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书的三种境界
中学生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是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美容的秘方。爱漂亮的女孩子何必上美容院,拿敷面膜的时间来读上几本好书,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气质,由内而外,仿佛每天都是新的。常言一日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可见,读书是有境界的,分为三种。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可以想象老翁在漫天大雪中垂钓时,兴许手里捧着一本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读书,要耐得住寂寞和寒冷。寒窗十年苦读,实为艰辛。抬头看到教室墙上一个巨大的、湛蓝色的“静”字。如天如海,深邃不语,这是读书的真谛。
常常臆想千年前某一天的古都之夜,长安在下雨,祈雨师在夜读,透出一种幽玄、苍老的气息。沐浴斋戒,焚香净手,秉一盏青光,进了藏书楼。取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在深夜挑灯,见得火光“啪”地溅开,微弱的光芒守着内心的孤独,帘外雨水撕毁夜色,这是古代特有的凄伤的雨。雨中恍惚间看到百鬼夜奔,打更人敲锣追赶。线装书里的尘埃在午夜的灯火中簌簌落下。藏书楼的纸窗、木梯、经卷传出的诵读声,是雨点的节奏,是祈雨师的祷词。古代的夜读,萤火青卷,绿衣红袍,发霉线装书里读到的是阴雨连绵、叫苦连天。灯影枯瘦,风卷柴门,呻吟的雨夜让读着迂腐书本的人猛然惊醒,这般诗意。
恶劣的天气下看书更有味道,外面越是烦乱,内心越是静。但好的天气一样适合读书。一次冬日午后,山上阳光正好,我拿起一本书,顺着梯子爬到屋顶,触摸到最真实的日光温度,瓦片粗糙的厚度,还有书的深度。屋顶之上是另一片澄澈之境。抛开世俗的喧嚣,剩下的一切静谧都是你的。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此乃第二境也。一时兴起,心向往之,陶陶其乐。把全心投进书里,忘我地一枕好梦,不知此身在书中还是在屋中,如庄周梦蝶般不分自我,不分存在与否。有时,甚至赖在书梦里迟迟而忘归。一觉醒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如此这般,书间如梦,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才真正地把书读进去了,达到书人合一的境界。机缘巧些,说不定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撷得几分春光秋色,夏雨冬阳。读着读着起了贪心,抑说不好一日便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情。
时间久了,你又会发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继而清减了沈腰,白了潘鬓,瘦销磨。这倒是个好例子,沈腰便是沈约,他年少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书,夜间必温习。母亲担心他的身体,
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这样的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的这句用在这里似乎也十分恰当,为书而嗔痴成狂,更是浪漫,以书为友,以书为挚爱,未免不是一段佳话。
“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此乃第三境也。既然欲穷千里目,就需更上一层楼。此时你大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学会了运用所有的书籍,在书中提要钩玄,采花酿蜜,开山铸铜,为我所用,引领人生,甚至可以创造书,将自己所吸收的精神理念转化成新血,注入文化这一脉络。
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被陶冶出的豪迈而宏伟的胸怀足以睥睨天下。自我得到了升华,从自我、本我,到超我,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伟大的同时,更了解到自己对于万物的渺小而怀有敬畏之心,激发更多的求知欲,不断积极进取,终身学习,把书融进自己的血肉灵魂里去。
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一本书从一张张纸,最后化成心头的血,日夜循环,滋养人心。
书,挥毫泼墨洒丽珠。龙腾舞,隽鸿儒。
诗,颂古吟今赋藻辞,心言志,叹情痴。
琴,弦韵凝光鸟静林。声声咏,悦耳津。
棋,恰遇良才虑弈机。着着慎,得失寸。
说了这么多,如梦初醒,惊觉。无需焚香,捧一本好书,禅已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