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题材
10、题材
选自《文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曹聚仁
某日下午,一位陌生的朋友来看我,他姓何。他告诉我:他曾写了很多稿子,投向各种刊物,十有八九是退回的,言下颇怪编辑先生的单看作者姓氏,不看稿件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的畸形社会中,稿件也是商品,编辑先生有偏见,也在情理之中。但写稿者的本身有缺点,亦不可不知。我当时就和他谈一谈“题材的看法”。我告诉他:我的学生中,文章写得好的,一班中也有七八个;可是难得有一两个能找很好的题材的。也许退回来的稿件,文章的确写得很好,题材却不十分好呢!我又告诉他:“有一回,暨南学生杨君拿一篇文章给我看,我说那题材很好,可是写得不好。后来那篇文章在《青光》上刊出,他拿来给我看,我说还是写得不好。果然他一探问,那编辑看中了他的题材。”
文章的好坏,何以决定于题材的好坏呢?因为每篇文章,你总提供一个意见。社会对于你的意见或淡漠,或共鸣,或反对,这并不是美妙的词语所能左右的。你有正确的意见,读者自然会有反应。我记得鲁迅先生有一回讲演,说起:“从社会科学走向文学的路是顺的,而从文学走向社会科学的路是逆的。”(大意如此。)这就是说,懂得了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现状有种种新的看法,可以找到许多新的题材,就可以有写不完的文章。且举一例为证:我住在真如南阳宅时,寓前破屋中一老妪忽然重病在床;我们的房东和她是亲属,也不十分关切。忽然杨家桥华夏大学的蓝牧师,天天派人送牛奶面包来给她吃,又送帐子来替她挂起来;有几天,蓝牧师还亲自来看她二三次。我心中大为惊异,以为教会中人毕竟有慈善心的。不久,那老妪死了,我们的房东向我来捐钱,我问她,蓝牧师捐了多少。他打个鼻铳道:“捐钱,做梦。他是想那老太婆把那点地基捐给教会中的,老太婆不肯盖手印,他还来管老太婆的事吗?”这题材,若在契诃夫、莫泊桑笔下,必是一篇动人的杰作;而我几次想动笔,终于写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我只知道这是一个好题材,可是我的解剖能力薄弱,不能透视过去。换句话讲,我还不知道从哪一点写起才是。
这便临到了题材的看法问题。单单说传教牧师口是心非,一切虚伪,似乎还太浅薄一点。即把蓝牧师的阴险暴露出来,似乎也还不够。必得把这幕喜剧中,蓝牧师进退失据的狼狈样儿,烘托出来,才算得尽职。这精微心理分析,就非有深的社会科学的素养,不能游刃有余了。所以我个人的愚见,以为做文章,分解一个好题材,先透视而后凝集,这工作,似乎比一切都困难得多。
阅读指要
本文告诉我们,题材是有好坏的,要找到好题材,必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懂得了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现状有种种新的看法,可以找到许多新的题材,就可以有写不完的文章。”作者“举一例为证”:知道了一个好题材,由于心理分析素养不够,解剖能力薄弱,几次想动笔,终于写不好。最后的结论是:“做文章,分解一个好题材,先透视而后聚集,这工作,似乎比一切都困难得多。”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如果认同,能否给作者的看法补充一些例证?你在写作中,有没有类似于作者的经历和体会?
至于读些甚么,我无法做限定的介绍,只好提出几个选择的目标。最近教育部重订课程标准,关于中学国文科的“阅读”一项分“精读”与“略读”二门。“精读”属于课内,“略读”属于课外。据闻这次新课程标准所定的“略读”的范围如下:
……
(乙)高中
学生各就其资性及兴趣,由教员指导,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散见各书之单篇作品及有价值之定期刊物。
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的“略读”教材,有较具体的分项规定,而对于高中,则只做概括的指示而已。
(1)因课堂所习的选文而旁及的。如因读《桃花源记》而去读《陶集》,读《无何有乡见闻记》(威廉·马列斯著),因读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而去读《论语》、《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等。
(2)中国普通人该知道的。如“四书”,“四史”,“五经”,周秦诸子,著名的唐人的诗,宋人的词,元人的曲,著名的旧小说,时下的名作。
(3)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如基督教的《旧约》,《新约》,希腊的神话,各国近代的代表文艺名作。
(选自叶圣陶《国文科课外应读些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