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奖小说《桥下一家人》
国际大奖小说《桥下一家人》
【作品简介】
《桥下一家人》美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创作于1958年的儿童小说,讲述了一个流浪家庭的圣诞故事,流浪汉阿曼德,横跨塞纳河的大桥底下便是他的栖身之所。一天傍晚,当他返回住处时,发现自己的地盘儿居然被三个陌生的小孩子和一只小狗给占了。于是故事情节展开,阿曼德从开始反感孩子们再到喜欢上他们,并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找到了家的感觉等一系列故事情节展开了人物情感上的描写,最终他与孩子们的妈妈一起共同支撑起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为结局,感人又温馨。这本书荣获了195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作者简介】
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1906年生于蝇吉尼亚州肯斯城。纳塔莉的母亲是法裔加拿大人,因此她创作的作品很多取材于童年时听过的法国和加拿大的民间传说。20世纪20年代,她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的《长滩晨报》做记者。后来她嫁给了做船员的丈夫,在国内走访了很多地方,直到后来定居在法国巴黎。1952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会说话的猫》,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其后,她在法国出版的一系列作品都非常成功,尤其是1958年出版的《桥下一家人》,这本书荣获了195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彼此她写了一系列反映法国孤独和流浪儿的生活状态的佳作。而后纳塔莉开始把目光投射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问题,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1965年出版的《空寂的校园》。20世纪80年代,她开始为低年龄段的孩子创作充满魔幻意味的图画书。
【内容简介】
《桥下一家人》是美国作家纳塔莉创作于1958年的儿童小说,讲述了一个流浪家庭的圣诞故事。
在法国巴黎的某个桥下,住着一个上了年纪的流浪汉,名叫阿曼德。他不喜欢工作,更受不了孩子。不过深知他的吉普赛女人米勒里却说,他讨厌孩子只是因为害怕一颗善良的心被机灵的小家伙们偷走。
临近圣诞节,当阿曼德结束了一天惬意的徜徉,回到他惯常居住的那个桥下,他发现自己的“家”来了三个不速之客。这是三个孩子,女孩苏西、伊夫琳和男孩保罗,还有他们的小狗乔乔。就在那个一直属于他的地盘儿上,他们搭了一个帐篷,蜷缩在一床破烂的被子里。
一开始,阿曼德非常恼怒,他要赶走这帮小家伙。可当他得知这三个可怜的孩子无家可归,妈妈为了不让慈善机构把他们一家人拆散,不得不让孩子们临时躲避在这里,老人的心软了。阿曼德准备去寻找另一座桥,搭建自己的新窝。可苏西婉留了他,她用一块烟煤在水泥地上画了一个长长的长方形,在下面还画了一个小正方形,长方形是阿曼德的房间,正方形是一个窗户,把头伸到窗外,正好看到那条河。
孩子们偷走了阿曼德的心。他留下来,成了他们的“爷爷”,阿曼德带孩子们在巴黎游逛,拜访“圣诞老人”,在街头唱歌乞讨。不过下班回来的妈妈很不高兴,她是位很有自尊心的女人,虽然只是做着收入微薄的洗衣工,但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像流浪儿那样靠乞讨过活。阿曼德负气离开了这个临时的家。
圣诞前的那一天,阿曼德放心不下,回到熟悉的桥下,他得知慈善机构的人已经发现了那流浪的一家,他们准备收容几个孩子,甚至准备送妈妈去监狱。阿曼德赶紧将这家人带到吉普赛营地,避过这一劫。平安夜,他们来到专门为流浪汉准备的免费圣诞晚会,饱饱地吃上一顿,在塞纳河边集体做弥撒、许愿。三个孩子渴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们一间房子,他们太需要一个家了。
圣诞节到了,孩子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得到房子;吉普赛人害怕警察来找麻烦,慌慌张张地搬走了。“一家人”再次陷入无家可归的困境。
看着几个可爱的孩子,阿曼德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他做出一个十分困难的决定:去找一份工作,帮助妈妈为孩子们建立一个真正的家。就在新年到来的前两天,他们终于如愿以偿。
【精彩书评】
雾中的明灯
在冬日的寒风里,我再次阅读了一遍美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的名作《桥下一家人》。读的时候,不禁想到了在街头曾遇到过的一些流浪的孩子,如果他们能读到这样一本书,褴褛衣衫包裹的心中也会生出一些诗意和希望吧。
这个故事描述了贫穷和贫穷中的爱与温暖。故事同样发生在冬日的寒风里。上了年纪的老流浪汉阿曼德以巴黎的一座桥底为家,他有一些同样贫穷的朋友:在商店里扮演圣诞老人的卡米拉以及吉卜赛人米勒一家等等。据他自己说,他“受不了孩子”,“他们像八哥儿似的,愚昧无知,嘁嘁喳喳,令人厌烦”。可一天傍晚他回到桥下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住处被几个孩子占据了。
这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妈妈组成了凯尔西特一家。妈妈对“一家人”的看重给了贫穷中的孩子们很大的信心。阿曼德没有赶他们走,这倒并不是因为女孩儿苏西握着拳头的喊话,而是阿曼德的心其实很柔软很善良。就像他的吉卜赛朋友米勒说的那样,机灵的小家伙们很容易就能偷走他的心。就这样他们共同拥有了桥下的家,开始了共同的生活。白天,苏西的妈妈去上班,阿曼德就带着孩子们去看“圣诞老人”,看街上布置得漂漂亮亮的橱窗,看浓浓的节日气氛笼罩着整个巴黎:圣诞节快到了!阿曼德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为了这一家的一分子。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失去了桥下这个居住地。在找不到其他住处的情况下,他们只有接受米勒的邀请,借住在吉卜赛营地。在这里孩子们很快活,他们和吉卜赛男孩女孩一起玩耍,可观念传统的妈妈却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吉卜赛人影响。况且谁都知道,吉卜赛人是流浪者,当他们离开的时候,这桥下的一家人又该何去何从?面对苏西妈妈的担忧、吉卜赛人的离去以及孩子们往后的生活保障,阿曼德终于作出了决定:寻找一份工作——这是他以前绝对绝对不会有的想法。阿曼德的心早已被“小八哥儿”们牢牢抓住了!故事的结尾,阿曼德找到了一份提供住处的工作,这一家人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住所。
最后他往回返了,路还很远,凯尔西特一家人都在那儿等他。乔乔跟在他后面,高兴地叫着,好像它也看到了未来的房子和院子的样子。
阿曼德轻快地走着。他仰着头,就连胡子也向前翘起。他穿着那件补过的外套儿,挺起了胸膛。他再也不是流浪汉了。他是巴黎的一个有工作的人了。
人与人之间由彼此戒备到彼此了解,再到坦诚相待;相互间的帮助、扶持使得贫穷不再那么可怕,使得希望渐渐清晰。尤其令我欣喜的是,书中的一些描写总是能让人相信诗意、幸福是与贫穷苦难同在的。
阿曼德在饿肚子的时候也不忘捡起落在地上的花儿,“他把碎树枝放在手推车里的东西上面,然后小心翼翼地从垃圾堆里挑了一根干冬青枝,把它插在撕裂的扣眼儿里”;第一次相遇后,苏西把桥下的地方分成两份,用一块烟煤画成长方形:“‘这是你的地方。’她说,‘你可以和我们住在一起。’她又考虑了考虑,在长方形的下面草草地画了一个小正方形,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儿有一个小窗户,你可以把头伸到窗外,看到那条河。’”多么浪漫啊!贫穷和苦难并没有使她那晶莹剔透的童心蒙上尘埃,不是吗?
读着这些语句,我不禁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反省起来。温情、浪漫、希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生活中不经意的小小的又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惊喜,你发现了吗?它们不是不在啊,只是你的眼睛穿越不了面前的一层雾。
儿童的阅读会渗透进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感动、快乐和恍然大悟都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我相信这样一本书会成为一盏蓝色的灯,永远亮在生命的雾中。而且,作为一本优秀的童书,它不仅仅是给儿童的,更是给所有人的。一个已经走出童年的人走进这本书,你得到的愉悦和产生的思考也将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