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3期
当生命与语言相遇
作者:张清华
字体: 【大 中 小】
时曾说过,他们具有可以“通过细节直接通向存在”的能力,而在前代的诗人那里,必须通过整体和观念化的建立,来搭建其通向存在之梯。在郑小琼这里,我的这个说法可以再次得到印证,她的充满暗示性和弥漫性的语言,他对富有原始根性的词语的得心应手的运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整合力和弥漫性。
说到原始根性的词语,我还想谈一谈她的诗句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一个意象——铁。“铁”的频繁出现在郑小琼这里不是偶然,铁的冷硬、铁的板滞、铁作为工业化生存的象征,作为流水线一般的生产程序的隐喻,作为与细弱的人性与肉体相对照的异化力量的化身……在表现“工业时代的美学”方面,它可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铁是黑暗和秩序,也是心灵和命运。它统治着这个世界,这些血肉之躯的生命,让他们更显卑微、无力抗拒。某种程度上,如果说郑小琼的诗歌是有着不寻常的美学意义的话,那么她为这时代提供的最具有隐喻的扩张意义的,就是这以“铁”为关键词和标志的冷硬的工业时代的新美学。
除了语言的原生性和表现力之外,能够确证她的诗歌能力的,还要推她迄今已数量惊人的长诗。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累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像《完整的黑暗》、《进化论》、《幻觉者的面具》等都属于后者,限于篇幅,这里不准备展开谈她的这些作品,但我必须说,这些作品将奠定郑小琼作为一名很重要的诗人的地位,它们表明,其作者的“身份”绝不是一个“打工者”的名词就可以涵纳的,这是一位有着坚实的文化支持力量的诗人,她的思考包含了现实、历史、哲学和文化的广大领域。请读一读她的众多长诗中的一首《魏国》中开头的句子:
巨大的悲剧在旷野上弯曲,沿着秋天的头颅
它们返回一株植物的肩膀
庄子,一只蝴蝶,飞过魏国
混沌和辽阔的语境,构成了她超越力量的诞生背景和源泉,与此前第三代以及其他优秀诗人的长诗写作一样,郑小琼具有“开辟空间”的能力,长诗的规模和容量需要这种空间的开辟,需要放置巨大思想与结构的场域。她的诗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无可置疑的才华。
无论从哪方面看,郑小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颗真正的“新星”,尽管她的作品在局部也许还有粗糙和芜杂之处,有着稚嫩的痕迹,但毫无疑问她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好的诗人、重要的诗人的条件和质地。这非常令人振奋,我原来一直主观地认为,随着市场化社会和它的价值观的弥漫,随着娱乐文化对新一代人群的精神世界的“淘空”式占领,不会再有具备文化担负能力与责任感的一代了,然而郑小琼的诗歌教育了我,让我真切地感到思想之血的在生命中壮观的传承和流动。让我知道沉舟侧畔,病树前头,精神的道路永远不会停滞,火光在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