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学数理化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定理、定律、单位,这其中很多都是由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说:牛顿定律,欧姆定理,薛定谔方程,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叫摩尔的名人可不少,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就提出了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的摩尔定律。黛米·摩尔则是美国著名影星,出演了《人鬼情未了》等名作。不过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可不是以哪个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它源于拉丁文mole,表示大量、堆积的意思。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增加摩尔作为第七个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大会定义了:“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在使用摩尔时应予以指明基本单元,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微粒,或是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物质的量为1摩尔物质,所含基本单元的数目,即0.012kg碳—12中所包含碳原子的数目,称之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当然不是因为由阿伏加德罗测定得到而得名。这来自于法国物理学家让·巴蒂斯特·皮兰。也许是出于对阿伏加德罗的崇敬,皮兰提议用阿伏加德罗数这个名称(后来改成阿伏加德罗常数),来表示1摩尔分子氧气(约32克)中所含有的氧分子数。(克分子是以前所使用的一个定义,当物质以克为单位计量质量的数值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时,该些物质就是1克分子,等同于现在所说的1摩尔)。同时,皮兰还致力于用科学实验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并因为这些研究而获得了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伏加德罗常数因为能将宏观(比如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与微观(即所含的分子数)等联系起来,所以在科学研究上是一个很有用的常数。所以,精确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意义重大,也是一些科学家孜孜不倦研究的方向。 那么,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如何得到的呢?拍脑袋想当然是想不出来的。那么,制取1摩尔氧气,然后一个一个地数分子?别吐槽了,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方法大致有布朗运动法、油滴法、电量分析法、X射线晶体密度法等等。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自己在实验室里也可以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
按图示装置连接,进行反应,就可以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需要记录的数值有:电流强度I、电解的时间t、阳极铜片反应后质量的减少值△m(或阴极铜片反应后质量的增加值△m)。然后根据公式NA=63.5It/ (2×1.6×10-19×△m)即可计算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其中63.5是铜的相对原子质量,1.6×10-19是电子的电量。当然,要想精确地完成这个实验,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比方说,电路中需要连接一个滑动变阻器,以保证电解过程中电流强度保持恒定;铜片在电解前需要进行预处理,电解后称量前也要进行处理,并要确保称量的精确;电流要进行控制,电流太大的话,阴极铜沉积疏松,不利于称量,等等。当然,受制于实验仪器测量精度的限制,该实验即使进行得再完美,得到的阿伏加德罗常数也会有比较大的误差。 目前国际上最精确地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方法当属X射线晶体密度法。该方法采用单晶硅球作为测定对象。其计算的依据很简单,即NA=单晶硅球的摩尔体积/平均每个硅原子的体积。没看错吧,就那么简单:数量=总体积/单位体积。不过,实际的测定过程,却是异乎寻常地“高标准严要求”。 首先,对单晶硅球的要求极高,要求单晶硅球的杂质含量极少、晶体结构几乎没有缺陷(或者缺陷极少)。当然,完全不含杂质和没有结构缺陷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对单晶硅球的杂质含量和结构缺陷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的杂质含量和结构缺陷对单晶硅球密度的影响,这样才能精确地测定得到单晶硅球的密度。第二,如何测定1摩尔硅球的体积,也是很关键的。理论上来说,硅球的摩尔体积=硅的摩尔质量/硅球的密度,而硅的摩尔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相等。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28(实际计算时应取精确值)吗?这当然没错,但放在如此精确的测定实验中,就有问题了。这是因为硅有三种天然同位素,Si28,Si29,Si30,硅的相对原子质量取决于这三种同位素在硅材料中的相对含量。因此,精确测定硅的相对原子质量,“看上去很美”,实则艰难异常,目前仍是制约阿伏加德罗常数测定精度的瓶颈之一。第三,测定平均每个硅原子的体积,实际上是测定硅晶体每个晶胞的体积,然后根据平均每个晶胞中含有的硅原子数(8个),折算出每个硅原子的体积。实际测定时,通过X射线衍射来测定硅晶体的晶格常数,进而得到单个晶胞的体积。 测定得到了单晶硅球的密度、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及单个晶胞体积,可以很方便地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根据“国际阿伏加德罗协作组织”2011年发布的数据,阿伏加德罗常数最新的测量数值为6.02214078(18)×1023mol-1。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个数据已经相当精确了。不过,就像大多数科学研究一样,只有更精确,没有最精确,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