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能力的准备
培养思维能力的准备
有这样一则笑话。初学英语的一位学生,课堂上,老师问他:“Whatisyourname?”他回答:“No。”老师又接着问:“YournameisNo?”他回答道:“Yes。”结果搞得全班哄堂大笑。
可见思维有条理的前提是对知识的理解。“学”与“思”是获得知识的两种基本途径,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正如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只有“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成获得真知灼见。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才能结出“思”的果实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的不同方式。
培养思维能力的必要准备1.拓宽知识面,为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要培养广阔的思维,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扩大和丰富知识领域和实践经验。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去思考问题,避免思考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狭隘性。古今中外,许多成就显赫的人都广见博识,因而思维广阔,能冲破知识领域的界线,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取得新成就。学生时代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时期,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多看书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就能不断发展思维广阔的品质。
2.克服思维的惰性,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独立的思维能力就是指善于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盲目依从,不武断孤行。许多成绩卓越的人都具有思维独立性品质,所以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且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才标新立异,有所建树。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什么都“让人告诉”。中小学阶段,学生正是把握基础知识的时候,确实需要老师的引导指点。但是绝不能依赖老师,不能什么都要别人“告诉”,要在老师介绍的主要知识点上,自己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思、多问,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去获得真知。这不仅能让自己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3.善于追根溯源,了解事物的根源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学习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不论学什么,都要善于问为什么。这样,知识就如同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有趣的或奇怪的事物,然后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自己翻找资料,或者请教老师、家长,不让问题轻易从自己手边溜走。在学习中,要训练自己想的深,想的透彻。对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解答或老师、同学的回答,要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即使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一时答不上来,那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求知欲、好奇心。这些求知欲、好奇心往往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还要熟练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概括等基本逻辑方法,积极培养思考能力。下面我们将看到具体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多观察、多思考,思维才能多收获。还要善于利用各种生活中的原型来启发自己,打开自己的思路,这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鲁班因为被茅草割伤了手,而受到启发发明了锯。
(1)得到答案之前,积极收集相关材料。在我们开始思考一种新的解决办法、一条新的理论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抛开头脑中预先存在的想法,尽可能收集相关的所有的资料。因为那些预先存在的想法会阻碍我们发现重要的事实及其相互关系。没有这些资料,我们就没有用智力的火花来点燃自己的思维过程。
(2)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在归类时,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性质,发明适宜的新的分类方法,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和方法。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资料之间的联系,对资料进行归纳。而正是通过对资料的归纳,我们才能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或解决办法。
(3)启动大脑对资料进行了解。只有我们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说对它已经有所了解。只有当我们能用自己的言语对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才算理解了该事物。当我们努力对一个情境或一个问题进行探索,并试图做出解释时,我们就启动了我们的思考过程,加快了大脑的运转。
(4)拒绝合乎常规的想法,养成寻找多种答案的习惯。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从小到大,学生被灌输以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想观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标准答案背后的第二种,第三种答案才是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眼前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们必须拒绝这种办法,因为它过于平常。我们要把这种常规办法放在一边,积极思考是否有其他办法。必要时,我们还要对现有的解释提出疑问,因为有时候合乎常规的想法常常是错误的。(5)突破思维定势。当我们发现自己很难走出习惯性思维的圈子时,我们可以试着把思考的问题暂时搁起来,过一段时间再重新拿起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会使习惯思路的强度有所减弱。就如同写作文,如果是一个努力改进创新的学生,一个星期前写的作文与一个星期后写的作文的思路就必定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要善于与人进行思想交流,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长,还是阅读相关的书籍,有针对性地相互探讨学习能让我们受到启发。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得到启发,以便建立更多的思考角度,开阔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