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蒋德均(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一、读书的境界
读书之乐,前人之述备矣。季羡林先生曾将古人读书之乐概括为“四时读书乐”。同时,他给我们描绘了古人读书的三种境界和趣味:其一是“红袖添香夜读书”。有红颜知己相伴,挑灯夜读,把盏品茗,美人养眼,美文养性,其乐融融,其情怡悦,令人艳羡。其二是“绿满窗前草不除”。因醉心于读书,沉迷书中,忘记了时光流逝和季节更替,四季轮回,窗外已是绿草茵茵而不知。这是一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忘我忘物的读书境界,令人敬佩。其三是“雪夜闭门读禁书”。这种读书的情趣与前面所言又有不同,天寒地冻,大雪纷纷,四周静寂,独自一人,闭门读书,而且读的是禁书,可以想见读书的心情之切,阅读的放松与惬意,此景此情,乐在其中,味在其里,不足与局外人道也。
此乃古人读书境界,然而,我以为读书还有一种景象和乐趣值得一提,那就是“独自孤灯夜读书。”一灯如豆,仅此一人,一卷在手,人与灯与书相伴,忘却红尘,滤去杂念,自由自在,这种与孤独为伴,与诗书为伴的读书之乐,真真让人神往和羡煞。
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不是为稻粱谋或扬名于当世,而是我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的寄托。所以,历尽困苦而自得自适。于是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读书治学“三境界”。其一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言其读书之艰辛;其二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言其读书之执著;其三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言其阅读之收获。
试想,一个人,坐拥书城,怀揽书香,身居陋室,心安神宁,读书为乐,岂不快哉!记得陆游曾撰《书巢记》有云:“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案,(心灵驿站)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南宋诗人尤袤则说,读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正是如斯,陶渊明才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读书之乐难以言说;读书之味如饮甘泉;读书之趣无穷无尽。书是灵魂的居所;书是精神的家园;书是深情的朋友;书是疗伤的良药。
谈到读书的妙处与方法,我以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读书之道更为精妙。它妙就妙在孔子将读书治学与修身养性结合了起来,我们亦可将其概括为孔子的读书治学“三境界”。其一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二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其三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在这里提出的读书治学之道有以下特点:一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故曰:学而时习之。“习”不仅仅是温习,而且更是实习、复习、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巩固和提高。二是读书与交流相结合,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古人云:独学而无友,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交流、探讨,让思想的火花在同道的交流中产生碰撞、形成燎原之势,这是一种令人爽心悦目的乐事。其三在孔子看来,学习不是仅仅为了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更是个体的修身养性,心灵充盈,精神愉悦。所以,有了学识、本领而不为世人所重视和认同,不为当政者所重用,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孜孜以求,以达治学之境,以至人生之景,这才是真正的大度、大气的君子之风和读书之道。故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白了,读书的终极所指不是为了学好文武艺,售与帝王家;相反,读书学习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方式,读书不在于结果而重于过程,不在于仅仅为了致世实用,更在于滋养个体的灵魂、涵养个体的精神,如孟子所言:养浩然之气。所以,孔子的读书治学“三境界”说要比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内涵更加丰厚和高妙,值得我们每一位读书人珍惜!
朋友,读书吧!诗书为伴,青春常在!
人类文明的经典召唤着我们的良心,犹如诸神照耀着我们的一颗成长健康的心灵同时它也需要人类的期待、虔诚和执著。人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历史同时也成为永恒,成为我们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当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那是诗意栖居的一种召唤,也是人生幸福的一种见证。书籍是宇宙间的一种天籁之音。这种天籁之音的召唤在人的内心激荡回旋,能使我们自觉担当责任与义务,追求纯真和善良,充满爱心和希望。天空清明,大地苍茫,人在生存,神作尺度。阅读的过程就是神灵和智慧照亮人类的天空,擦亮我们双眼,温暖我们内心过程。
倘使一个人视读书为他生活之方式和必需,我想,这个人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世有读书格言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读书何益?至少在我看来,读书的功能之一便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教导他的弟子们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怒,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与公孙丑的对话所言:“知言养气。”(公孙丑)“敢问夫子恶手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言,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何谓知言?”(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所以,读书是可以修身养性的。俗语云: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即使我们成不了一代名家大师,但多读书,读好书,我们至少可以给自己的灵魂觅得一个安顿之所、修养之地。这就是我经常向学生推荐读书目录,介绍中外古今名著,交流读书心得之故。
记得20世纪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的父亲》一诗中对读书的益处亦有所谈及。艾青在诗中回顾说,他的父亲时时教诲他要好好读书。读书一可以修身养性,二可以光耀门庭,三可以保护家产。正如古诗所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树德箕裘惟孝友,传家彝鼎在诗书。”“立品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云。”清代金缨著《格言联璧》有一名对言及读书之益云: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尚多,我们还可举列许多。比如苏轼曾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宋代诗人尤袤说:读书的好处有“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言:“阅读使人充实,交流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计算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经典之论。
其实,读书的功用还多多,除了传统文化中教导我们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我以为作为现代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自己读书,为怡性畅神而读书,把读书变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读书过程作为读书的最高目的,而不是为了其他,真所谓“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把诗书视为自己的情人、亲人,朝夕相处,时时相亲,如明代政治家于谦在《观书》一诗中所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二、读书的方法
知道了读书的多多益处之后,我们还应了解读书方法,掌握读书技巧。自然,每一个人都不应该生搬硬套他人或古人的读书方法。他人或古人之言是他们的读书心得与感悟,我们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到一套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技巧。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有此妙语: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
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因此,我们在谈论读书方法与技巧时,仍然不能忘了读书的根本:读书即做人。做人须修身养性。
《格言联璧》对“功名富贵,道德文章”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有补于天地曰功,有关于世教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无为曰道,无欲曰德,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
古今中外圣贤亦多有教诲。如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有妙联告之:一、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二、理以心德为精,故当沉潜。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恰。三、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文论伟,观万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次净。
其他如:
(一)、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稚。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二)、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逢其奸。
(三)、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四)、壮年正勤学之日,而人以为养安之日。
科第本逍遥之根,而人以为长进之根。
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为享福之地。
(五)、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六)、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七)、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八)、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九)、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不愧父母,不悔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不负天子,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
(十)、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不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无成。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十一)、莫轻此身,三才在此六尺。
莫轻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十二)、花繁柳密处拔得开,方见手段。
狂风骤雨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十三)、吉凶祸福是天主张,毁誉予夺是人主张,立身修己是我主张。
(十四)、养德宜操琴,炼智宜下棋,遣怀宜赋诗,辅氛宜酌酒,解事宜谈史,得意宜临书,体物宜展画,涉趣宜观鱼,淡味宜掬泉,独立宜望山,愁怀宜伫月,大悟宜对雪,避寒宜映日,疲累宜观云,谈道宜访友,福后宜积德。
(十五)、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
做事当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十六)、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十七)、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
又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为政》中云:“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正在检测超大附件
如杜甫在《戏为之绝句》中有云: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再如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要求学生:“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慢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又如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
这些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还很多,市面上有关这些方面的书籍也不少。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一生以书为伴,以书为友,那么,我们必然会成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益有用的人,度过一个充实幸福的人生,最终成就我们的梦想,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君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