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双眸
最初的双眸
我们乘舟,在岁月的长河中顺流而下,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我们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性格不断成熟。时光荏苒,当年赤脚狂奔的我们如今已经变成了西装革履的“有为”青年,可那双如清泉明澈的双眸却变得似黑夜般幽暗,掩盖了我们真实的内心。
这一切,并不是我们所企盼的,不是我们最初所苦苦追求的——我们要寻回最初的双眸。
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曾两次遭遇瓶颈:第一次苦于寻找不到耶稣的原型,直到有一天,达芬奇遇到了那个拥有着一双清澈见底双眸的男孩,他的灵感的水龙头才倏然间被拧开,于是,一个活生生的耶稣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后达芬奇又因为苦于寻找不到犹大的原型而再次苦闷不已,多年之后,达芬奇偶遇一个青年使他再次获得灵感——令人惊奇的是,这个青年正是当年那个眼睛清澈的男孩,而现在,这个男孩的眼睛已经充满了犹疑诡谲和雾霾……
由“圣主”到“叛徒”的距离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是什么造就了这个结果?是社会吗?或许社会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可是我想说,这里面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于这个男孩自己。他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没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让社会的染料在他的世界中肆意侵染,使他的双眸最终黯淡无光。
丰子恺有言:“看见了社会的虚伪骄矜,觉得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的确,现在的社会中人们的学历越高,看事物的时候就想得越多越复杂。为了防止自己受伤人们戴上了种种面具和有色眼镜,将自己的双眸深深隐藏在厚厚的镜片之下去打量这个世界,而透过这个镜片,这个世界也早已经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人们为了这扭曲的虚幻用“厚黑学”为自己打磨棱角,以便更好地去适应这个幻想,却很少有人摘下眼镜和面具去直面这个真实的世界。正因为此,有时候面对一个事实,小孩子可以一语道破天机而成人却百思不得其解。更多的时候,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只因为他们没有隐藏,未丧本性,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
人的双眸本是清亮的,只是社会这个大染缸将其污染。若想寻回最初的双眸,唯有用本性之清流去洗净眼中之五色,除却心中之杂念,方可获得本真的双眸以示人。
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如王开岭所言的人——“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儿童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抱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找回最初清亮的双眸,用它们去感受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