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记忆中的端午节
散文:我记忆中的端午节
岁月如梭,时光又把我们带进五月,转眼功夫,端午节又临近了,在大街小巷上可以听到“香甜粽子”的叫卖声;在菜市场可以看到有许多摊子卖粽叶和粽子的,到处飘来清香粽叶和粽子的诱人味道,沁人心脾。
每当闻到棕子的清香,我就想起小时候过端午的情景。此时,时间的记忆把我带到家乡的端午节。
在记忆中,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每年也要过端午节,小时候的端午节好像比较单纯的。那时候,当然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的,我们小孩子特别期盼过节的。因为只有在过节时才能吃顿好饭,端午节也不例外,只知道端午节有粽子、有鸡蛋吃。那年月虽物质生活贫乏,但农村每家每户在端午节都要包粽子、煮几个鸡蛋,还会割点肉。中午稍为吃顿好的,也算过节改善生活了。
在农村,端午节期间正处于农忙季节,父母亲还要干农活。我记得端午节将至,就在端午节前一两天,家中就开始忙活起来,父亲会到山上採几小捆新鲜粽叶回来,在端午节前一个晚上,母亲将粽叶洗干净,放在锅里煮一下,据说是先把涩味煮掉,等水凉了再把粽叶抹平;而包粽子用的糯米、红豆子,有时也有花生,也要备好,放在氺里先浸泡,然后把水漓干,糯米、红豆子这些都是自家种的,到逢墟天时,父亲有时会去邻近集镇墟上提斤把肉回来,作包肉粽子的原料。而煮粽子要用的稻秆、草木灰碱性原料、包捆粽子的棕叶绳,也要提早准备好,一切准备好后,就能包棕子了。
端午这天,最忙碌的就是我母亲了。母亲将已在头一天晚上泡好粽叶、棕叶绳、糯米、红豆子等原料端上来,就开始包粽子了。我母亲包粽子的动作很利索,她将糯米、豆子拌好,把两片粽叶叠加折成一个三角漏斗儿,用汤匙先从脸盆里打二、三汤匙糯米放进去,然后将粽叶的上半部分包住糯米的顶端,接下来将剩余的粽叶往下一围,母亲的另一只手拿起一根捆棕叶细绳,嘴巴叼住一头儿,另一只手拽住棕叶细绳的另一端,左右缠绕粽子,然后再打一个活结儿,一个结实紧致又棱角分明的粽子就这样包好了。若包肉粽子,从碗里打一两小肉片陷在中间,再抓一把糯米盖住小肉片儿。母的手很巧,会包很多式样的粽子,有三角粽、四角粽、小脚棕等等,花样繁多。
我在她身旁看着母亲包粽子的情形,出于好奇的我,也想自己动手包一个粽子,可是母亲总是不让我包,到最后没有办法,母亲只得让我试一下,以满足我的好奇心,只是母亲怎么教,我都学不会,我包的粽子都是松散的,没棱没角不说,而且还会漏米,粽子没有包成,米倒是撒得满地,也就这样,我总是给母亲帮倒忙;母亲说这是女孩子做的事。
端午节早晨太阳刚露脸。父亲就拿了镰刀,去山上割青艾和菖蒲。快吃中午饭的时候,父亲背着一捆青艾和菖蒲回来了,立时整个屋子里弥漫了艾叶和菖蒲的香气。父亲把青艾、菖蒲拴在一起挂到门楣上、墙头上,嫩绿嫩绿的,给单调的房屋增色不少。母亲告诉我,艾叶理气祛湿,蒲叶似剑,可以驱魔辟邪,扫除秽气。端午百草皆入药,母亲把一些的青艾泡在水里,中午的时候,再用锅烧热,给我们洗洗脚、擦擦澡,这一年,就不会怕蚊虫叮咬了。那只不过洗一个脚、擦一次澡,端午节一过,在农村一年四季蚊虫多,顶多可以防止一、两天,怎么会管用呢?我每每想起来就忍俊不禁。
母亲粽子包好了,放在锅里添满水,粽子锅里再煮上鸡蛋。架上柴禾,足足地烧好几个滚锅,直到满厨房弥漫了粽子的香气。几个小时过后。粽子组煮熟出锅了。只见几大吊各式各样的粽子,令人垂涎三尺。三角型粽子,常常是我的最喜爱吃的,我吃一个就觉得饱了,此时。我吃着粽子,闻着粽叶发出的淡淡清香,那种幸福之感无语言表。较之于粽子,我还喜欢粽子锅里煮的鸡蛋。蛋壳已被煮成了褐黑色。剥开蛋壳,蛋清也是深褐色,香气浓郁,弹性十足。我拿着鸡蛋一点点的小口咬着,努力使这种寻常难求的幸福延长再延长。
如今,城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每逢端午节时,菜市场、超市里各种风味的粽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形状小巧美观,味道也各具特色;鸡蛋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家常食品。平日里也都会买些吃。这些年端午节,吃过不少风味的粽子,五香粽、碱粽、甜粽、豆粽、肉粽的,等等。可感觉都没有记忆里的味道好吃。现在想来,那时的粽子,包的是浓厚淳朴的乡情。
然而,一直以来,乡下母亲年年都坚持端午节包粽子,不论我身在何方,每年都能吃上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我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她的一份牵挂。每年到端午节,粽子飘香的时节,母亲总会提前包好粽子托人寄来,我品尝母亲包的粽子,就品尝到母亲的一份牵挂、一份亲情、一份母爱。于是,我心里就一种暖暖的,那是我的一种最大的幸福;那是家乡的味道,难以忘却的乡愁。
同时,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端午节不仅是我国传统节日,也被列为法定节假日,各地过端午节吃粽子、举行赛龙舟赛、诗词吟颂会等活动,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端午节还要申报世遗,这将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