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旅行
心灵的旅行
心灵的旅行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出有因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百度百科
读一本好书,就像经历一次心灵的旅行。读罢《约翰·克里斯朵夫》上卷,掩卷深思之余,感触良多,在此分享一二,望共勉。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新世界的理想人物。他正直真诚,坦率勇敢,有着强大的生命和意志,种种缺点掩不住他的力量,世间苦难磨不去他的棱角。他就像太阳,发出刺破深深夜幕的光亮。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都害怕孤单,喜欢大吼大叫,希望引起亲人们的注意力;经常数蚂蚁,板着手指打架,记吃不记打,做一些很幼稚的事;夜晚怕鬼,爱幻想,对周围事物编造属于自己的童话。懵懵懂懂,不谙世事是约翰和我幼时的真实写照,也是大千劳动者童年的缩影。
人之不如意事者十之八九,很快约翰的酒鬼父亲不思进取,彻底堕落。贫穷与屈辱降临在克里斯朵夫一家上,苦苦挣扎的克里斯朵夫从来就不是一个完人,但在他身上永远闪动着人性的光辉。
他长相丑陋,崇拜武力,擅长打架。当他家陷入穷困潦倒时,很不痛快的他用自己的方法退学。他认为没挣到钱,就不能买到面包,没有发言权,对家里合理的不合理的懂的不懂的无力抗拒。过早认识到了人生的痛苦与不公,十岁左右就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他单纯善良,总是轻易相信别人,让他受到无数的引诱与背叛。可贵的是,他的真诚从来不曾改过。
他同样有着年轻人的冷酷,简直不把不漂亮的女人当女人。他和同样强壮的父亲、外祖父都看不起瘦弱的母亲鲁意莎,但他愿意为鲁意莎牺牲理想,栖身在遍地敌人的德国小城,在窒息的环境中斩断自己去艺术之都巴黎的渴望,守护着脆弱无助的母亲。
少时慕名,爱慕虚荣。受到舅舅高弗列托的自然引导,又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对大师的瑕疵不能忍受,大加批判,引起一片骂声。总是不分场合不分敌友地肆无忌惮说出心里话,在不怀好意的舆论引导下,他把莱茵河畔小城的人们差不过得罪了个遍。出于痛苦外出散心的他伸张正义却遭到责难通缉,背井离乡逃到巴黎后,孤独孤苦,才渐渐认识到这些伟人们的心胸。舒伯特的慈祥,海顿的天真,莫扎特的温柔,贝多芬的英勇悲壮的心,只有他能如此深切地感受。韦伯使他如在喁喁的林间神游,巴赫把他带到庄严的大寺的阴影里……他比谁都更虔诚于这些境界中。
他对艺术与真理的追求令我着迷,他对悲惨与不公的反抗令我神往。挫折使他坚强,失败使他温厚,痛苦使他深沉,冷嘲热讽使他学会飞翔。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追求爱与光明的成长奋斗史,更是美的开光与启迪。罗曼•罗兰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演奏出力与真理的交响曲。使我不仅知道了伟大音乐家的精神所在,也看到了德意志的严肃和力量与法兰西的细腻和浮华,更交给我一把漫游西方文化的钥匙。
约翰拽着我在法国诗坛观光,看看幽默风趣的法郎士在花房里培养的橘树,再摸摸精通思想剖析的巴莱斯心头开花的娇弱水仙,还在意境高远有很空灵的天才梅特林晃晃,感觉有些单调浮华。
约翰带领我漫步卢浮宫,穿越那神秘的童话世界,领教号称光明世界的王后的法兰西最迷人的魅力,感受法国艺术半暗半明的格调和温柔细致的和谐,觉得富有诗意的裸体画不再是以色情为基调的时髦报纸。
他领导我品味描写贞德最美的句子:
“无论别人如何凶残,命运如何无情,你还得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是如何激烈的斗争,你也得保持宽容与善良,不能让人生的磨难损害你这个内心的宝藏。“
让我知道贞德的伟大,感受伟人的心胸。她在最剧烈的厮杀中体现了温柔,对最坏的人给予了善良,便是在战争中也是和平的。虽然战争是表示魔鬼得逞,可是在战争中间,她有上帝的精神。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她的光辉下,我觉得我那鄙俗的灵魂有些不可忍受,奋斗不再是曲高和寡,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人的一生是一场连续不断的战争,过的日子就同雇佣兵一样……”
“我睡前常问自己什么时候能起来,起来之后,又烦躁不安地等着天黑……”
“我说:床可以安慰我,休息可以缓解我的抱怨与叹息;可是你有用梦吓我,用幻境惊扰我……”
“你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让我放松呢?你难道不能让我松口气吗?我犯罪了吗?我冒犯你了吗?噢,这难道就是你做的人类的守护者的作为吗?”
“结果都是一样:善人和恶人同样受苦……“
“啊,让他把我处死罢!我永远对他存有希望……”
“神要处死我就由他罢,我对他的希望永远不灭……“
彷徨中的约翰找不到出路,无意中打开《圣经·旧约·约伯记》的他找到了力量,我也对这部好书的管中窥豹。
庄严伟大的东西,都是对人类有益的,痛苦的极致便是解脱。对心灵的压抑和打击,将心灵致于万劫不复之地,就像平庸的生活一样,痛苦或者快乐,没有勇气割舍过去,为了欢娱而自甘堕落。克里斯朵夫被《圣经》中那股肃穆之气鼓舞起来了,我也是。
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这是傅雷先生一九三七年为本书写的献辞。我深以为然,正如罗曼·罗兰说的,这是献给那些在困苦中不懈奋斗而最终取得胜利的自由灵魂的。
现在看到图书馆中笛卡尔的名言“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也不再或冷嘲热讽、或冷眼旁观、或不可思议、或妄自菲薄,就是无法无视。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不可避免的,我也受到了很多好的影响。朱总理、俞敏洪等好多人都说过,读大学,不去图书馆看很多书是严重地浪费资源。以前是当神话听的,现在可以笃行一二。其实我们很年轻,做什么都不晚。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不屈历程不仅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更让我反思以前的行为。
我主要发现了近期的两个错误观念,一是课前不预习,课间不认真听讲,瞎琢磨去了。觉得老师讲的习题大多是书上的例题,听讲劳神苦思不如照着读,反正结果差不多。其实不然,我虽然出了一时之气,但却没有收获到知识。
二是喜欢抄袭作业。为什么要抄呢?因为怕老师责罚,有点。弱弱地问一句,“老师会怎样处理我?”貌似没有什么后果。
担心自己写错,少许。可是现在抄作业,以后求职做事,又有谁可抄?
为了好看一点的成绩,也有一些。事实上规规矩矩做作业考较高的分数,比抄袭考较低的分数更划得来一些,而且两者的平时成绩未必相差多少。
因为上课投机取巧,所以下课不会,不去抄自己做很有难度。抄袭后,下节课又听不懂了,睡觉或者玩手机会是很好的选择。不下定决心,好好补习一下,就会恶性循环。
想通两者,我有轻微的矫枉过正,觉得以前虚度时光,抄袭是多么的无聊,说谎又有什么必要,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学?
看完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开始尝试着摆脱以前麻木的心态,追求往昔我羡慕的光明与美好。以前我向往“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华丽转身,现在意识到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到底不是那种天才,没有超凡脱俗的毅力和力量,得从小事做起。
很多时候,很多人有想法却不说出,有能力却不表现,有才华却不施展,有机会却任由它溜走。朋友们,你们在害怕什么?你们又在等待什么?劣质广告已贴遍大街小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为什么要把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交给伯乐?如果没有伯乐,我们就必须与草木同朽吗?约翰•肯尼迪就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同样的道理,人家凭什么对你好,Bywhat?对于人家来说,你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有何异?甚至其他人做得更好。
而且才智需要发展、升华,需要资源的沃灌,它不是坐等升值的黄金,它是快速通货膨胀中的人民币。乔治·桑说过的名言,“不幸的天才总是缺乏表现力,正如那个说话结巴的大人物姚弗洛哀·圣·伊兰尔所说的,他们把深思熟虑得来的秘密带入了坟墓。”这会是我们的宿命吗?谁又会期待一个灰暗的未来?
别人能行,我们为什么不行?失败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养分和生命,在奋斗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就像王安石说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前进吧,朋友们!倘若我们不是为了纠正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思想与心胸而活着,那么活着又有什么价值?
发出自己的声音吧,不满的灵魂!若不想惊动任何人,就只能毕生替庸人们搬弄那些他们所能承受的道理,就永远无法跨入人生。
Alsichkann(尽你所能),这是老实人——约翰的叔叔——高弗列托用来鼓舞处于放纵与彷徨中的约翰的。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是我想要的,也是我对朋友们的祝福。
这可不是一篇生动形象具体的游记。作为一个资深土鳖,这只是帮助大家了解异国思想抛出的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