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声音节奏与有声欣赏

作者:佚名 字数:8539 阅读:334 更新时间:2016/06/09

散文声音节奏与有声欣赏

作者:国玉经
  
  一
  
  散文的涵义是很宽广的,它是文体的一个大类。一般来说,凡不讲对仗的非韵文,都可称之为散文。作为对文学朗诵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本文所指的散文是文学性的抒情叙事散文。
  
  散文语言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规定,但总要求文气连贯,声音顺畅悦耳,要具有一定的声音美感。因此,文学语言的音调美也是作家所追求的文学艺术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忽略文章的声音色彩,其作品必将大为逊色。我国文学家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中学生读书网)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声音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就讲究文章的声音和谐了。此后的文艺理论家刘舞在其《文心雕龙》中有专论诗文声音节奏的“声律”论。清代大学者姚鼎在《论文辑要》中说:“诗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是门外汉。”又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①高尔基认为文学语言真正的美“是由于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②声音美是作品表情达意的要素。古今中外,许多散文名家在行文时对文章的声音节奏是非常讲究的。朱熹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③韩愈自己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④清代的桐城派文学家们学文,行文很注重朗诵,认为“意火确切之字必亦为声音和美之字”,注重揣摩声音节奏。其代表人物刘大概在《论文偶记》中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思过半矣。”又说:“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丝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有不少散文家能依据作品的内容,安排情调和自然音节的谐调,从嘘收疾徐,抑扬抗坠之间,造成一种诵读的音节。读起来,情感洋溢于声调之间,神韵回荡于节奏之内,适口顺耳,易于成诵,其美无穷。
  
  到了现代,白话取代了文言,标准语得以推广和普及,散文的口语传播与有声欣赏才能真正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散文往往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所感、所思的真实记录与述评,宜于用有声语言直接与听众款款道来,娓娓叙来,在表情达意上更可弥补书面文字之不足。诵之听之都耐人寻味。一些有卓见的散文家很注意语言的口语化,注意声音的和谐与节奏。秦牧在《掌握文学语言的音乐美》一文中说:“写散文,如果在声调上没有一点儿音乐美也是不行的。”“写散文、小说、随笔之类的东西,也应当注意一定程度的音乐美。’具有音乐美生动流畅的文学语言,读起来会令人愉快,它仿佛澄澈的山泉似的,睁睁涂棕、叮叮当当地流淌着,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很多作家在写作中也是这样实践的。鲁迅先生创作时,精心琢磨语言、词语的选用,往往从音节、声调、迭音、声韵等音美的诸因素上考虑,或删,或添,或改,都是为了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把语言的音乐旋律与作品的思想感情统一起来。如《祝福》里原有一段:“……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顿饭时候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她已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这段文字收入小说集《仿徨》时连同标点一共改了六处,都是从调整句子的节调和旋律出发的。“四婶”后加“手里”二字,在“但不到顿饭时候便回来”一句中添上“一”和“她”二字,并用逗号分成两句,最后一句中“她已”改为“自己已经”,而将句子改组成渐次延宕的句式,节奏明朗,音韵清婉,造成深沉徐缓的旋律,犹如京剧里的紧拉慢唱,一方面反衬出祥林嫂此时此刻的如释重负的心情,一方面又突出了语言的音乐美。
  
  很多名家是善于从声音节奏来领略、欣赏文章之美的。朱光潜先生说:“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⑤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在谈到弥尔顿与莎士比亚的作品时说:“当然忍不住要朗读—独自吟哦或者凑巧的话读给某一知己均可,听者超过二人—就成了升朗诵会了。’,⑥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有着美好丰富的思想感情的,有声语言总是表意传情的。文学散文的有声表述,其每一句话,恐怕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内核,这个内核在声音的散播中闪光,在节奏旋律回环延续的进程中绽开升华。同时想象也会在抑扬交替、跌宕起伏的声调伸延中而驰骋、奔腾。有声语言的达意传情功能比书面语言丰富、强烈;有声语言的描述绘象效果也比书面文字逼真、细致、生动。因此,凡成功的、良好的文学有声传播,有声欣赏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不忘。
  
  文学的有声传播与欣赏,文学朗诵有巨大的感染功能,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但这种有声语言艺术不应只局限于小说与诗歌,而冷落散文这一大类。如果说诗歌朗诵给人的是浓烈情感之陶冶与音韵节奏之和悦;如果说小说朗诵给人的是生动形象之美感与曲折情节之吸引,那么,人们在散文的朗诵欣赏中不仅可领略到一定的情感、形象、节奏的美感,还能更深地感受那智慧、知识与哲理之灵光。在朗诵艺术这块园地上,不能只有诗歌、小说之花的盛开,而且也应有散文之花的绽放。散文朗诵在文学有声欣赏中是一薄弱环节,我们应予以重视,倡导散文的朗诵,研究散文朗诵的规律。
  
  二
  
  一种文体的朗诵表现形式决定于作品的本体特征。诗歌着重于热烈感情的抒发与声音节奏的和美,故多用吟咏感叹的声音方式。小说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展现,故多采用描绘讲述的声音方式。而散文一般是作者直接抒写自己真实见闻感受的文体。它是建筑在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它基本上是没有虚构的,这不同于小说与诗歌。在表现方法上,经常是作者直露胸臆,文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自身。它是作者主观心灵世界的真实外现,也是外界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真实是散文的灵魂,散文的朗诵要突现散文的真实性。而散文的朗诵,往往是朗诵者为作者代言,为作者立言。李渔说过:“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因此,朗诵者须认真、多次、反复地阅读、钻研、分析、体验作品,使自己的思想情感有一个飞跃升华,达到作者创作时所达到的境界,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的位置,变客体为主体,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述、所论,变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述、所论,并以朴实、认真的态度,自然而亲切地向听观众倾诉,这样你的心扉就会豁然打开,你的言语声流就会随着思想情感的抒发而脱口奔流。这发自内心的声流是真实可信的,真实可信是艺术的生命,也是散文朗诵取得成功的要诀。
  
  一篇散文作品有它的思想要旨。而这思想要旨可以说是作品核心之明珠。作品之目的,朗诵之目的,主要就在于对这一思想要旨的阐释与传播,而使其发光闪辉。但在散文作品中,这思想要旨并不像标语口号那么明显。这思想之明珠是镶嵌在作品的语言词语之内的,朗诵必须把握、突出、强调这些词语。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从车过黄土高原看到白杨树,又从赞美白杨树的风姿进而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坚强精神。对着那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而思想升华,放声高歌“我赞美白杨树”,它“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I’’抓住“赞”字这一中心着力突出讴歌白杨的词语,层层推进,到此形成高潮,而生动地托出这段话,也就有力地阐释了作品的中心意旨。再如朗诵杨朔的《荔枝蜜》,是通过对蜜蜂酿蜜的赞美来讴歌劳动者,这就要突出作者充满激情歌颂这小生灵的语段:“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吟涌至此,赞美已到高潮,题旨已经阐明,最后又自然向听者倾诉:“这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听到这里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尽,耐人寻味,印象深刻。
  
  朗诵艺术总是以声动人,以情感人的。法国的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而作为“情”学—文学中的优美散文,也无不有它的特定感情。上述的《白杨礼赞》充满着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荔枝蜜》抒发着对劳动与劳动者的热爱之情。这里作者之情寄托于作品之中。朗诵者的朗诵不仅要取意于作品,更要取情于作品,使自己具有这种感情并燃烧起来,再放射出来,移情于听观者,使情感产生双向能动作用。朗诵就是一种艺术审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意象交流。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很具体:“作者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⑧应该看到散文朗诵情感感染效果之获取,比诗歌、小说朗诵情感感染效果之取得,有较大的难度。一般来说,诗歌的情感比散文浓郁而强烈,如火、如电,又可借助鲜明的音韵节奏可产生巨大的穿透力。小说的情感,浸附于人物形象,生发于故事情节,如磁石,象吸盘,有很强的吸弓!力。而散文的情感与诗歌相比,它朴素、平淡,与小说相比,它明朗、自然,像清风,像明月,像白云悠悠,像溪水潺潺。因此,在有声语言的情感展现上就缺乏那种激越感情的烈火般的猛烈迸发;也缺少那种奇峰叠起般的大幅度的跌宕起伏。这样朗诵者在朗诵时,对散文的情感抒发要认真探究,巧妙安排,把握准确。
  
  但感情不是物品,不是动作,在朗诵中必须依附有声语言,感情才能得以表达。因此,首先对突现情感的话语要作精心的设计,如《茶花赋》中“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这里,一个“踏”,一个“醉”,前后呼应,把思念祖国,终于回到祖国的情感,把陶醉于早春花开的情景深刻展现出来,作重音、长音处理,能很好突现感情。其次,朗诵情感一定要发自内心。老戏剧教育家洪深说过:“说诵是心灵指导的艺术”。朗诵中,作品中的“我”已不是作者的“我”,而是朗诵者的“我”了,这样每吐一语,每发一叹,都可唤起听众的情感,逐步达到情感的共鸣。散文有意有情,散文朗诵要使听者在圆润、清畅的语言声流中,纳其意,感其情。
  
  三
  
  朗诵艺术是为听众而存在的,没有听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任何价值。艺术的生命与价值不仅仅是由创作它的艺术家所赋予的,也是由众多欣赏者所赋予的。艺术生命的延续与其价值的存在要靠群众的不断欣赏,这就要求艺术表现必须有相当的艺术魅力。散文朗诵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以听觉为主的艺术,以有声语言作为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渲染气氛,评说人物,叙述事件,抒发情感,启迪心灵,激起共鸣,都是通过朗诵者的话语、声调、语气、神态来实现的。因此,要着力于对静态书面作品的二度加工,使其上升为具有美的魅力的有声语流。
  
  散文的语言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它描述的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这种描述不同于小说,它往往是局部的,片断的,简略的,不的是插入性的或者是举例性的,有说明,有交代,有形象描绘。在朗诵时不能只是把字句吟诵出来;对说明、交代要准确、清楚;对形象描绘要真实生动。要发挥想象,用想象的眼睛真正看到语句里的形象,并化为“我”的内心视象,使文中之人、之物、之景一一显示在自己心灵的荧光屏上,心中有物而言之有物。这时你声音的抑扬顿挫,语流的快慢疾徐才有了美的充实的基础。
  
  当然,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以增强生动性。这首先要以声绘形,突出关键的词语,如朱自清的《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描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场面;用声音突出事物,“山”、“水”、“太阳的脸”可用停顿的办法,对所呈现的情态如“欣欣然”、“朗润”、“涨”、“红”,可用重音或拖长音节来显现个性。再如其描绘春风的语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上表现春风的温柔,要突出“抚摸”可采取重音轻发以舒代重的方法,这都可增强有声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其次,突现事物的声音与色彩亦可使语言生动感人。这就要对象声词与色彩词加以适当的渲染。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中的一段环境描写:“这时候,蛤蟆的叫声停止了。旷野上,现在显得异常寂静。听得见微风挥过草地的沙沙声,听得见草底下流水的潺潺声。”在这里,象声词可用一字一顿重音轻读的方式,以突出这“听得见”声音,可起到烘托寂静气氛的作用。再听“电光一闪,僻听听—一声巨雷从头顶滚过,瓢泼似的大雨哗哗哗地倒下来,呼呼的狂风刮得门窗格楞楞地直响,房顶上的泥巴一块一块地扑得扑得地往下掉个不停。”突出这中间的象声词可凸现暴风雨的凶险景象与气氛,从而增强听、视觉的真实感与形象感,起到闻声而见景的效果。再看色彩词,《春》中的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香味儿。”运用有声语言技巧,突出“红、火、粉、霞、白、雪”等各不相同的绚丽色彩,也就绘出了一幅桃、杏、梨花争奇斗艳的动人画面,把春花缤纷多彩咤紫嫣红的景象呈现到听、观众的耳目之前。散文朗诵准确恰当地突现关键的形象、拟声、色彩词语,可把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光泽、意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活生生的立体美感。
  
  在朗诵中,散文的意旨之美、情感之美、形象之美,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声音节奏上。第一,这体现在声音的准确上,这就是要达到我们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凡优秀的散文,其词汇、语法都是规范的,只有标准的共同语的发声才能显现散文的语言节奏之美。方言土语、南腔北调是难以凸现散文文学语言的声调、音韵、文句之美的。第二,散文朗诵要突出声音节奏的高低、抑扬、轻重、疾徐、停连的起伏变化。形象是生活的,情感是起伏的,事件是发展的,景象是多样的,这些在文章中是交替出现的。这种多变性要求朗诵声音节奏的起伏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反映在朗诵声流上也是如此。“一起一伏则有势”,“或高或下则有情”,声音节奏如果没有曲折变化,是不可能产生艺术魅力的。韩愈的诗《所颖师弹琴》很能说明这一道理。弹奏伊始“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声音柔和秀婉,如儿女亲昵的轻声细语;既而“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声音变得雄壮高亢,宛若壮士慷慨激昂,奔赴战场,奋起抗敌,“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再一转声音,又变得徐舒悠扬,像夭际的浮云,空中的柳絮随风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弧凤凰。”声音再转,若百鸟啾啾鸣叫,其中有一只凤凰长鸣,真是一片和谐。然后“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音调的上升象十分艰难地向绝壁攀登,随即声音陡然而下,而使人联想起攀登失手而一落千丈。声音节奏的起伏,上如抗,下如坠;时而热如炭,时而又冷若冰。从而使作者感动得“推手逮止之,湿衣泪涝涝”了。取得如此动人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声音节奏的曲折变化上。声音节奏如果呆板平直,是不会产生良好的听觉效果的。散文的情感声音节奏虽不象诗歌那样大起猛落,但总是有褒有贬,有爱有恨,有收有放,其节奏推进也绝不会是平板机械的,必有情感的起伏变化。这种情感又直发于作者之间胸臆,反映在朗诵声音节奏上,其变化更自然微妙。把握得当,朗诵起来,更能沁人心脾。
  
  散文的朗诵要以情感人,手段是以声传情,靠声音节奏,这声音节奏在很大程度上落实在语调上。这不是个别音节的声调,而是总体的宏观上的声音展现情态,是整句整段的语音表现。如《井冈翠竹))u……这两只小小的竹筒,尸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尸就想起了……,想起了……,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在“多少回忆”后有一个停顿,以造成悬念,“看见它”口气上扬,此后叙述斗争情景,语速应逐层加快,直到“缺粮的年年月月”语速放慢。朗诵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这几句,要沉稳有力,坚定明朗,逐句增强,层次要清楚,语气要连贯,表现达井冈山人无畏的革命气概。朗诵对语调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语调设计,要反复实践,做到心中有数。
  
  在当代,文学的朗诵艺术已不是单一的听觉艺术了。在电视上,在舞台上,在讲台上,在大庭广众之前,它应是一种以声音为主,以身姿、神态动作为辅的表演艺术了。散文的朗诵神态一定要自然大方,身姿动作幅度要小,尽量发挥眼神、面部表情与手势的功能。一扬眉,一转眼,一弹指,一握拳,都应与情感话语密切吻合。这种表演力求神似,这可大大增强散文朗诵的艺术效果。
  
  ①③⑤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第301一30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9月版。
  
  ②引自《老舍谈创作经验》。
  
  ④韩愈《答李翅书》。
  
  ⑥引自《外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第7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⑧《托尔斯泰妙语录》,第19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抒情散文的种类和抒情方式 下一篇:中学生作文写作100法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