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蒙诺索夫与质量守恒定律

作者:佚名 字数:1320 阅读:182 更新时间:2016/06/09

罗蒙诺索夫与质量守恒定律

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年)早于拉瓦锡18年就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是发现该定律最早的科学家。
  
  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小渔村,从10岁起就协助父亲捕鱼,与狂风恶浪搏斗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美妙幻化的自然景色开阔了他的视野。由于父亲目不识丁,只能向邻居学习识字,并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得到的一切书籍。1730年,罗蒙诺索夫上了大学,他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苦,无视贵族子弟的歧视,发愤学习,不久成为该学院成绩最优异的学生。1735年,他被保送到彼得堡科学院读书,同年秋天又被送到德国留学。1741年,罗蒙诺索夫回到彼得堡科学院,当时,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一些外国人,看不起科学文化落后的俄国。他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为俄国科学文化的独立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此,他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1748年,37岁的罗蒙诺索夫在观察了各种物质的变化后,对他朋友欧拉写到:“一切发生在自然界里的变化,实际上的情况总是这样,在一种物体里耗费了多少,在另外一种就添上多少。”这是罗蒙诺索夫确信质量守恒最早的阐述。
  
  罗蒙诺索夫决心用实验事实来证明他的观点。他的实验是重复波义耳的锻烧金属实验:取一个曲颈瓶,里面放些细碎的锡块,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取它的重量。然后把曲颈瓶放到火上加热,两个小时后,把瓶从火上取下,打开瓶口,外面的空气嘘的一声冲进瓶内,冷却后再去称取瓶重,果然,与波义耳的实验结果一样,瓶重增加了。对此,波义耳的解释是火微粒与锡块结合了才导致瓶重增加了。但是,在罗蒙诺索夫脑子里不承认什么神秘的火微粒,只承认物质的微粒,他沉思了好大一会,决定再做一次实验。这一次实验与上次不同之处,仅在于曲颈瓶加热后不再打开封口,冷却后称取瓶重,结果不同了,瓶重并未增加,说明不存在什么火微粒透过瓶壁钻进瓶里去的现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曲颈瓶里的锡块受热后与瓶内的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锡,于是瓶内的空气减少了,但锡增加的重量与空气减少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加热前后,曲颈瓶的总重量是一样的,没有改变。但是,由于瓶内氧气与锡化合,使得瓶内空气减少,气压下降,成为负压状态,一旦打开瓶口,外面的空气就会冲进来,补充减少的空气,直到充满,使瓶内外气压相等为止。由于补进了新的空气,空气是物质,是有重量的,所以曲颈瓶的重量就增加了。
  
  正是由于罗蒙诺索夫胸怀祖国,刻苦好学,又不迷信伟人,做事严谨,才第一次对波义耳的实验做出了科学解释,并用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与“海洋金丝雀”共舞 下一篇:诗句谜语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