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的相关传说

作者:佚名 字数:5841 阅读:424 更新时间:2016/06/09

日全食的相关传说

 

 

日食一词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魏运亨    新华网

7月22日将发生一次百年不遇的日全食。您可知道,“日食”一词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此后2000多年间,历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文章中多次写到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

    我国日食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仲康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但最早的“日食”一词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交》。这首262个字的诗开篇八句写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是,进入十月,在辛卯这一天发生了日食,这很不好。过去发生过月食,今天又发生日食,天下的老百姓真是可怜啊。据学者考证,这首诗作于周幽王元年。虽然古人尚无法科学解释日食现象,把其作为一种不祥之兆,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还是准确的。据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这首诗所写的日子里确实发生过日食。

    记者检索发现,我国历代诗歌中有不少咏日食、月食的作品。例如唐代诗人孟迟在《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中写道:“譬如天之有日蚀,使我昏沉犹不明。人家敲镜救不得,光阴却属贪狼星。”另一位唐代诗人卢仝的《月蚀诗》中,有“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的句子。宋代文人姚勉有一首题为《日食罪言》的长诗,详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其中有“儿童忽走报,日壁无全规。仓忙出仰视,如月初蛾眉。金乌失焰彩,玉象潜光辉。苍天玳瑁色,列宿争依稀”之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日食发生时,朗朗乾坤顿时变成黄昏甚至黑夜,常引起古代人们精神上恐惧不安。实际上,此时地面天气确实也在相应发生着异常甚至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地面天气变化天文学是不研究的,又不属于气象部门正常的业务范围,因此历史上鲜有这类研究报告问世。

  有幸的是,1955年6月20日,亚洲地区有一次日食。日全食区虽位于我国西沙和中沙海区纬度,但我国北纬30°以南地区食分都在50%以上,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西南地区更在75%以上(日全食时为100%)。而且,日食不仅正好发生在全年太阳高度最高的夏至日附近,而且发生在一天中太阳最高的中午前后,因此是一次极难得的观测机会。当时中央气象局(今为中国气象局)为此曾下文南方气象台站,要求进行日食气象观测。美中不足的是,6月20日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雨季,是日许多地区有雨,仅广东和海南省天气条件尚好,因此日食气象变化也最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1.气温逆降急剧。查阅我国当时南方气象台站报表,发现有数十个气象台站有日食气象观测记录。气温变化以较晴的深圳最为显著。日食开始前4分钟即10时32分时,深圳气温为30.2℃,随着食分的增大,气温反常地从上升逆转为下降,食甚时(12时11分)降为26.3℃,即逆降了3.9℃之多。食甚后气温重又上升,复圆(13时29分)时回升到29.2℃,仍未达到日食开始前的温度。

  2.地面温度的变化比气温更大。这是因为气温昼升、夜降的热、冷源都在地面。可惜深圳没有地面土壤温度的观测报告,另选海南儋县为例。儋县初亏时气温32.4℃,食甚时30.2℃,即因为天上有云,日食过程中气温仅逆降了2.2℃。可是地面温度却从42.9℃剧降到32.5℃(复圆后升到51.4℃)即剧降了10.4℃!估计深圳当时地面温度变化比儋县更大。

  3.日食温度变化入地深度只比10厘米略深。可贵的是,海南省琼海气象台在日食过程中每4分钟观测一次气温,这使我们能够知道日食过程中气温最低的时刻不是发生在食甚,而是食甚后约半个小时,虽然气温不过比食甚时低0.2℃。琼海每4分钟一次的地下温度观测还揭示了日食造成的地面温度逆降一般只影响到10厘米略深的地方,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地下15厘米深度上,日食时温度已不再逆降。

  4.空气相对湿度明显逆升。日食时地面大气的相对湿度也有急剧变化。本来,在无日食的正常情况下,午后最高气温出现(约14时)前,相对湿度规律性持续下降(因气温持续上升),可是日食过程中因气温出现逆降而使相对湿度逆升。例如深圳从初亏时的71%突然逆升到食甚时的88%。食甚后虽恢复正常下降,复圆时降到78%,但仍高于往日。

5.日食使中午变成黄昏月夜。各地描绘日食时的天空变化很有趣。例如广州气象台记载:“食甚时太阳光度甚弱,大约比平时减弱80%,阳光照在人身上也没有往常那种热的感觉。整个天空像月夜”。广西百色报告说“地面上呈黄褐色”。广西南宁和北海分别描写天空呈“黄昏暗惨色”和“阳光很弱像傍晚”。云南丽江则记载了云色的变化,说透光高积云“云色淡黑,浓淡不匀”。最有趣的是,西藏拉萨气象台观测组记载了在日食过程中曾两次闻鸡啼,第二次还叫了数声——可见连公鸡也上了日食的当。

 

日食,俗称“天狗吃太阳”,是因为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成一直线时,月亮挡住了地球上日食地区天空的太阳所致。由于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亮是它的背阴面,月亮不发光,因而“天狗”是黑色的。图为日食形成原理示意。资料图片

日食传说:天狗还是蟒蛇食日?恋人互相追逐?

何辉、王荣海、肖伟英、张灵灵    长江商报

日全食几分钟 温度下降15C°

  原来光芒四射的太阳,突然间缺了一块儿,接下来缺口越来越大,直至整个太阳完全消失,红太阳竟然成了“黑太阳”。太阳被“吃了”?白天变黑夜了?……在古代,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当日食出现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被认为是一种凶兆,曾经也出现无数神话与传说。

  在7月22日日全食来临之前,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高布锡为读者讲述了人类探索日食的经历。

  高布锡说,日食是太阳圆面被月球遮掩的现象。由于太阳与地球、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有些许变化,月亮投向地球的影子略有长短,形成的日食也分为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几类。

  日偏食与日环食的过程和日全食大致相同,但没有食既和生光这两个关键的环节,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因此日偏食和日环食的可欣赏度不可和日全食相提并论。

  有资料记载,1901年至1999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共计228次日食记录中,日偏食78次,日环食73次,日全食71次,混合食6次,主要的三种日食发生的几率差不多,而混合食明显最为罕见。

  在日食的发生过程中,太阳和月球相对位置改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月球运动。每次日食,月球总是从太阳视面的西边缘进入,逐渐遮挡太阳,最后从东面移出。高布锡说:“在日全食的那几分钟,温度会下降15C°~20 C°,气压也会有变化,风力加大,对高空作业有影响。”

  7月22日即将出现的日全食,究竟是多少年一遇?高布锡分析:“对于一个定点来说,日全食出现一次的时间通常是300年到400年,在不同地点出现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

  高布锡介绍,这次日全食带有230多公里,长江东行,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上海等许多大城市都在全食带内,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偏食。

  “从全球范围来看,日全食并不罕见。但问题在于,日食发生时,只有在地球上某一条狭长的‘食带’上的人才能看到,而不像月食发生时,近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一睹为快。”高布锡解释道,日全食“平均每300年一次”,是要加限定词的,即“对某地来说”。

  高布锡说,日全食无论多少年一遇,可以确定的是,它是非常壮观瑰丽的天文奇景,对于大多数武汉人而言,一生也许就这一次观赏机会,值得为它驻足。

日食传说·天狗食日

  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却生性暴戾。天上玉帝知道后,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日夜修炼,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账。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

日食传说·各地

  斯堪的纳维亚人则认为日食发生的原因是两只叫做“斯科尔”和“海蒂”的天狼在互相追逐。

  印度神话中,人们把太阳的突然消失归咎于一个叫做“拉胡”的魔鬼,认为是它把太阳咬了一口,造成日食。

  印加人相信,神话中有只称为Ccoa或K'owa的猫,它只要一甩尾巴,就能呼风唤雨。而日食(当地称为Inti Jiwana)和月食则是Ccoa发怒的表现。

  古埃及的太阳教徒相信,存在着一只食日(指太阳神Ra)的蟒蛇Apep。另外有些埃及传说记载,日食的发生是因为一只想在天庭称霸的秃鹰企图夺走太阳神的光芒。

  非洲一些民族认为,太阳和月亮本是一对恋人,他们追逐时就发生了日食。

日食传说·记录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找到了日食的规律,并学会用文字记录日食发生的全过程。

公元前1961年 第一次有记录的日食

  《尚书·胤征篇》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夏朝仲康时代有一次“天狗吃日”,这时侯,天官应向朝廷上报,并让天子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但天官羲和因为酗酒误事,没有在第一时间观测到这一天文现象上报朝廷,惹怒了大帝,羲和被斩。

  这次记录也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

中国汉朝 基本预报日、月食

  唐朝的天文历法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李淳风就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的奇人。

  李淳风认为,大唐盛行的《戊寅元历》有诸多失误,他于是自编了一部全新的历法,献给朝廷。

  有一年,李淳风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朝廷按旧历法颁布的历书中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就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结果证实李淳风的历法预言正确。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1868年 人类在日全食中发现氦元素

  1868年8月18日,在现在孟加拉国附近,有一次条件比较好的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冉桑在观测日全食时,看到日珥光谱里有一条奇特的黄线。这条黄线跟钠线的位置虽然相似,但不是钠,而是一种未知元素。后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Helium(氦),源于古希腊语,是“太阳元素”的意思。

1919年 科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日全食

  1801年,德国天文学家Soldner根据牛顿理论预言,当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受到引力的作用会发生偏折。

  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日全食观测是1919年5月29日,英国爱丁顿的验证广义相对论的观测。当时拍摄了日全食期间太阳附近的恒星,并与非日食期间拍摄的同一天区的恒星位置进行对比,测定了太阳引力造成的星光的偏折。

1997年 20世纪中国境内最后一次日全食

  1997年3月9日,在中国的“北极”——漠河,20世纪我国境内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与2500年才回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同现苍穹。日全食和亮彗星这两种特殊的天象的发生和出现,十分罕见。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世界十大自然奇观【组图】 下一篇:中国漆器艺术欣赏【多图】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