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个性化”问题之我见

作者:佚名 字数:6219 阅读:1122 更新时间:2016/06/09

1、作文“个性化”问题之我见

选自《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改。

刘锡庆

我个人一向认为:只要一提起“写作”,或一谈起“作文”,那指的就只能是:写作主体个人进行的、一种精神产品的独特制作。

作文,从来就或永远是写作主体自我个性的一种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表现”,是一种充满了主观情意和个性色彩的人格“呈现”,这难道还存有什么疑义吗?

过去,即“十七年〔十七年〕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即1949年到1966年。”期间,那时的文艺界领导人如周扬、林默涵等都说过:作家的写作是“个人头上冒烟的事业”──这实际上不仅说得很生动、形象,而且也说得很有道理。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在作家写作的领域里,要给予他们个人以想象和创造的更大自由、更多空间。

这虽然好像说的是作家的创作,但是其整个“精神”,我个人认为:那是和中小学生的“作文”全然相通或大体一致的。

现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了,它在“写作”(即作文)的目标及实施建议里,实际上都涵盖着或体现了作文“个性化”的正确要求。当然,“个性化”作为“写作”的生命和灵魂,它的地位、重要性,提得还不够鲜明、突出,但无疑这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语文“大纲”中说得最贴近、最明确的一次了。

“个性化”──作文“精神独创性”的凝聚

在谈“个性化”之前,弄清什么是“个性化”,显然是必要的。

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没有自由也没有个性。所谓个性,即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具有主体性的人,他(她)所具有的“人”的那种自我性、独特性。从哲学上说,即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的性格、人格特征。

个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个体表现,是个人所独有的种种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立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由于世界上并没有抽象的“人”存在,而只有具体的、个别的男人或女人、大人或孩子存在着,故共同的“人性”,也只能寄植在每一个个别、独特的“个性”之上。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个性”的关注、研究,才显得突出和重要。马克思人学思想认为:“有个性的人”或“自由个性”的充分养成,亦即所有人的“个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理想“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相反,封建专制、资本垄断,包括平均主义、个性禁锢等等,都是亟须革命扫荡的历史垃圾。

由此可见,人的“个性”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早在20年代,我国现代散文作家孙福熙就曾说:他所写的,即“寻求人类的大生命分配于各人的式样而记述其异同”(见《〈山野掇拾〉后记》)。所谓“人类的大生命”,就是“人性”;“分配于各人的式样”,即所谓“个性”。而“记述其异同”,就是写出各人的不同面目、特征来。这是说得极其深刻的──“散文”如此,一般“文章”写作亦如此。

以“文”而论,如用最粗的分类,那么所有的文章皆可分为“叙”、“论”两大类:凡“叙”(包括叙事写人、记游写景、抒情写心等以“形象思维”用来表“情”的文字)这一大类文章,都要求写作主体直接流露、展现出自己或人物的鲜明个性──无论是不是“文学”写作;而另一大类“论”(包括立论、驳论、论辩、说明等以“逻辑思维”用来明“理”的文字)的文章,虽不要求写作主体直接表现、展示自己或人物的鲜明个性,却同样从立论到论证都须“着我之色”,即打上写作主体深深的“个性”烙印。所以,不同类型的文章对“个性”表现形式、程度的要求可能有所差异、不同,但毫无例外地均须有“个性”这一点则又是完全一致的!

我一直这样认为:作文,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一切文章写作的“天性”就是独创和出新。它是既不能踩着别人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脚印走的。这样,它就必然是反模仿,反模式,反复制的;它也不能进行“标准化、流水线、成批量”的现代化工业生产!那么,这种“独特的精神创造”和“个性化”之间,又有何关系呢?

我认为,关系密切,互为里表:一个人有无个性或个性的强弱,决定了他有无创造精神或创造精神的高低;反过来,一个人有无创造精神或创造精神的高下,也恰切反映了他有无个性或个性的强弱。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始终是统一的。具有个性的人,必然是独立自主的人,必然是能动地创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越强,其个体性也就越强,能动性也就越突出。因此,一个人若有很强的“个性”,那他自然就会具有较好的“创造精神”;而一个人若无“个性”,那他也就很难有什么“创造精神”可言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作文的“个性化”要求,是其“精神独创性”的一个通道,一扇窗口,一种凝聚!

所以,我个人一贯主张,中小学生的作文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一切都是“有我”或“着我之色”的,也就是“个性化”的;但同时,一切又都是自己的发现、出新,亦即“独特的精神创造”的。这不恰是做到了“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了吗?

有人对写“我”、写“个性”,总是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只有写“英雄人物”“时代精神”等才有意义,而写“我”、写“个性”则太“狭窄”、“无聊”了。这是一种幼稚而糊涂的认识,是长期“左”倾错误所留下的后遗症!叶至诚《假如我是一位作家》,毕淑敏《我很重要》等文章,都已经从正面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对写作来说,“我”、“个性”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写作,都像马克思所竭力推崇的“莎士比亚化”(个性化)那样,而坚决拒绝所谓“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概念化)倾向;都只能是“从我出发写生活”(莫言)。

要注意:“个性”和“共性”本身就是对立的统一。当我们强调写“个性”时,它指的是包含、体现了共性在内的独特个性;正像我们强调不能忽视“共性”时,指的是寄植在鲜明个性之中的共性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一切作文提出“个性化”的要求,是完全符合写作这一行为的内在性质和内部规律的,是完全站得住脚并足以成立的!

作文须要创新;创新须出个性──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个性化”──渗透在作文的方方面面和过程始终

凡重要的、关系到本质的东西,做起来都必有难度。作文“个性化”也是这样。

个性化,并不是一张诱人的招贴画,炫目的广告牌,可以一贴了之或随意装设。不是的!那全然是一种可笑而可怕的误解。

作文要个性化,这是文章表达“内在规律”的一种要求,一种外现,不必“张贴”,也无须“装设”。

既然个性化是作文的内在属性和根本要求,那么,一切裸露心灵、真诚无讳的写作,就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种“态度”是很关键的。无真心真情,说假话套话,作文就完了!

除了态度真诚外,在具体表现上“个性化”也渗透在写作的方方面面和过程始终──说做到“个性化”较“难”,恐怕就难在这里。

比如“构思”。这是作者从“生活”到“文章”的一系列思维、心理过程的艺术活动。它是写作的“第一关”,影响或决定着整个写作的质量、成败。

在文章最初的“孕育”即构思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平庸,一般化,撞车,雷同。或“落前人窠臼”;或成为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复制品──而所有这些,都和“个性化”精神相抵牾、悖离,完全是和作文活动中主体的精神独创性特征背道而驰的。所以,在文章最初的“构思”上,就要清醒而有意识地坚持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战略方针,真正做到人取我舍,人弃我用,“人皆无有,惟我得之”的独异构想。这种独特、独至的个性化“预设”,你看:它从文章初始的“构思”阶段就开始起作用了!

再说“取材”。这也是作文做到个性化的重要一环。题材或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的重要基石。它主要由人(作者、人物),事(情节、场面、细节等)或论据(言论、事例、数字等资料)等所组成或所体现出来的。

经验证明:题材或材料的陈旧,老套,无新意,不吸引人,是根本无法写出有个性、具新意的文章的!其中,作者主体“我”和所写“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前者当更为主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故事(即情节)的吸引人,资料(即论据)的新颖性等,也都能为文章的“个性化”增光添彩。许多精明的商人在做买卖时都信奉这样的成功秘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其实,这也正是许多“文章高手”在取材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他(她)们在“写什么”的问题上不惜殚精竭虑,苦心经营,是很有内在、深刻的“道理”在的;你想,文章在内容上如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还有什么“个性”或“特色”可言呢?

至于“主题”,作为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它一贯以其“新”和“深”为其圭臬──而这也正是“个性化”要求在文章“旨意”上的一种体现。思想、见解的新颖独特,那才是真价值所在!所谓“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所谓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自己“独特发现”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它太重要了!

主题的陈旧、空泛,老一套,旧面孔,不疼不痒,僵硬板滞──这样“拾人牙慧”“味同嚼蜡”的所谓文章,谁都不喜欢读,读了也毫无收益!你想,这样的东西和“个性化”能有缘吗?没有!它全然是了无活气、毫无生命的死文字。

还有“结构”──清代大戏剧家李渔径称“结构第一”,近代梁启超教人作文也最重“结构”──这是很有眼光的!结构,是构成文章形式的重要成分,是作者内在逻辑(即“思路”)的“外化”。它是负载作者种种思想、感情“内容”的一个最佳“框架”,一张构想完整、布局合理、便于施工的最好“蓝图”。在文章“形式”方面的出新、创造──亦即“个性化”表现,没有在结构上的惨淡为之、匠心独运的配合,一切都是绝难想象的。

我国古人讲结构布局,主张“凤头、猪肚、豹尾”,这虽是一些很形象的生动比喻,但其实是十分正确深刻的。凤头,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精悍、漂亮;猪肚,是说中间的内容要像猪的肚子那样充实、饱满;豹尾,是说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样简短、有力。你想想看,它说的这种文章是多么的妙微精深、美轮美奂!此外,像“开头当如爆竹,骤响易稳;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等,也都能从很高的美学层面给人以悟性的启迪。倘能做好这些结构的出新,文章整体格局的“个性化”色彩也就清晰了。

至于“语言”,那和文章的“个性化”关系就更为密切了;“风格即人”──也就是说,风格即主体这“人”的全部人格、个性所幻化而成的一种韵味或文调。语言“个性化”的极端重要性是定而无疑的!

语言(实际应为“文字”)的无个性、无色彩,亦即普泛化、共性化,是初学写作者──中小学生,也包括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作文之路”上一个必然经过、又必须逾越的过程或阶段。文字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这可不是小事,它标志了一个人写作的成熟!从这一点来看,“个性化”不仅是个根本的要求,同时又是个较高的要求。光从“文字”这一点说,就很吃功夫。

以上所说,并未说全,能算是一个“大概”就很不错了。概而言之:一,“个性化”于作文十分重要。这种重要性完全可以这样表述,即“得个性则生,失个性则死”。二,作文“个性化”并不神秘。真诚为文、袒露真我、用自己语言──主要就是这三条。倘能做到,庶几无过矣。三,但要真正完美地体现作文“个性化”精神,写出独特的创新文章来,又不能把它看得太简单、轻易了,需要从上述方方面面做好工作。

阅读指要

作者对作文个性化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不妨一边阅读本文,一边做内容提要,以领悟文章的思路和精髓。

作者说:“作文‘个性化’并不神秘。真诚为文、袒露真我、用自己语言──主要就是这三条。倘能做到,庶几无过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同意,你觉得应该怎样实践这三条?在写作过程中,比如立意、选材、谋篇、用语等方面,应该怎样体现个性化精神?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2、再见萤火虫 下一篇:为梦而梦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