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讲
一、题文照应 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 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点题:车站送别中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父亲与儿子告别之后,文章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首段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低沉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行文中的两次点题,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从身形、穿着、动作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写父子的离情别绪,感人泪下。文章篇末点题,“我”读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照应。这样,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二、前后照应 茹志鹃在《百合花》一文中描写了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第二次是新媳妇在包扎所看见受重伤的通讯员躺在担架上,“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在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三次是新媳妇侧身坐在牺牲了的通讯员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这些呼应的运用,使文章里人物思想感情起伏跌宕,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又如鲁迅《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到来,便照应了“我”刚回乡进家时母亲说的一段话:“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如果没有这段交代,而后面写闰土的到来,就太突然了,失去了照应。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最后写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里提到的“三拳”照应了前文打在鼻子上的一拳,打在眼眶眉梢的一拳,打在太阳穴上的一拳。 三、首尾照应 写文章必须时时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结尾处有:“……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主题,开头作者从切身的感受中提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问题,结尾部分,以议论抒情的形式作结,把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战斗同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 又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写道:“花鸟鱼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结尾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实,结尾虚,开头抑,结尾扬,首尾相互照应,将文章的意义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佳作示例
幽幽橄榄情 王 泉
奶奶给了我一颗青色的橄榄。我轻轻一咬,立刻,舌尖泛起了一股涩涩的味儿。我失望地睁开眼,把这颗青果子吐了,连同那破碎的希望一块儿吐了,只剩下涩涩的味儿还留在嘴角边…… 从小,我就觉得奶奶并不爱我,我的感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记得妈妈说过,我学走路时,奶奶眼睁睁地看着我一次次跌倒,听着我的一声声啼哭而不扶我。到我三四岁时,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怪规矩”——每次吃饭,必须把面前那碗搭配了蔬菜的所谓的“配菜”吃完。再后来,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更严的规矩,让我每天早上风雨不误地去晨跑。多少次在凛冽的寒风中退缩的我,又被奶奶拽住,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跑……总而言之,奶奶对我太严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 我摇了摇头,想把这些童年的往事连同青橄榄的涩味儿一起抛开。可猛然,我发现嘴里的涩味儿已荡然无存,却化作了缕缕沁人心脾的幽香……噢,对了,我分明记得,每次在我跌倒自己又爬起来后,奶奶总心疼地抚着我的小膝盖,直问我:“还疼吗?”分明记得,在我那碗“配菜”的碗底,常还藏着一个鸡蛋,或是几块排骨。分明记得……哦!我懂了,就在我尝到青橄榄幽香的同时,我懂了,自己为什么对这幽香有这种独特的、温馨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真正懂了,这涩味儿后的幽香才是最有魅力的,最值得回味的。 青橄榄淡淡的幽香还回味在嘴角边,萦绕在心头上。我终于理解了奶奶对我的那份深沉的关怀,也领悟了那缕缕幽香所蕴涵的浓浓的爱。我若有所思地转过身,轻轻地对奶奶说: “奶奶,我还想吃青青的橄榄。”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评改作文》一书) 【评析】 文章以青橄榄起笔,又以青橄榄收束, 首尾照应之妙自不待言。在具体内容上前后照应也十分周密。文中第二、三段内都依次写“我”的学步,吃菜,晨跑……具体反映了“我”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为最后点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如此严谨的结构正反映了作者构思的缜密,表达的认真。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