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作者:admin 字数:6929 阅读:121 更新时间:2016/06/09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洛伦兹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居里夫妇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发奖
  
  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奥地利)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
  
  1926年斯维德伯格(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维兰德(德)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英)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瑞典)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1939年
  
  诺贝尔化学奖1930年汉斯.费歇尔(德)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铁原卟啉IX的合成
  
  1931年卡尔·博施(德)弗里德里希·柏吉斯(德)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1932年兰格缪尔(美)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哈罗德·尤里(美)发现了重氢(氘)
  
  1934年弗列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5年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荷)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6年沃尔·霍沃思(英)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
  
  1937年理查德·库恩(奥地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8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对性激素的研究
  
  1939年利奥波德·雷吉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1949年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罗托受1940年未发奖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格奥尔格·赫维西(匈)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奥托·哈恩(德)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阿图里·维尔塔南(芬)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詹姆士·萨姆纳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那斯罗蒲,温德尔·斯坦利(美)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英)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蒂塞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威廉·吉奥克(美)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1959年
  
  李远哲获诺贝尔化学奖1950年奥托·狄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1951年埃德温·马蒂松·麦克米伦(美),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发现了超铀元素
  
  1952年阿切尔·约翰·波特·马丁(英),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
  
  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德)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
  
  1954年莱纳斯·鲍林(美)化学键的研究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美)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6年西里尔·诺曼·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尼科莱·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苏)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英)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9年加洛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方法
  
  1960年—1969年
  
  1960年威拉德·利比(美)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美)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英),约翰·肯德鲁(英)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德),居里奥·纳塔(意)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英)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美)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德),罗纳德·乔治·雷福德·诺里(英),乔治·波特(英)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
  
  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奥德·哈塞尔(挪威)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
  
  1970年—1979年
  
  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格哈得·赫尔茨伯格(加)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美)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
  
  埃米尔·费雷
  
  斯坦福·穆尔,威廉·霍华德·斯坦因(美)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3年厄恩斯特·奥托·费歇尔(德),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美)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大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
  
  1975年约翰·沃尔卡普·柯恩福斯(澳)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基米尔·普莱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对硼烷结构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
  
  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英),乔治·维蒂希(德)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980年—1989年
  
  1980年保罗·伯格(美)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玛丽·居里
  
  沃特·吉尔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1年福井谦一(日),罗德·霍夫曼(美)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1982年亚伦·克拉格(英)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
  
  1983年亨利·陶布(美)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
  
  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
  
  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美),李远哲(美),约翰·波拉尼(加)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1987年让-马里·莱恩(法),唐纳德·克拉姆,查尔斯·佩特森(美)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
  
  1988年约翰·戴森霍尔(德)罗伯特·胡贝尔(德)哈特姆特·米歇尔(德)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
  
  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美),托马斯·切赫(美)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JensC.Skou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
  
  1997年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美)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2000年—2007年
  
  07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对烯烴複分解反應的研究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2008年美国Woods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OsamuShimomura)、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RogerYonchienTsien)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2009年英国生物学家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斯泰茨(ThomasA.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约纳什(AdaE.Yonath)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2010年,美国德拉威尔大学的RichardF.Heck、普渡大学的Ei-ichiNegishi以及日本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的AkiraSuzuki,他们发明了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1]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莫言作品经典语句 下一篇:优美语句摘录-要细细品味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