕴使他倾倒不已。他甚至仿照中国诗那样用很长的标题。可以说,他在将东方情调糅入西方技巧上有独特的成就。
  赖特出生于俄亥俄州,就学于肯庸学院,但从没有接受新批评的教义。他终身在大学里教书,但创作很丰富,共有十本诗集。其《诗合集》获一九七二年普利策奖。
  
  在明尼苏达松树岛威廉·达费的农庄躺在吊床上作
  
  头上,我见到青铜色的蝴蝶
  沉睡在黑色的枝头,
  在绿阴中被风吹动,像片叶子。
  山谷下,空房子后面,
  牛铃一声接一声
  走进晌午的深处。
  
  我右边,
  两棵松树下,铺满阳光的田里,
  去年马匹遗下的粪堆
  发出火光,变成金黄的石头。
  我仰身向后,当暝色四合,
  一只幼鹰滑过,寻找他的家。
  我已经虚度了一生。
  
  冬末,越过泥潭时,想起古中国的一个地方官
  
  白居易,落发纷纷的老政客
  何苦徒劳呢
  我想起你
  揣测不安地进入长江三峡
  纤夫拉着你的船逆流而上
  送你去忠州城里
  混一个什么官差使
  我猜想,你到达时
  天已经黑了
  
  但现在是1960年,又快到春天了
  明尼阿波斯利城的大石头
  造成了我独有的沉沉暮色
  还有纤绳和激流
  元稹在哪儿,你的好友住哪儿
  大海在哪儿,那曾融化了整个中西部的
  无边寂寞的大海 明尼阿波斯利又在哪儿
  我什么也看不见,除了那株可怕的
  经冬而逾黑的大橡树
  你在山那边找到孤零人的城市了吗
  还是紧握着那条磨损了的纤绳的一头
  一千年都没有放
  
  金耐尔诗一首
  
  加尔威·金耐尔(Galway Kinnell),金耐尔是六十年代成名的诗人。大战复员后,他进了由著名新批评派评论家布拉克墨尔主持的诗歌讲习班,开始诗歌创作生涯。五十年代他在法国教书,深受法国现代诗歌影响,他抛开新批评派传统,转向惠特曼和威廉斯。一九六○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就表明他从独特的角度走近了美国当代的“开放体”诗歌潮流。
  六十年代中期之后,金耐尔的诗风趋向一种略带抒情的风格。但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半吐半露的感情与复杂的象征纠结在一起。金耐尔自称是在向内心荒莽的黑暗进行探索,而大自然则充满了我们难以理解的意义,因此也有不少论者认为他应当归于新超现实主义诗派。
  
  第一支歌
  
  伊利诺依正是黄昏,那小男孩
  整整一下午在拉牛粪,
  此刻趴在篱笆上,精疲力尽
  累得要哭。暮色越来越浓,
  他开始听见池塘青蛙鸣叫
  在他耳中奏出青蛙的欢快。
  
  不久蛙声变得悦耳,这小男孩,
  在烟雾弥漫的伊利诺依黄昏
  倾听,而从田野里走来两个孩子
  手里拿着玉米秆做的土提琴,
  他们在玉米秆琴弦上打松香,
  三人坐下,拉出他们的欢快。
  
  这音乐真动听,青蛙,男孩,
  在这越来越浓的伊利诺依黄昏,
  天黑还在玩,不顾肩膀疼痛,
  他佝偻的身体,从这玉米秆里
  得到第一支幸福的歌,这歌声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