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
中国节
曾记否,带上纸钱祭亡灵,思念涌上心头;
曾记否,挤上岸头看龙舟,欢呼响彻云霄;
曾记否,摆上月饼赏圆月,甜蜜至今难忘;
……
“节日”,多么温馨的字眼,带着心中那份莫名的感动,让我们去古诗词的花园中采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中,有小孩的欢呼,有大人欣慰的笑容,更有大伙儿满怀的期待。春风中,屠苏酒飘香,飘进各家满屋的吉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携一家老小逛庙会,看得彩灯千盏,猜中灯谜无数,共享这“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热闹。“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是游子对故乡一线牵的思念,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始终放不下的故土情思……
那些溢满人心的甜蜜,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好似天上的明月,永远朗照在中华民族的上空。可当我再仰望这轮明月时,只见西天的云朵正悄悄隐去它的光彩,模糊它的面容。是不是圣诞节的狂热冲淡了春节的温情,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花香延误了牛郎织女的相约,是不是芭比娃娃的大眼睛夺去了花灯的明亮?
我们不排斥外来文化,增强文化交流固然是好的,可是面对生活中泛滥的西方文化元素,我们不禁要大呼:中国节!我们自己的节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像一颗闪亮的明珠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而节日的深沉内涵也是对我们的思想充电,情感充电:清明怀故亲,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在文化传承中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绝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一概拒绝,墨守成规。适度接受优秀的西方文化,有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活跃我们的思想,并向中国节日注入新的生命力,适应时代的潮流,让民族文化不断完善,为世界所接纳。
民族文化起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是它,是端午节的精神,激励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面对强敌,视死如归!是它,是中秋节的传说,给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期待,“嫦娥一号”满载九州的梦想胜利飞向久违的月宫!是它,是春节的牵挂,让“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企图在人民的思念浪潮中沉没!它像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手,无论何时,都牢牢地将宝岛台湾与大陆相连。
如今,韩国正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甚至将端午节申请为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令无数中国人愤愤不平。但是,空有一腔愤懑是远远不够的。今年,我国已颁布新的节假日法令,突出了中国节的地位。这说明,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发扬中国节的必要性,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关键还在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共同坚守这共有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评:
作者引用古诗词,再现美好的情境,带领读者感受浓厚的民族节日气息;指出民族节日主题,揭示其意义,弘扬其传统;正视西方节日对中国节日的巨大冲击,关心当代文化现象。表达了对“中国节”的热爱、担忧及期待,引人共鸣。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提出要兼容并收,完善民族节日,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颇具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结尾发出呼告,深化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