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货币》在线阅读
《中国历代货币》在线阅读
货币是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在商品交换中,必须选出一种商品充当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尺度,人们把这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称之为货币。远古时代,生产水平低,自食其力,毋需交换。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约在5000年前的原始公社晚期,生产与交换均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有公认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进行间接交换。初以粮食、牲畜、皮毛、农具、渔猎工具等充当交换媒介。但这些物品在充当交换媒介时有许多不便,交换中逐渐用一种海贝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因为海贝的形状大小比较稳定,色彩美观,计数、携带、储存均较方便,颇受欢迎。后又发展用珠玉、龟甲、蚌壳、金银和铜铁块作中介物,随后又出现金属铸币。
中华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也不例外。在我国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货币起源的传说。例如:《汉书·食货志》说:“神农之世”就有“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史记·平准书》说:高辛氏以前(约公元前24世纪)就有“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初学记》说黄帝时(约公元前26世纪)“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古今治平略》载:“伏羲氏聚天下之铜……以为棘币……而钱币自此始矣……神农氏列鄽〔chan缠〕于国以聚货帛……黄帝氏作立货币以制国用……陶唐氏谓之泉……禹于是采历山之金铸币……汤发庄山之金铸币通有无于四方……”,还有《通志》、《通典》、《竹书纪年》、《管子》等众多古史典籍中都有使用货币的记述。正如太史公所说,这些传说年代久远,有待考证。近年来,通过大量的考古发掘,出土不少公元前21世纪的海贝,还有许多石贝、蚌贝等仿制贝。出土文物与史料相互印证,就揭示出中华货币起源的历史面貌。公元前16至11世纪的商代,商品交换发展迅速,大量使用轻巧锋利的金属工具,生产水平提高,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交换突破地域限制,对货币的需要随之更为扩大。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冶炼颇负盛名,例如1946年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重1370斤,极为精美,表现出高超的制作技术。殷墟以及河南、山西各地的大量出土文物,都有力地说明殷商的工商业十分发达,需要更多地使用货币。当时贝的货币单位是“朋”,一朋十贝。当作货币的贝叫齿贝、货贝,它是用大贝、紫贝等为原料,背面磨平钻孔而成。还有许多仿制贝,已发现的有洮贝、陶贝、石贝、骨贝、铜贝和包金铜贝,到殷商后期逐渐产生金属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