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言语交际必须适应对象
34、言语交际必须适应对象
选自《简明·连贯·得体──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训练》(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有删节。标题是编者加的。
章熊 缪小放
言语交际必须适应对象的情况。同样的科学内容,用于科普读物和用于学术会议,文字就不能一样;同样是广告,面向儿童和面向老人,用语便不应相同。
语言的使用如果不适应对象的特点,交际就可能出现障碍。例如:
例①
程副司令员向她们挥手致意,针对叛乱平息,百万农奴即将彻底解放,欣然说:“乡亲们,天亮了!”天本来就没黑,太阳刚偏西,怎么又天亮了?别处的乡亲们极易理解的话,这里的乡亲们却不知所云……
(刘克《古碉堡》)
有时虽然没有使信息的传递出现失误或中断,但也会使对象不愉快,甚至造成心理伤害。例如作家萧乾曾因“残废”一词引起读者的抗议,他为此写了《这个词用错了》一文,坦率承认自己用词不当。这位读者的来函中是这样说的:
例②
你在文章中用的“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个“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在卖着你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去年三月,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
对象特点既包括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等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阿Q因为头上的癞疤,不但忌讳“亮”,甚至连“灯”也犯忌。交际时如果不注意对方的心理状态,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例如民间故事中说到朱元璋称帝以后,从前的穷朋友去找他叙旧,下面两段话说的是同一件事:
例③
a.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b.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的主意,叫你赶紧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这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民间文学作品选·朱元璋的故事》)
同一件事,说法不同,效果截然相反。一个使“龙颜大悦”,被封为御林军总管,另一个气得朱元璋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喊:“拉出去砍了!”这虽然只是一则故事,甚至是一个笑话,但是“应对得体”一直是我国传统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对得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揣摩对方心理,用最恰当的形式来取得预期效果。这方面的事例很多,《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社会需要推动了对交谈艺术的研究,交谈策略的核心,就是利用对方的心理需求。例如话剧《陈毅市长》中主人公对付“闲谈不超过三分钟”的化学家齐仰之的谈话:
例④
陈:我以为,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
齐:什么?我齐仰之研究化学40余年,虽然生性驽钝,建树不多,但举凡化学,不才总还略有所知。
勾起对方的好奇心之后,剧中人陈毅又欲擒故纵,直至对方完全入彀:
陈:(看表)哎呀呀,三分钟已到,改日再来奉告。
齐:话没说完,怎好就走?
陈: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嘛。
齐:这……可以延长片刻。
……
齐:学者以无知为最大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
请!
不注意对象特点,会使言语交际出现消极效应;研究并适应对象特点,则可以促进交际的积极效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和推销语言越来越引起重视。这类言语形式要想得到成功,必须深入研究顾客心理。
例⑤
不含胆固醇,绝无黄霉素(法国利士牌花生油)例⑥
首航于1947,年龄仅为两岁(新加坡航空公司)
例⑦
胡椒面、小茴香,花椒、八角和生姜,不用香油不用酱,包的饺子喷喷香。两角钱,一大两,买回家里尝一尝。醉倒新女婿,乐坏丈母娘。(吆喝调味品)
例⑤利用了顾客对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畏惧心理。例⑥勾发了顾客的好奇心。例⑦的特点在于它的风趣性,吆喝得风趣,就能引起顾客的兴趣。
言语交际是双方的共同活动,因此表达一方除了要考虑对方的情况以外,还要考虑双方之间的关系问题。双方之间关系不同(平等、上下、亲密、疏远……),用语随之不同。在我国传统家庭里,父亲对儿子说“给我老实呆着,不准出去!”这可能被认为是得体的,但如果儿子也对父亲这样说话,就要受到指责。同样的内容,双方关系不同,用语也不同。“好好儿走,别跑,小心摔着!”这是大人对小孩说的话,如果对老人,就不能用命令语气,多半要用祈使语气,比如:“您走好哇,慢慢儿的,留心脚底下,可别摔着了!”又比如请人吃饭,对熟朋友,可以直截了当地通知他:“明天到我家来吃晚饭。”对于比较疏远一些的朋友,口气就该委婉点,比如用问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您明天晚上能来我家吃个便饭吗?”倘若邀请的是一位贵宾,那就需要彬彬有礼,甚至可以带点“外交辞令”,例如:“如果能来我家聚聚,吃餐便饭,我们全家将感到非常高兴。”根据双方的身份、关系斟酌措辞,这不是虚伪,而是礼节。下面的语例既体现了双方的身份、关系,又揣摸了对方的心理,可谓措词巧妙。
例⑧
……上月李太太做生日,她已到了愿意人记起她的生日而不愿人知道她生年的时期,当然对客人说自己老了。大家都抗议说:“不老!不老!”只有陈侠君说:“快该老了!否则年轻的姑娘们都给您比下去了,再没有出头的日子啦!”
(钱钟书《猫》)
心中要有对象,这是使用语言的根本原则。在这方面,实用性文字用语平实,不容易引起注意。下面我们就引用一例,并略加分析。
例⑨
合成洗衣粉使用说明
1.本品是用化学原料制成的洗涤剂,具有同肥皂一样的去污作用。
2.本品适用于洗涤棉织品。
3.用干粉两汤匙,溶于约半脸盆温水中(约为千分之三的浓度)。
4.洗涤时先将衣物用清水浸透,挤干,然后放入溶液内,约浸二十至三十分钟后再洗(不要浸得过久,以免衣物受到损坏)。
5.如遇衣领、衣袖等污垢较重处,可撒干粉少许搓洗。如一次未能洗净,可用新的溶液洗第二次。
6.每次洗涤时,先洗白的衣物,再洗有色的或易于褪色的衣物。
7.衣物在溶液里洗过后,最好用温水洗一次,再用冷水洗涤。
8.本品容易受潮,宜放在干燥处,或装在瓶内,但受潮后效力不变。
××洗涤剂厂出品
这份说明书中的某些用语似乎是不科学、不周密的。“两汤匙”究竟是多少?汤匙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堆尖”和“平平”的区别。“半脸盆”更不明确,因为脸盆也有大小之分,而且小号脸盆与大号脸盆之间容积差别是非常大的。“温”水又是一个含混的模糊概念──究竟达到多少度才算“温水”?这些用语好像不准确,但对于一般群众来说,它又是便于理解,便于接受的。像这类实用性文字要考虑到广大对象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的习惯和一般家庭的设备条件。如果把上述语词统统换成精确词,换成“mg”“c.c.”和“°C”之类的符号,不但有些使用者会感到费解,而且一般家庭也不会为了洗衣服而专门购置量杯、天平和温度计。当然,含混不清也是应该避免的,所以第3条后面,作者又利用括号作了补充──“约为千分之三的浓度”,供达到一定文化层次的读者参考。洗涤剂不同于药品,它对溶液浓度的精确性要求不高,因此,在灵活度允许的范围内,这份说明书的语言表述应该说是清楚、明白的。此外,我们说上述用语适应群众需要,是指社会现状而言。社会发展了,用语自然也要随之变化。
由于缺乏表面效果,实用性文字在用语方面的推敲往往不为我们觉察,但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阅读指要
射箭要看靶子,写作要看对象,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中学生写作,往往忘记读者,结果变成“自说自话”,效果自然是不好的。本文从正反两方面举例阐明了言语交际必须适应对象的道理。作者认为,语言的使用要适应对象的特点,要考虑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这两个观点的?文章最后说:“心中要有对象,这是使用语言的根本原则。”作者怎样分析这个“根本原则”?对此你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