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茶杯里的枪与旗

作者:陶昌武 字数:1901 阅读:21 更新时间:2016/06/09

散文:茶杯里的枪与旗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这句话,出自朱权《茶谱》之“品茶”一节。
  
  所谓一枪一旗,即现在所说的一芽一叶,制作名贵茶叶的基本原料。
  
  严格地说,朱权不是用枪旗来论述茶叶的第一人。但他在有关茶叶的文章里,使用这两个字,还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开水的作用下,茶杯里充分舒展开来、恢复到采摘前的茶青模样的茶叶,在朱权看来,或许并非普通的植物叶片,那分明是一杆杆在烽火连天、战马嘶鸣的沙场上,拴着红旗、往来飞舞的标枪。
  
  谁曾想,这原本用来对付敌人的武器,如今却被浸泡在茶杯里,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寒性的茶叶,在凡夫俗子看来,不过解渴清神、消暑去滞之物;但在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心中,却是清静无为、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心情的寄托,被赋予了太多的思想感情。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的朱权,也许是这样理解茶叶的——那芽头,多像神勇的战士,握在手中的标枪的枪头!那叶片,不是拴在枪杆上的红旗还能是什么?
  
  为什么不呢?朱权的后半生,因为失势,大权旁落,他是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品茶斗酒中度过的。然而虽然如此,作为曾经拥有千军万马的藩王,他怎能忘记被兄长朱棣绑架后,被迫参与靖难实为造反的一幕幕!
  
  侄儿朱允文登基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逐步削除藩王兵权的政策。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借口自己受了冤屈,起兵造反;并设计夺取了朱权手下的蒙古铁骑朵延三卫的指挥权。夺得天下、如愿登上皇帝宝座的朱棣,没有让朱权和自己中分天下,甚至朱权提出想到苏州或者杭州养老的要求,都不予满足,最后将朱权发配到当时比较偏僻的南昌。
  
  从小在宫廷里接受优质教育的朱权,对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等等称号,无不绰绰有余。而且相对来说,俸禄也还优厚,至少应该衣食无忧。
  
  这就让朱权,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吟诗作赋、研究音乐、写作剧本,包括品评茶叶和撰写《茶谱》。或者说,因为时间和精力充裕,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他只能通过这些爱好,来消磨时间,充实生活,打发余生。
  
  不料这样一来,朱权竟成了中国茶叶文化序列里,仅次于茶圣陆羽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还在《茶经》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推陈出新、自成一家。按照茶道专家的说法,朱权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中国茶道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一是首创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去除了之前许多繁琐的程序,并延续及今;二是认为品茗茶叶的过程,就是追求心境与环境协调统一的过程,清静幽雅是最理想的品茶环境;三是精简和改进了若干纯属多余、毫无实际作用的茶具,品茶的宗教意义被最大限度地淡化。
  
  然而在此之外,我还感觉到,他用枪旗来论述茶叶,不仅生动贴切,其效果远在芽叶之上,而且还寄托了其失势之后、鸟尽弓藏的屈辱,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深切缅怀。史料没有记载,朱权在选取这两个字的时候,是否认真的推敲过,但读着文笔流畅的《茶谱》,却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
  
  朱权是失意和郁闷的,也是愤懑和屈辱的。他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茶叶的栽培、管理、采摘、加工、收藏、冲泡和品饮上,通过与茶叶对话、交流,通过对茶叶的理解和感悟,来理解和彻悟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尽管这种理解和彻悟,有着太多的勉强和无奈,但留给人们的思考,仍然余味无穷。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且不说寓意,仅就如此优美的言辞,就足够相当于一杯浓茶的份量,让人陶醉。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散文:丑字的繁体 下一篇:散文:熄灭在山路上的火把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