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青实验学校语文高级教师 刘继鹏
经常会有同学问,在中考中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出类拨萃”。我以为第一要着就是“深入揣摩,匠心独运”这八个字。所谓“深入揣摩”,就是深入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其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准确把握。有了深度,立意就可能胜人一筹;有了广度,选材就可能与众不同,这样才可能使自己的文章“独领风骚”。这个问题空谈无益,不如看看以下实例,或许可以得到启发。
【试题】
请以“营养”为话题作文,600字以上,不要写诗歌。
【审题】
面对此题,必须思考以下问题:
一、什么是“营养”?营养是有机体从外界吸收的以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养分。所谓“营养”必须是“必需”的,能吃的能吸收的不一定是“营养”,有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必须分辨“益”和“害”。对于人类来说营养包括两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
二、如何对待“营养”?有“营养”的确实是有益的,但也不能不分具体情况样样都“吃”,过分地“填”,“有益”也会变成“有害”。
三、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营养”?物质的营养我们并不匮乏,我们最缺的是精神营养。那么,自己、学校、家庭、社会在这一点上是怎么做的?缺乏了必要的营养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我们现在和今后应该怎么办?
这样一思考,就把题目的内涵基本弄清了,选材立意也就不成问题了。
【实践示例】
此题曾在小记者培训学校进行过写作实践,同学们在写作此题中的成功之处可以参考借鉴。
一、选材立意独辟蹊径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进行选材、立意,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直接从物质营养入手,以学校伙食或家庭营养进补为题材,进行记叙或评论,由吸收营养要全面或适当,推出要全面发展的主题;有的选择上网、看动漫为题材,表现要分辨益、害,吸收精华的主题;有的以学生负担过重,知识营养过分,影响精神营养吸收的事实为题材,呼唤真正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选择生活中的感人片段,从他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中吸收了“营养”(如教师、父母、邻居、路人、店员、环卫工人等),寓理于事,具体感人。
此外,名著、诗词、音乐、绘画、集邮、手工制作、小发明、山水、花木、地理、历史、报刊等,都成了很好的题材,围绕着“营养”这一话题,表达了各具个性的感受和认识,旨趣异彩纷呈。
二、形式多样各显神通
在体裁和写法上,同学们也是各显神通。例如,有的写记叙文,记一位家长把孩子“填”成了胖墩,血压升高,行动不便,而且还让他进行“知识恶补”,弄得他身心两亏,反映了一些家长在物质营养和知识营养灌输上的问题;有的写议论文,评论一些学生泡网吧、迷动漫的现象,对比鲜明,分析深入;有的巧用某些广告,对其虚夸和危害进行讥评,夹叙夹议生动活泼;有的用书信形式,向同学谈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有的用网络聊天的模式,讨论争辩;有的写童话,叙述两棵小树的不同命运(一棵吸收营养,一棵处在污染之中);有的写寓言,写名著与日本有些不良动漫的不同遭遇;有的写微型小说,写一位成功人士因吸收营养而脱颖而出,因“吸毒”(吸收有害精神物质)而蜕化堕落;有的让孔子复活、上帝降临来观察评论人世的“营养”问题;有的以抒情的笔调写自己的读诗经历、感受,显示了唐诗宋词的营养价值和自己的成长……
三、拟题新颖引人注目
话题作文要自拟题目,题目好,一半文。因为好题目不但能吸引人,给人以好感,而且能显示文章的主旨、论题或重点,显示出作者的水平。同学们的有些题目就很精彩,例如《不胖不知道》、《脑白金“蛮灵格”?》、《山水润我心》、《血液里的光明颂》、《吃不消啦!》、《名著VS动漫——书城论“剑”》、《唐诗宋词,永恒的营养》、《孔夫子营养不良》、《营养!营养?》、《学生几多“贫血”儿》、《怪谁?——小树对话》、《我们不是“北京填鸭”》、《一句话的滋润》、《晨光里的吸收》、《沐浴地理的雨露》……题目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只要一看题目,就使人眼睛一亮,其内容和表达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考作文的试题,不管是话题还是直接命题,或者半命题,都明白易懂,不会设置审题的障碍。但是,我们仍然要仔细审题,以切合题目要求;要写出好文章,那就更需要深入分析题目,使自己的认识准确、全面而深刻,从而独特立意,巧妙选材,确定切合主旨的自己擅长的文体,灵活运用表现方法,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佳作来。
为了帮助学生的复习训练,特拟了五个作文题,并对这些题目作了简要提示,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不妨提起笔练习一下。
全命题作文
1、寻找
【简析】
这是一个取材广泛、抒写自由的题目。寻找的对象,可以是“实”的,如某一物体、某一事情的结果、某一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虚”的,如友情、亲情、真理、道德、本质、规律、精神、理想、目标、价值、快乐、幸福、宁静、自我等。写“实”的,不能仅限于记叙寻找某一物的过程,而应当在其中蕴含一定的感悟,显示一定的道理;写“虚”的,不能空洞无物,而应当在真实生动的描述或具体深入的分析中表现或阐明。
既是“寻找”,写记叙性文章的重点当然在“寻找”的过程,而且要突出“寻”的曲折和艰难;“寻找”可以有结果,也可以一时无结果,仍在“寻找”。写议论文的,就应当有理有据地分析、阐明“寻找”的必要性,“寻找”对于社会或自己的意义等。
2、补课
【简析】
“补课”一词有双关意义,既指学习方面的补课,又指其他方面的“补课”。
学习方面的补课,现在蔚然成风,学生大多有亲身的感受,对此进行记叙或评论并非难事;文章可以从社会、家庭或自身角度入手,材料也很丰富。但是,这方面的文章很多,要出新就比较困难。所以从这方面着手的文章,就大概只能在描述的生动、构思的精巧、形式的新鲜等方面,一较高下了。然而补课的心志或内容上,却也可以与众不同。
其他方面的“补课”,天地就广阔了。凡是有所不足的方面,都应当补课。思想、道德、品格、气度、心理等方面,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劳动等方面,生存技能、沟通交往、语言礼仪等方面——都可以入文。如此一来,顿觉“满园春色”、“气象万千”了。你只要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可以标新立异、独具风韵了。
当然,也可以把两种“补课”对照着来表现来议论,不过要注意把握重点,不可并列也不可轻重失宜。
3、呼唤
【简析】
呼唤,是一种真情,是发自内心的愿望,这种愿望是迫切的、强烈的。“只有发自内心的,才能进入内心”。所以,这篇文章首先要求的是真情实感。这种“真”来自两方面,一是所写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当然指的是符合生活真实,合情合理),不是胡编乱造、违背事理的,这种“呼唤”确实是这种“真”的自然迸发,绝不是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的;二是这种“呼唤”是感情真诚、强烈的,确实是源自内心的。
此外,“呼唤”也是一种迫切的需要,或是个人的、或是社会的、或是时代的;呼唤的主体可以是自己、是生活、是动物、是植物、是自然等等。这种“呼唤”的产生一定来自需要,所以要有充分的描述或分析,显示“呼唤”的迫切性、重要性或相关方面的意义,使人受到感染、震动、启发,与你共鸣。
由上可知,“呼唤”的方面是极为广泛的,读者可以自己思考,此处不再赘述。
4、珍惜自己
【简析】
我们常说,要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珍惜真情、珍惜金钱、珍惜生活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我们得首先“珍惜自己”。连自己都不珍惜的人,还希望他去珍惜什么呢?这里的珍惜,不是吝啬,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对自己负责,珍爱自己的生命,敬惜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不可随意浪费,更不可轻易自毁;人生不可虚度,更不可放任游戏。人之生死,都应重于泰山,问心无愧。
“珍惜自己”,就要有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就要不断培养自己的美德,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并且始终保护其不受玷污和损害,使自己在抗“污染”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里“珍惜”是重点、是中心,无论选用何种体裁,选择何种题材,都应围绕和表现这一点。“珍惜自己”还应注意和社会、时代结合起来思考。
此题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可以记叙,可以议论,还可以夹叙夹议;当然也可以采用文学体裁。应注意小角度入手,以小见大,日常生活和新闻报道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有关于自身或个人道德品质的素材都可以入文,都可以具体描述、深入剖析或提炼改编为文学作品。
5、校园新流行
【简析】
这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新闻性。所写的事物必须是在校园里“流行”的,尤其是“新”的。这种“流行”可以是健康有益的,也可以是有负面影响甚至是有害的;这种“流行”反映了学校的风气或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较为广泛的教育意义或警示作用。
此题是记实性的,或是现实评论性的,不允许虚构,必须实事求是地记叙或议论。记叙的,应当具体生动,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既是“流行”就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没有“面”,就难以表现其正面或反面的影响,难以突出和强化文章的主题;没有“点”,就难以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难以集中而形象地表现中心,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
“流行”有“正”有“负”,记叙时应注意褒贬色彩,结合恰当而精练的议论。这种“流行”发生在校园,所以记叙要生动活泼,富有青少年生活气息;议论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不要乱扣帽子,也不要过分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