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七节,每节四句,但整体构架仅有两层,前三节是写女性的外在美。作者回忆当初热恋的女子,她的外表就像夕阳下的柳枝及其河中的倒影一样金灿艳丽、荡人心魄。注意,这句比喻是可逆的,既是将金柳比作新娘,更是将新娘比作金柳,人在物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位美女的呢?他内心很想娶她作新娘,自己就是那水草一般骄傲、招摇的新郎。然他的行为却很谦卑,不但甘心与对方保持着水与岸的距离,并且姿态仰视,性情温柔。更重要的是,他轻轻的来,轻轻的走,给情人以无限自在。这是怎样的一种自由平等的爱恋关系啊。显然,它不属于中国,属于西方。中国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即便是“齐眉举案”也是婚后所为,内室所为。显然,作者是感觉到东西方的思想观念一时难以协调,难以借鉴,所以才决定轻轻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云彩”宏观上象征西方文明。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轻轻的”同时蕴藏了四层涵义:康桥的自然景物、往日的爱人和西方文明的特点是轻轻的,“我”对他们无奈的离愁也是轻轻的。 从“那榆荫下的一潭”到最后是写女性的内质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徐志摩看见情人的眸子像潭一样深,像泉一样清,继而从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内心世界:犹如天上丰富多彩的虹,并且是经过了揉碎和沉淀处理的虹,不再浮躁,不再虚幻。这里的浮藻隐喻浮躁。彩虹则与前面西天的云彩呼应,说明情人的内心不止回复了自然的沉静和真实,还融入了西方先进思想和人文精神。 对于女性的内在美,作者又是怎么对待的呢?亦分为心理与行为两个方面。按照惯常思维,他想竭力去追寻,去占有,越多越好,直到满载而归,而后大声放歌,向全世界宣称我是一个成功的男人。毋庸置疑,这个梦已不是前面彩虹似的梦了,它是未经揉碎和沉淀的浮躁与欲望,是欲望被膨胀之后的狂傲与嚣张。但这却是当时中国大多数男人的价值观和婚姻观,他们将女人当做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先想方设法搞到“一支长篙”,再粗野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不过,我们的取经人徐志摩已然觉悟了,他立即斩钉截铁告诫自己“但我不能放歌”!他的力量就直接来自于康桥,这里环境优雅静谧,不像中国那般浮华喧嚣,哪怕是笙箫、夏虫,面对美景与美貌,面对挥手与离别,也是不动声色的,也是沉默并悄悄的,如绅士一般。 内质之美原本就只要用心去体会去欣赏去尊重,无需言语,更不必放歌。“悄悄”即是“轻轻”之后自然物、人性与西方文明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三、《再别康桥》是一首反躬自省、西学东渐的启蒙诗 比照徐志摩的情史,不难发现他对男女之爱的谦恭与宁静仅仅是现在进行时的,并非过去时。当时林徽因便是因为无法忍受他的穷追猛赶甚至闹离婚而与父亲林长民提前离开了英国。实际情况恰恰是林徽因不辞而别、轻轻悄悄离开了徐志摩,而不是相反。在绅士与才子之间,在建筑与文学之间,西式林妹妹果断选择了前者,连这种以爱好为导向的自由选择也是西方式的。但从徐志摩在诗中仿效林徽因轻轻悄悄作别的行为来看,他也属于能够以人为镜反躬自省的君子。另外,诗中的“浮藻”二字也是源于梁启超证婚时对他的批评之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徐志摩不是天生的情感达人,他历尽了坎坷,付出了代价。 徐志摩毕竟还需要回国生活,还需要维持自己男人与士子的尊严,所以他将自己的忏悔以及忏悔的对象用隐讳之法悄悄包藏起来了,诗中一柳一榆构成双木“林”,星辉中包含“徽”音,榆阴中包含“因”音。即使不这么理解,能在作者心头长久荡漾的金玉其外,彩虹其中的女人也只有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别无他求。《再别康桥》竟还是徐志摩秘送给刚做别人新娘的林徽因的忏悔式情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轻轻与悄悄的第五层涵义。 轻轻与悄悄的第六层涵义是,作者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虽存在显著的新旧差异,但若采用轻轻与悄悄的方式引进,还是有希望渗透甚至革新的。所以徐志摩将自己的新知写成诗歌并发表了,他希望在恋爱与婚姻失败之后为国为民做一点贡献。徐志摩没有从西天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一首启蒙小诗,它比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的佛经珍贵千万倍。 四、徐志摩没有很好地将轻轻悄悄的觉悟化作具体行动 说到徐志摩的死,我们都听说徐志摩是1931年11月19日乘坐济南号飞机撞在了济南市附近的山上,实际上这是一个显性的巧合,隐性的巧合是他又陷入两个女人的纠结中。前一天他刚与陆小曼吵了一架,负气出走,他本可以坐张学良的专机返回北平(他回南京时坐过),接到张学良有事延期的通知后,为赶去北京聆听林徽因当晚在协和小礼堂作的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讲演,即刻转乘了中国航空公司的济南号。登机前徐志摩感觉很不爽,头痛,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 文章本天成,诗言如誓言,是不能够随便写的。说好不做花蝴蝶,说好要悄悄离开林徽因,却又急不可耐、轰轰隆隆去靠近。我们说,徐志摩的死与陆小曼和林徽因都无关,他死于内心的矛盾不可调谐,死于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他对林徽因的轻轻与悄悄太假,对陆小曼的轻轻与悄悄又太过。陆小曼正是在他一味的礼让与迁就之下变得越发娇慵、放纵了。可以见得,徐志摩的觉悟只存在于1928年11月6日写作《再别康桥》的那一天,既没有过去时,也没有将来时。 于是,我们不情愿地看到,徐志摩如一片云彩,从西天飘落在了中国济南大地,四周顿时彻底沉默,连笙箫与夏虫都化成了灰烬……唯有,《再别康桥》在远处轻轻悄悄的传唱。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