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做作业
如何让孩子爱做作业
现在孩子厌学、不喜欢学习,或不喜欢做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孩子的作业一般都要家长催促,能够自己开心做作业的很少。作业的问题,几乎苦恼了大多数家长,也伤了大多数孩子的心,更是孩子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家庭就毫无快乐可言。
在这里,我先提个问题:家长们,有谁喜欢学习?也就是,你们有谁在童年的时候就喜欢学习,现在也一直有学习的欲望?好,可以说大多数成人都不喜欢学习。现在的时代要求我们终生学习,但很多人却不喜欢学习。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里有一个秘密。我来告诉大家:您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是因为您在童年时受到了学习的伤害。也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使我们受到了学习的伤害。现在我们是大人了,我们有了孩子,却仍在用同样的教育方法伤害我们的孩子。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喜欢写作业,却往往因为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不恰当,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件件南辕北辙的事,使得我们的目标和手段背道而驰。家长和老师往往抱怨孩子不用功。细分析起来,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一点都不怪孩子。追根溯源,原因还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正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才逐渐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厌恶学习,反感作业的“坏孩子”。
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以作业为惩戒手段,使孩子与作业为敌
许多的家长和老师,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当“作业”变成一种刑具时,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吗,孩子还能对它还能产生好感吗?其实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一部分孩子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
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正如“满汉全席”人人都爱吃,但如果我们这样对待一个人,让他天天都吃满汉全席,而且规定他必须顿顿吃够多少,少吃一口就罚多吃一百口—这样做上一段时间试试看,这个人以后再见到吃的不吐才怪呢,厌食症患者就这样造就出来了。
我们的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因为孩子的作业完成的质量不好或其他原因,就采取罚写作业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错误。这些家长或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再不听话,就罚你写作业”。比如有一个孩子因为忘带英语作业本,被他的英语老师罚写一百遍“我忘带英语作业本是不对的”这句话。在老师的淫威下,处于弱势的孩子只好乖乖的完成这项不是作业的作业。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今后还能对英语课抱有兴趣吗?还有一位家长因为孩子听写出现了错别字,就让孩子抄写一百遍,甚至整页内容都要重写一次。这种酷刑使得孩子以后在写作业时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再写错会遭致更严酷的刑罚。孩子在机械的重复中,早已忘了为什么要写作业,他们只是在为“不出错”而写作业。他们在这种莫名的惩罚中早已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与此同时也将永远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我想问一下在座的老师和家长们,你们有罚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吗?有的的打1,没有的打2。
哲学家弗洛姆说:“运用破坏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结果,即实际上改变了目的。”惩罚性质的作业,无不说成是为了孩子,其实它的第一动因只是我们成人在出恶气,和教育无关。它对儿童的学习只有毁坏,没有成全。从本质上说,它只是教师或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操纵的施暴手段。
我们家长和老师在管教孩子时,一定要小心,不要一不小心站到教育的对立面去,遇到问题时扪心自问:我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操纵孩子。要从正面想方设法调动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在这种不当的惩戒当中,可以看出我们成年人的三个问题:一是在教育孩子中不能细腻体察孩子的心理,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只是满足于孩子表面的、暂时的服从;二是自己内心不热爱学习,潜意识中把学习当做苦差事,就会在生了气寻找“刑具”时想到写作业;三是权威意识在毫无反击之力的儿童面前变得毫无忌惮,人性中的恶不小心流露出来。
误区二: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常常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勤奋学习的品质,就从小不断向他灌输要刻苦努力,用功学习的观念。这原本没有错,但我们经常用近乎唠叨的方式要求孩子,却是在不断暗示他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人的天性都是避苦求乐,孩子更是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孩子在成人的不断教育暗示下,可能还没有感觉到成功的甜,就早已萌生了对苦差事的讨厌。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据说在二战期间,一名最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所以在我们不断灌输孩子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时,我们一遍遍的告知孩子用功学习的好处,学习应该刻苦努力,同时伴着不断的指责和批评。结果孩子却总是无法变得懂事、刻苦。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其实是我们小看孩子了,孩子并非不知道好好学习写作业可以换来好成绩,他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误区三:全程陪同、精心辅导、殚精竭虑
小学阶段由于孩子年龄小,尚未建立学习责任感,对待作业常敷衍了事。此时,家长适当地辅导和督促是应该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但我们督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忌监视,二忌包办、代劳。有些家长很重视孩子的作业,也很愿意为孩子的学习付出时间和精力,在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全程陪同形同拐杖,孩子一有问题,家长是有求必应,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作业依赖症,独立专研的思维能力完全没有形成,也无法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对作业的责任感。
误区四: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与全程陪同相对的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部分家长以没有时间,没有能力辅导和管教为由,平日对孩子的学习和作业不闻不问,当看到孩子学习差,就一顿训斥,抱怨孩子不努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作业,不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有位老师说的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作业不重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他就会应付作业,长此以往,长大了,他甚至会应付生活,无法建立起应有的责任感。
误区五:严格要求,以唠叨代替管教
有些家长责任心极强,对孩子的要求又严格又细致。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立即训斥纠正。甚至从早到晚催促、唠叨。我们原本是想提醒孩子快些完成作业,可就是在我们不停的唠叨催促中,孩子才不知不觉养成了拖拉,磨蹭的习惯。我们为此烦恼,其实正是因为家长无休止的唠叨催促,才促使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可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