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
故乡的秋
故乡的秋
还来不及让我有察觉的机会,秋天就这样静静地去了,带着一丝丝说不出名堂的忧郁,只怪秋天来得太早、去得也太早。
那已逝的秋日,落叶伴随书声幽幽地飘落。校园的秋天没有李清照的“遍地黄花”,有的只是早晨那特有的雾气,带着几分梦幻与迷茫,轻松地将你萦绕,伸出手,秋天就这样在你指间溜走了。喜欢宿舍里的那扇对着农田的窗户,每每临窗远眺,无意间看到前两天还密密的树苗,如今已经稀疏得只剩下几片树叶了,而河岸边的野菊却一束束开得正旺,田埂上也堆积着金黄的秸杆——这才猛然察觉,秋天已经差不多要过了,心中顿时涌上一股酸楚:也不知故乡的秋怎样了?
立冬那天早晨,迎面而来的依旧是秋天特有的雾气,一粒粒水珠沾满了我的睫毛,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不禁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动:回家了,回家了。身后是静伫了几十年的老宅,身前是熟悉的小河,而遮盖住我的仍然是一棵棵的大树。
闭上眼,聆听着故乡的秋,听树叶随风盘旋而落,摩挲着大地,听秋风低吟着拂过耳旁,听河水潺潺地浅唱秋的韵味。
踱步前行,脚下发出“沙沙”的声音,满地堆积的落叶软软的、松松的,跟拂地的秋风静静地凄唱,不远处的田野还散发着收获的稻香。
望着寂寥、肃穆的大地,伤感顿时涌上心头。蔚蓝深邃的天漫无边际的延伸向远方,掠过的飞鸟三五成群,叫声悠远冷清。偶尔飘过的朵朵白云,载着秋的忧郁远去了……
故乡的秋,美得有些凄清,美得有些寂寞,当冬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念念不忘的却还是故乡那时刻萦绕在心头的秋,再回到学校,每每一个人静下来,闭上眼:故乡的老宅、故乡的小河、故乡的大树,还有那飘落着的秋叶……
主题点评
许多文人在对于自然景物的接触中,往往激动自己敏感的艺术神经,由此而引发一些联想和遐思,诸如名山大川、阳光彩虹、清风朗月、花鸟虫鱼、四时美景……无不感于心,发乎情,而形诸文。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就是在各种情境中的感情释放和精神寄托。
这篇“故乡的秋”以细腻委婉的笔触生动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清的秋景以及藏于内心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留恋之情,以及压抑、落寞、忧郁的复杂感情。
应该说,人生十五、六岁,好比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心灵世界应该是明朗的天空。而作者偏偏对这凄楚、萧条的深秋之景情有独钟,偏偏念念不忘故乡此时的浓浓秋意,刻意渲染这样孤寂、冷清的情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自己不能够开怀?是生活的压力?是学业的繁重?还是思想中承载的过重?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相信不同读者的体味也会各不相同。
布局点评
这篇寓情于景的抒情散文,在布局架构上紧紧围绕着深秋的景物描写抒发思想情感,形成贯通全文的内在文脉,结构严谨,表达灵活,形散而神聚。
开头部分,概括地写秋天的来去匆匆,来不及让自己细细感受和欣赏。
中间部分,具体描述深秋校园和故乡各自不同的萧索、苍凉的秋景,表达自己忧郁的情怀。
结尾部分,抒发自己回到学校后,对故乡和故乡的秋景无限眷恋的情感。
选材点评
本文的主题是由情感领起的。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为了使郁结心中的情结得以抒发、表达,作者在选材上,着眼于萧索的深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在情感的引领下,作者捕捉到了一个个令人触景生情的自然景物镜头,写落叶“伴随书声幽幽地飘落”,写早晨的雾气“带着几分梦幻与迷茫”,写野菊、田埂、雾气、大地,还有“偶尔飘过的白云”……无不彰显了作者忧郁的悲秋情怀,使作者郁结于心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释放与宣泄,同时升华和深化主题。
语言点评
本文语言流畅、自然、优美。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如“听树叶随风盘旋而落,摩挲着大地,听秋风低吟着拂过耳旁……”“满地堆积的落叶软软的、松松的,跟拂地的秋风静静地凄唱”“蔚蓝深邃的天漫无边际地延伸向远方,掠过的飞鸟三五成群”等等,营造出了深秋独特的情境氛围,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建议
散文写作中,如何自由放飞思维,既做到开合自如,又能张弛有序?如何做到形散而神聚?如何突破肤浅,使主题深化?如何正确运用各种表达手法使文采焕发,引人入胜?许多人认为,提升散文的品味,第一要紧的是阅读,尤其要从古今中外的散文精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同时,要深入了解社会,关注现实,不断扩充自己的素材积累。唯有做到成竹在胸,才能在画中尽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